上京,二環內,一間古色古香的書房。
紅原木的辦公桌前,一位老人坐在那里,正閱讀著手中的信件。
雖然信上的東西他看不太懂,但他的助理已經幫他標出了其中的重點。將那些專業性太強的段落拋開不去管,只挑重點看的話,他還是能看懂的。
就在這時,走廊外傳來腳步聲,辦公室的門輕輕叩響。
老人放下了手中的信,開口說道,“進來吧。”
門推開了,一位穿著正裝的老人走了進來,表情恭敬的說道。
“長老,您找我?”
“有件事我拿不定主意,想咨詢下你,”看著走進門的吳老,坐在辦公桌后面的老人,緩緩開口說道,“關于那個年輕人,你覺得是一等獎好還是二等獎好?”
雖然老人沒說那個人的名字,也沒說究竟是什么一等獎,但吳老立刻猜到了老人所言的那人是誰。
遲疑了片刻,吳老開口說道。
“我認為無論是一等獎還是二等獎都不合適,比起國家自然科學獎,還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更加合適。”
國家科學進步獎雖然也是國家最高五大獎之一,但比起國家自然科學獎稍微低一個層級。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大概類似于市三好學生和區三好學生之間的差別。
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老人思忖了片刻,像是自言自語一樣說道。
“八十年代的時候,陳先生因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照這個道理,他理應配的上這份榮耀。”
仿佛猜到老人會這么說,吳老心中苦笑了一聲,勸說道。
“八十年代的情況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國內學術界落后世界一大截,那時候的哥德巴赫猜想不僅僅是哥德巴赫猜想,它更是一面旗幟。但現在不一樣了,哥德巴赫猜想僅僅只是哥德巴赫猜想,它只是一個數學命題而已。”
老人笑了笑,說道:“那鋰硫電池呢?這總算是一個有現實意義的成果了吧。”
根據原先一三五規劃新能源發展戰略白皮書中做出的規劃,要在2020年將電池的容量提升到300350h/kg,同時在造價上達到1元/h的成本目標。
而現在,隨著鋰電池相關技術的連續突破,市場上電池容量比預期中的數據已經翻了幾倍不止,這一目標毫無疑問已經被超額完成。
作為“鋰枝晶問題”以及鋰硫電池正極材料技術難題的解決者,在華國整個新能源發展戰略布局中,那個年輕人的研究成果,毫無疑問可以記上一筆頭功。
對于這個有能力、又敢為人先的年輕人,老人是怎么看,怎么覺得喜歡。
大概猜到了長老的態度,身為科技部一把手的吳老,一時間也是不禁犯了難。
其實出于情理,他也認為陸舟配得上這個榮譽。
但由國家機構頒發的獎項,畢竟和學術機構頒發的不同,需要考慮的東西也不僅僅只是學術上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實際情況,尤其是其它人的反應。
沉默了片刻之后,吳老換了個委婉的角度,開口勸說說道。
“您現在將這份榮譽頒給他,若是等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又該怎么辦?難道把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榮譽頒給他嗎?”
老人并不在意地笑了笑,“若他真有這本事,又有何不可?”
吳老輕聲嘆了口氣:“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超過八十歲,若是頒給一個年輕人,恐怕難以服眾……”
猶豫了下,他繼續說道。
“而且,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對他來說,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未必是一件好事兒。
這回老人倒是沒有說話,仿佛是想到了什么似得,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沉默了大概一分鐘之后,老人開口說道。
“你先忙你的去吧,這事兒我再考慮考慮。”
吳局長松了口氣,點頭道:“是。”
說罷,他轉身向門口走去。
然而就在他剛走到門口的時候,老人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等一下。”
在門口停下了腳步,吳局長回頭看去,恭敬道:“還有什么事情嗎?”
老人從辦公桌上撿起一封信,食指將它輕輕推了出去。
“我這里有封信,你拿回去琢磨下。”
吳局長立刻將那封信紙拿了過來,展開之后往上面看去。
然后,他微微愣了下。
只見在那信上,寫著一行標題。
《論計算科學在前沿研究領域的應用與未來學科發展的大勢所趨》
此時此刻,遠在德國的陸舟并不知道,自己寄往金陵大學的那封信,被一層一層地往上送到了哪里,最后又被誰交到了誰的手上。
相比起政治方面的事情,還是純粹的科學更能引起他的興趣。
從大使館回來之后,他便和克利青教授前往了德國東部城市格賴夫斯瓦爾德。
這座人口不到七萬人的小城,幾乎就是為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而存在的,安靜地坐落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一角。做個不恰當的比喻,這里就像是德國版的普林斯頓,遠離城市的喧囂,很適合讀書以及養老。
不過,陸舟和克利青教授此行的目的地,卻不是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而是位于小城郊區的螺旋石7X研究所。
走進了研究所,克利青教授帶著向陸舟來到了一間實驗室,找到了這里的負責人,并且向他介紹道。
“這位就是我和你說的拉爾夫·克雷伯教授,他在這里已經工作了十年,大概是這里資歷最老的研究人員兼工程師之一了。”
“沒錯,我可是看著這臺小家伙長大,包括它的父親,”摘下安全帽夾在了胳膊下面,留著絡腮胡的克雷伯教授咧嘴笑了笑,向陸舟伸出了右手,“歡迎!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很高興你對這個偉大的工程產生興趣。”
說起仿星器這個東西,和普林斯頓大學還有著不小的淵源。雖然如今在這項技術上領先的是德國,但這個概念最早卻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萊曼·斯皮策(Lyman·Spitzer)教授提出的。
只不過這一想法在當時被認為過于超前,無論是從材料學還是工程學的角度來看,都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的。
直到十多年后,第一臺仿星器的雛形才真正誕生。然而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仿星器也僅僅是個雛形,距離完全實現那張理想化的藍圖,依舊還有不知道多少個五十年要走。
握住他的手晃了晃,陸舟不好意地笑了笑,謙虛說道。
“我只是一個數學教授,對核聚變沒有任何研究,來這里打擾主要是為了滿足我個人的好奇心,恐怕幫不上你們什么忙。”
“哈哈,有什么關系?在我看來,普林斯頓的數學教授比物理教授更了不起,”克雷伯教授哈哈笑了笑,毫不顧忌地當著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說了一句對物理學家很失禮的話。
并沒有給克利青教授反駁的機會,停頓了不到半秒鐘之后,他將安全帽重新戴在了頭上。
“你們來的正是時候,今天正好有一場實驗安排。跟我來吧,我帶你去看看我們的小家伙。”
說罷,他招了招手,帶著兩人向門外走去。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