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習樂得快要跳起來了。
不過沒樂多久,他就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配方是出來了,可是要想大規模生產,就得請人、租場地、還要進行相關的管理。
如果光是做冬瓜糖和葛粉,或許他還能做得下來。可是經過這段時間,他已經對“研發新產品”上了癮。
關習決定把這一招用在葛粉生產上。
他自己學會了葛粉的制作,然后開始對各個環節使用不同的方法試驗并記錄,終于被他找到了一個準確的配方。
在送冬瓜糖回去時,又出了個意料不到的事情。
送冬瓜糖時,關習順便捎帶了些本地特產。
其中有一樣就是產自大洪山的葛粉。
雖然產藕區本地人基本上都會做葛粉,但包括選材和手工都不同,做出來的成品色澤口味相差很大。少量的使用沒有比較還好說,但如果是規模化銷售的話,這樣肯定不行。
于是就又想到了“向秦家班取經”。如果秦家班遇到這種情況會如何處理?
很快就被他找到了其中的竅門。同樣是營造,為什么秦家班的家居營造業務供不應求?答案是:規范化。
果子自身的口感差了,無論工藝怎么改良,都沒有太大的效果。
就在關習對自己的“研發”灰心喪氣之時,一個微不足道的東西進入了他的視野——山楂。
荊州區域除了巴山,往長江下游還有大別山等山脈,自然也有山楂。
老家反饋冬瓜糖不錯的同時,還帶來另外一個消息:他捎回去的葛粉,嘗過的人都覺得好。他們認為,如果能把這個東西販回去,市場一定不差。
這就讓關習有點苦惱了。
因為甜而不膩、清脆爽口,加上價格便宜,冬瓜糖一上市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不僅在本地受到歡迎,而且送回老家得到的反饋也是非常好。
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本地的一些特色產品,也不可能本地什么農產品都是最好的。
拿做果脯的材料來說,像什么桃、李、杏之類的果子,江漢這一帶的就遠遠不如他老家。
果子是沒找到,但他卻倒騰出另外一樣東西。
冬瓜這個東西到處都有,而且口味也沒有太大差異。只不過,從來沒人想過用冬瓜做果脯的。
依靠多年的經驗,關習東搞西搞,就折騰出了冬瓜糖。
其他的果子差別大,但山楂卻沒什么差別,于是關習邁出了本土化生產的第一步——山楂脯。
盡管銷量不大,但這卻給了他很大的動力,決定把目光投向更多的差異不大的作物。
讓利那一方面對關習目前來說參考價值不大,因為他對內總共也就請了一個伙計,對外除了人視臺之外都是客戶,所以他決定從“創新”這方面著手,學習秦家班的先進經驗。
對關家蜜餞來說,“運費”是一個非常昂貴的成本。千里迢迢從山西運到這邊,人工加上損耗,那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本土化生產。不過要想實現這一點,又有一個很大的難題。
閱讀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