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我靠編草鞋上岸成為大匠師小說>我靠編草鞋上岸成為大匠師最新章節列表 >我靠編草鞋上岸成為大匠師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我靠編草鞋上岸成為大匠師-第284章 為攘夷狄,甘舍此軀
正文如下:
最新網址:yingsx第284章為攘夷狄,甘舍此軀第284章為攘夷狄,甘舍此軀←→:

制標準模圖需要平整的木料以及筆墨,王葛跟守門老亭吏一說,此亭吏比辦他自己的事還著急,立即跟旁人換崗,帶她去木肆要木牘,去亭署要筆墨。

亭佐正好在廨舍,得知是功曹王書佐讓王葛制木器,沒等郡署消息就遣一名姓皮的求盜,跟老亭吏一起守在王葛院門外,令她安心制模圖是一方面,也可替她跑腿做事。

王葛這才知道,老亭吏沒名沒姓,退役之前是郡兵,綽號“隼”,也有叫他隼郎君的,曾干到什長的武職。

閑話不說。

王葛開始制飛轅車的模圖。不著急書于木牘,她先清理干凈庭院,在地上畫出若干方框,標順序,畫圖。

此兵械的要點是要保證流動性,單獨的兵車也可稱“飛轅門”,每車以鐵鉤相連,組成兵陣后,叫“飛轅寨”。兩個鐵鉤間可系粗繩,用牛牽引。

第一個方框內畫整圖。

分解圖非常零碎,包含車輪構造,豎立的四條車竿的尺寸標準,橫木、以及橫木上的鉆孔大小、還有鐵槍穿過橫木前后的尺寸。最復雜的是車體下端的兩根方木,因為它們既要連接兩個車輪,還要一端固定好立竿,另端架底層橫木。

標注尺寸時要將《虎鈐經》中的宋朝尺寸,換算成晉朝尺寸。比如四根立竿,兵書記載的長度為六尺五寸,換算后是八尺三寸八分。這點倒是容易,不過前世林下沒有在《虎鈐經》中查到飛轅車的車輪規格,她只能按前世制的模型,等比例標注。

術業有專攻,此時代有車匠師,只要看到輞、轂、輻,以及自車輞而起的兩側竿方形制,她相信對方比她更明白怎么制輪利于飛轅車的穩固移動。

每個分解圖,思路上覺得改無可改時,開始制模器。模器與圖的比例要固定,需要制雙份,多出來的當然是拼接成完整的兵械車。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老亭吏敲院門給她送晚食,發現午食都沒動,水也沒喝。“這樣能行啊?先吃飯再畫。”他生怕自己忍不住窺看地上的圖,坐到柴垛那催促。

王葛笑嘻嘻道:“天黑我再吃,不然看不清了。”

“你不說我都忘了,我去亭署要倆行燈,掛上行燈就能看清了。吃飯!”最后,他回頭嚴厲叮囑。

“是。多謝阿伯。”

夜色降臨,匠師區凡住人的院子全亮著燈籠,他們幾乎全是天工匠師,不能像巧絕匠師似的在屋里雕刻小木件,只能在院中忙碌,無論春夏秋冬。

往常老亭吏和皮求盜也知道這點,接了保護王葛的任務,一天都呆在匠師區,才感同身受木匠師的辛苦。

皮求盜小聲說:“在咱平州考郡級試、州級試是容易,一場場的比試多,但匠師人數也一年年多啊,要繼續這樣,我看也容易不到哪去了。你說這些人,都已經是匠師了,能當吏,還可以做考官掙些閑錢,為啥來邊郡受罪?一個個混得跟乞兒一樣。”

“說錯了,這不叫混,叫爭!有本事的人才爭,沒本事的叫混。”

這時扶幼院幾個大些的孩子手拉手朝匠師區過來,白天好多匠師都不在,只有日落到亥初夜禁的時間段,他們才能見到更多匠師。這里已經形成慣例了,匠師住的地方院門全敞開著,任這些孩子進院看,學匠活。反之對匠師也有好處,可以讓孩童們幫忙遞工具、搬動木料。

孩子們很聰明,發現這處院子有倆亭吏守著,不但不多嘴問,還豎列成線,緊挨對面的院墻走過去。

老亭吏回頭瞅眼:“誰要被王匠師選中,可有福氣嘍。”

子正,王葛睡覺前,把茅坑旁的木柴重新垛,其實昨天已經挪動過,人蹲下來后擋得挺嚴實了。進屋后,看著墻角的黑影,席還在,人的行跡已然不知。

祝英,珍重。

百里外的一野亭,祝英在亭中坐了許久,月光灑進一半,把她的臉龐照的比白天光潔。她有一下沒一下的嚼著草根。

鼓吏在更鼓旁,倚大鼓犯著瞌睡。

好安靜。

祝英唇角漾開一絲笑紋,想起了王葛。和這小女娘認識才兩天,她怎么牽掛上了呢。初見對方,啰里啰嗦不停,比跟段娘子呆在一起還吵。可后來她察覺了,王葛話很少,之前啰嗦不過是套她的來歷和試探她性格罷了。

再后來,王葛點醒她。是啊,當初學成武藝,是為了報效朝廷才來的邊郡,是自己愿意投奔荀郡守的,沒被強迫。怎么晉升武職后,開始計較個人得失了呢?怎么受委屈從不自省,只知道埋怨官長不護她呢?

北伐大業,得由千千萬萬不計較得失的將兵合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她,祝英,要變回原來的自己,重新做一名馳騁在前的普通騎兵,愿為奪回中原土地而拼殺。

就如她從上虞縣出發時的勇氣與信念一樣:我,不作威福,不結私交,為攘夷狄,甘舍此軀!我,是俠女祝英!

寅正,鼠從王葛臉上踩過,被踩醒了。

也好,瞬間不困了。她剛把行燈點亮,老亭吏就聽到輕微的動靜,也醒了。院門特意留出道寬縫,他連咳兩聲,王葛過來,低聲道:“我習慣早起,阿伯不用管我。”

“快忙你的,快去。到早食的時候我去取,你啥都別管。”

“是。”感激的話不必一說再說,王葛要在上午制完模圖和模器,必須抓緊每刻時間。說好了下午去郡署,就不能食言。

另外,她還要多畫一物,就是后世人人熟知的風箏。王葛知道祝英去打仗了,自己無法報恩,就將這份恩報于其余兵卒,報于各防戍營寨、亭驛。

現在晉朝尚無“風箏”一說,能飛于天的木制風箏,仍沿用最早的叫法“木鷂”;竹制風箏叫“木鳶”或“木鵲”;紙糊的叫“紙鳶”。

不管什么叫法,都不允許私人的肆鋪或貨郎售賣,只用于軍事防戍。這些都是桓真告訴她的,在會稽郡時少見紙鳶,從進入兗州后,沿途多了起來,驛站會將紙鳶放飛很高,旅人遠遠瞧見就安心了,知前方安定。

可是夜間呢?旅人是瞧不到的。如果城池有變,夜晚也無法靠紙鳶向外傳消息。直到五代時期,一位叫李鄴的官吏在紙鳶上綁了竹笛,風吹如箏音,才有了“風箏”的稱呼。

2006年,風箏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惜的是,盡管濰坊的風箏節世界聞名,但關于風箏制作的古文獻很少。

王葛前世學制竹時,做過不少大型的風箏,那就由她開始,多為這個新晉朝的后世,留一些風箏記載與傳說吧。

飛轅車制作標準復雜,為避免水文字嫌疑,不寫具體了,感興趣的書友可自行搜索。

另外,我知道傳遞信號的方式多種多樣,因為本文宣揚非遺傳統文化,所以主角制風箏,不制國外的,比如通信塔。

(本章完)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

悟空嚼糖其他作品<<大魏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