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落難情緣小說>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落難情緣-第194章 童年(3)
更新時間:2023-09-13  作者: 洪門十一少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洪門十一少 | 明智屋小說網 | 落難情緣 | 放逐 | 情緣 | 神醫 | 強勢回歸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正文如下:
小惠能厭著頭,說:“嗯,原來走‘大王’是幾個大哥哥抬著那個‘大王’一路走,一路吆喝著,這就叫做走‘大王’。”

盧行瑫大聲地說:“大概就是這樣啦!”盧行瑫望著走“大王”的隊伍,深情地向北遙望著……

小惠能見盧行瑫停止了腳步,佇立在路邊上,眨著小惠能眼睛,猜測著問:“阿爹,是不是在想著老家過年走‘大王’呀?”

“是呀!阿爹在想,阿爹老家過年走‘大王’。”

小惠能拉著盧行瑫的手,好奇地問:“阿爹老家過年走‘大王’,也熱鬧、好睇嗎?”

“好好睇,好墟撼!”盧行瑫學著當地人的話語,說完后,不無自豪地向小惠能介紹——

“走大王”,在阿爹老家范陽,稱為請“大王”,起源于漢朝中期。

范陽農村請“大王”之日,也是祭神之時。

村人以雞、豬肉,生果為祭品,用之拜祭先人和土地。土地,又稱土神、土地公、社神、社主公。《公羊傳》上說,“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之名由此而來。土地負載和生長萬物,勞苦功高,人們拜祭它,一方面是敬仰、崇拜和感謝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借此祈禱未來消災除疾、福運雙至、風調雨順、生活富美之意。

拜祭完先人、土地神,接下來的“神圣使命”就是請“大王”了。

接下來的形式,大同小惠能異,只不過是:新州這里以走為主,范陽那里,跪拜恭恭敬敬地請“大王”。

一路上走“大王”隊伍所到之處,沿途看熱鬧的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加入到走“大王”隊伍之中。

盧行瑫帶著小惠能,看著、看著,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走“大王”隊伍中,而小惠能,是當時走“大王”隊伍中年紀最小惠能的一個。

盧行瑫和小惠能走在鼓手側身,鼓手一見到盧行瑫,便親切和他打招呼:“盧大人,您也帶著兒子來睇走‘大王’啦!”

盧行瑫大聲地說:“是啊,章伯!過大年出來行大運,新州鄉下過年真熱鬧啊!”

“這走‘大王’,也是這兩年才興起的,你看,我打的這通走‘大王’配鼓,還不是很熟悉呢!”章伯邊打鼓邊介紹著。

“走‘大王’這配鼓樂名叫‘得勝令’是有鼓譜的。”盧行瑫在范陽為官時,深喑琴棋詩畫書法和鑼鼓樂譜,因此,見章伯如此一說,竟說漏了口,生怕得罰了章伯。

而章伯,也和大多數山里人一樣,性格敦厚、老實、謙恭,加上盧行瑫才華橫溢,過年寫春聯分文不收,平時又義務教他的孫子讀書識字,又怎會怪他,感謝還來不及呢!

只見章伯誠意地說:“盧大人,請您教我打一通‘得勝令’吧。”

在章伯的誠意請求下,盧行瑫接過鼓棒,打起了“得勝令”鼓來。

雄渾激昂的鼓聲贏得了現場一陣陣的喝彩聲。從此,走“大王”“得勝令”的鼓樂聲在新州流傳開來。

一路上,鞭炮聲、鑼鼓聲和著抬“大王”走動的吶喊聲,響成一片,場面十分熱鬧,特別是每到一村或一有空地,抬著“大王”的小惠能伙子就會將“大王”高高舉起,用力搖動或顛簸“大王”,然后呼喊往前沖去,后面各村、寨、坊的“大王”也相繼效仿著……

接下來,便有一番激烈的角逐,看那一村一寨一坊的隊伍先到“大王”廟。

第一個先到的,表示全年中其所在的坊將好運光臨。走完“大王”,在大王廟前廣場慶賀一番后,各村各寨各坊再敲鑼打鼓將“大王”送回各村寨坊“大王”屋,然后再送投得花炮者,歷時約為3個小時。

事情辦妥后,各村、各寨、各坊便開始擺上宴席,與親朋舉杯慶賀一番,積蓄后勁,迎接新一年的春耕生產的到來。

小惠能過年除了和阿爹去睇走“大王”,還與阿爹和娘親一起去村里逛花燈會。

大唐盛世,繁榮昌盛的氣象,蘊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磅礴恢弘。

嶺南新州民間過年流行的花燈會、燒大炮、舞火簩等民事活動,被稱為漢唐以來民間習俗史上的千秋盛事。

逛花燈會,在當地也充滿濃濃的年味兒。

新州花燈起源與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皇城內外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流行開來。

新州是歷朝官員的流放地,被貶謫的官員及其家人將花燈的制作工藝從中原帶到了這里。

每年元宵節、下元節,新州各村寨都會舉行大型的花燈會。

村中禮堂掛滿各家各戶送來的花燈,形態各異,富麗堂皇,一團喜氣。

同時,村里還請來戲班演戲,大排筵席,舉行各類如請大王、送大王等儀式,熱鬧非常,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賞燈看戲湊熱鬧。

花燈與元宵節是密不可分的,傳統的節令習俗中,元宵節可以說是氣氛較為活躍、傳承得最好的,民間自正月十三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正月十五將燈提回掛于家門,稱為興燈。

新州當地話“燈”與“丁”同音。

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于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文章。

即使花燈在燃放過程中燒著,也非不祥之兆,相反,花燈燒著是吉兆,意味著來年會添丁,大吉大利。

以往,在當地民間每逢佳節,村村寨寨都會跳起歡樂的花燈舞,祈福吉祥,有外甥探望舅舅的風俗習慣。

新州有民間歇后語:“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按照新州縣內鄉村舊俗,元宵節、中秋節,外甥去探望舅舅,歸家時,舅舅會購買一盞燈籠送給外甥回家。

節日當晚到處張燈結彩,路邊掛滿各式各樣的燈籠,有紅紗宮燈,有各色紙燈,許多舅舅妗子們忙著為外甥兒、外甥女選購著“照舊(舅)”的花燈。

燈籠是人們用來照明的燈具。

過去,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婚禮、入伙、成人、添丁等喜慶日子里,燈籠被人們大量使用,上至地方官員下至普通的黎民百姓,無一不崇尚燈籠的文化,家家戶戶都喜歡掛花燈。

花燈,代表著吉祥如意。

新州民間有首描寫燈籠的歌謠流傳甚廣: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黑回家睡。

擔燈籠,照舅父,舅父躲在門后邊。

西瓜燈,南瓜燈,大街小巷挑籠燈。

踢一腳,踢兩腳,我的燈籠壞不了。

逛過花燈會后,接著,又到了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鬧元宵,在民間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

花燈會結束后,接著,又到了熱鬧非常的鬧元宵節。

小惠能惠能的家鄉鬧元宵的方式最為流行的是“燒大炮”。每年從正月到二月,各村輪流燒炮,可以說“燒大炮”的日子比過年初一還熱鬧。

“燒大炮”,當地人稱為搶花炮,在新州古已有之。

小惠能惠能聽娘親說:“她小惠能時候年年都去看“燒大炮,我們村燒大炮之日,也是祭神之時。村人以雞、豬肉,生果為祭品,用之拜祭先人和土地。土地,又稱土神、土地公、社神、社主公。”

《公羊傳》記載: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之名由此而來。

土地負載和生長萬物,勞苦功高,人們拜祭它,一方面是敬仰、崇拜和感謝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借此祈禱未來消災除疾、福運雙至、風調雨順、生活富美之意。拜祭完先人、土地神,接下來就是燒大炮了。

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這天人們用齋果、清茶,整肅衣冠參拜玉帝。

規模較大的祭祀,還要設立祭壇,拜祭時燃放鞭炮,敲鑼打鼓,奏起音樂,吹響喇叭,場面十分熱烈。

拜祭結束后,還要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搶花炮”等活動。

所謂“上刀山”,就是爬木制刀梯,梯上安裝若干把特制的刀具。

“下火海”,就是在地上燃燒炭火,赤腳從火上炭上走過。能“上刀山下火海”者,象征勇敢、頑強、不畏艱險,也寄托人們消除災難的愿望。

“搶花炮”則是事先把炮圈裝進炮銃,點燃后彈起的炮圈從高空落下,人們爭搶,寓意搶到好運。

奪得者所在的村子,更是將炮圈視作圣物而悉心供奉,說是可以庇護族人,確保村民平安,日子越過越好。

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置辦家宴,招待外嫁女和其他親戚、朋友。

辦家宴也不復雜,一般有雞鴨魚肉,再炒上幾個菜即可。如香菇、竹筍、西蘭花、荷蘭豆、菜心、酸菜、茨菇等。

“酸”,粵語方言與“孫”同音、帶芽茨菇等暗喻子孫滿堂,丁財兩旺。

燒大炮的地點選擇較空闊的田間,中間搭個高臺,找根木頭或竹竿豎起,在遠一點的地方,豎著一根帶滑輪的長竹竿,專門用來燃放鞭炮的,周圍彩旗飛揚,十分氣派壯觀。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團團圍成幾層。

在這一批批、一撥撥的人流中,既有前來助陣的,也有前來觀看搶花炮的,再加上十里八鄉的湊熱鬧的村民,如此“大陣仗”,真正是盛況空前。

到了“燒大炮”這天,村里各家的親朋好友,再加上十里八鄉的湊熱鬧的村民,場面頗為壯觀。

下午3時30分,燒炮開始。

花炮是統一制作的。

燒炮時,先把炮圈(用金屬或藤條制成)裝進炮銃。

隨著指揮者一聲令下,司炮員用香火點燃炮銃,旋即聽到“轟隆隆”的巨響,炮圈騰空而起,隨即又從空中落下。

搶炮者先是目不轉睛地望著空中,待炮圈落下的一剎那,人們一擁而上。

搶得炮圈者,高高舉起后,別人就不得再搶奪,勝利就屬于他了。

得主會迅速跑到炮主那里,領到一個大紅包。

在所有燃放的花炮中,以頭炮最為隆重,奪得者不僅受到人們的尊崇,本人也以此為榮,預示著一年行好運。

燒完大炮后,搶花炮活動便進入尾聲。

待圍觀的人群散去,主持人繼續組織隊伍,敲鑼打鼓,吹奏喜樂,抬著掛著炮圈和鏡屏,送到頭炮奪得者家中。

奪得者則需在3天后,殺雞拜祭天地和先人,再把鏡屏和炮圈送回村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保管,留待來年繼續循環使用。

至此,燒大炮活動才算結束。

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網站閱讀,,!可以使用、→閱讀開啟瀑布流閱讀

模版設計:,。

小惠能厭著頭,說:“嗯,原來走‘大王’是幾個大哥哥抬著那個‘大王’一路走,一路吆喝著,這就叫做走‘大王’。”

盧行瑫大聲地說:“大概就是這樣啦!”盧行瑫望著走“大王”的隊伍,深情地向北遙望著……

小惠能見盧行瑫停止了腳步,佇立在路邊上,眨著小惠能眼睛,猜測著問:“阿爹,是不是在想著老家過年走‘大王’呀?”

“是呀!阿爹在想,阿爹老家過年走‘大王’。”

小惠能拉著盧行瑫的手,好奇地問:“阿爹老家過年走‘大王’,也熱鬧、好睇嗎?”

“好好睇,好墟撼!”盧行瑫學著當地人的話語,說完后,不無自豪地向小惠能介紹——

“走大王”,在阿爹老家范陽,稱為請“大王”,起源于漢朝中期。

范陽農村請“大王”之日,也是祭神之時。

村人以雞、豬肉,生果為祭品,用之拜祭先人和土地。土地,又稱土神、土地公、社神、社主公。《公羊傳》上說,“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之名由此而來。土地負載和生長萬物,勞苦功高,人們拜祭它,一方面是敬仰、崇拜和感謝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借此祈禱未來消災除疾、福運雙至、風調雨順、生活富美之意。

拜祭完先人、土地神,接下來的“神圣使命”就是請“大王”了。

接下來的形式,大同小惠能異,只不過是:新州這里以走為主,范陽那里,跪拜恭恭敬敬地請“大王”。

一路上走“大王”隊伍所到之處,沿途看熱鬧的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加入到走“大王”隊伍之中。

盧行瑫帶著小惠能,看著、看著,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走“大王”隊伍中,而小惠能,是當時走“大王”隊伍中年紀最小惠能的一個。

盧行瑫和小惠能走在鼓手側身,鼓手一見到盧行瑫,便親切和他打招呼:“盧大人,您也帶著兒子來睇走‘大王’啦!”

盧行瑫大聲地說:“是啊,章伯!過大年出來行大運,新州鄉下過年真熱鬧啊!”

“這走‘大王’,也是這兩年才興起的,你看,我打的這通走‘大王’配鼓,還不是很熟悉呢!”章伯邊打鼓邊介紹著。

“走‘大王’這配鼓樂名叫‘得勝令’是有鼓譜的。”盧行瑫在范陽為官時,深喑琴棋詩畫書法和鑼鼓樂譜,因此,見章伯如此一說,竟說漏了口,生怕得罰了章伯。

而章伯,也和大多數山里人一樣,性格敦厚、老實、謙恭,加上盧行瑫才華橫溢,過年寫春聯分文不收,平時又義務教他的孫子讀書識字,又怎會怪他,感謝還來不及呢!

只見章伯誠意地說:“盧大人,請您教我打一通‘得勝令’吧。”

在章伯的誠意請求下,盧行瑫接過鼓棒,打起了“得勝令”鼓來。

雄渾激昂的鼓聲贏得了現場一陣陣的喝彩聲。從此,走“大王”“得勝令”的鼓樂聲在新州流傳開來。

一路上,鞭炮聲、鑼鼓聲和著抬“大王”走動的吶喊聲,響成一片,場面十分熱鬧,特別是每到一村或一有空地,抬著“大王”的小惠能伙子就會將“大王”高高舉起,用力搖動或顛簸“大王”,然后呼喊往前沖去,后面各村、寨、坊的“大王”也相繼效仿著……

接下來,便有一番激烈的角逐,看那一村一寨一坊的隊伍先到“大王”廟。

第一個先到的,表示全年中其所在的坊將好運光臨。走完“大王”,在大王廟前廣場慶賀一番后,各村各寨各坊再敲鑼打鼓將“大王”送回各村寨坊“大王”屋,然后再送投得花炮者,歷時約為3個小時。

事情辦妥后,各村、各寨、各坊便開始擺上宴席,與親朋舉杯慶賀一番,積蓄后勁,迎接新一年的春耕生產的到來。

小惠能過年除了和阿爹去睇走“大王”,還與阿爹和娘親一起去村里逛花燈會。

大唐盛世,繁榮昌盛的氣象,蘊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磅礴恢弘。

嶺南新州民間過年流行的花燈會、燒大炮、舞火簩等民事活動,被稱為漢唐以來民間習俗史上的千秋盛事。

逛花燈會,在當地也充滿濃濃的年味兒。

新州花燈起源與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皇城內外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流行開來。

新州是歷朝官員的流放地,被貶謫的官員及其家人將花燈的制作工藝從中原帶到了這里。

每年元宵節、下元節,新州各村寨都會舉行大型的花燈會。

村中禮堂掛滿各家各戶送來的花燈,形態各異,富麗堂皇,一團喜氣。

同時,村里還請來戲班演戲,大排筵席,舉行各類如請大王、送大王等儀式,熱鬧非常,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賞燈看戲湊熱鬧。

花燈與元宵節是密不可分的,傳統的節令習俗中,元宵節可以說是氣氛較為活躍、傳承得最好的,民間自正月十三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正月十五將燈提回掛于家門,稱為興燈。

新州當地話“燈”與“丁”同音。

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于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文章。

即使花燈在燃放過程中燒著,也非不祥之兆,相反,花燈燒著是吉兆,意味著來年會添丁,大吉大利。

以往,在當地民間每逢佳節,村村寨寨都會跳起歡樂的花燈舞,祈福吉祥,有外甥探望舅舅的風俗習慣。

新州有民間歇后語:“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按照新州縣內鄉村舊俗,元宵節、中秋節,外甥去探望舅舅,歸家時,舅舅會購買一盞燈籠送給外甥回家。

節日當晚到處張燈結彩,路邊掛滿各式各樣的燈籠,有紅紗宮燈,有各色紙燈,許多舅舅妗子們忙著為外甥兒、外甥女選購著“照舊(舅)”的花燈。

燈籠是人們用來照明的燈具。

過去,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婚禮、入伙、成人、添丁等喜慶日子里,燈籠被人們大量使用,上至地方官員下至普通的黎民百姓,無一不崇尚燈籠的文化,家家戶戶都喜歡掛花燈。

花燈,代表著吉祥如意。

新州民間有首描寫燈籠的歌謠流傳甚廣: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黑回家睡。

擔燈籠,照舅父,舅父躲在門后邊。

西瓜燈,南瓜燈,大街小巷挑籠燈。

踢一腳,踢兩腳,我的燈籠壞不了。

逛過花燈會后,接著,又到了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鬧元宵,在民間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

花燈會結束后,接著,又到了熱鬧非常的鬧元宵節。

小惠能惠能的家鄉鬧元宵的方式最為流行的是“燒大炮”。每年從正月到二月,各村輪流燒炮,可以說“燒大炮”的日子比過年初一還熱鬧。

“燒大炮”,當地人稱為搶花炮,在新州古已有之。

小惠能惠能聽娘親說:“她小惠能時候年年都去看“燒大炮,我們村燒大炮之日,也是祭神之時。村人以雞、豬肉,生果為祭品,用之拜祭先人和土地。土地,又稱土神、土地公、社神、社主公。”

《公羊傳》記載: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之名由此而來。

土地負載和生長萬物,勞苦功高,人們拜祭它,一方面是敬仰、崇拜和感謝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借此祈禱未來消災除疾、福運雙至、風調雨順、生活富美之意。拜祭完先人、土地神,接下來就是燒大炮了。

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這天人們用齋果、清茶,整肅衣冠參拜玉帝。

規模較大的祭祀,還要設立祭壇,拜祭時燃放鞭炮,敲鑼打鼓,奏起音樂,吹響喇叭,場面十分熱烈。

拜祭結束后,還要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搶花炮”等活動。

所謂“上刀山”,就是爬木制刀梯,梯上安裝若干把特制的刀具。

“下火海”,就是在地上燃燒炭火,赤腳從火上炭上走過。能“上刀山下火海”者,象征勇敢、頑強、不畏艱險,也寄托人們消除災難的愿望。

“搶花炮”則是事先把炮圈裝進炮銃,點燃后彈起的炮圈從高空落下,人們爭搶,寓意搶到好運。

奪得者所在的村子,更是將炮圈視作圣物而悉心供奉,說是可以庇護族人,確保村民平安,日子越過越好。

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置辦家宴,招待外嫁女和其他親戚、朋友。

辦家宴也不復雜,一般有雞鴨魚肉,再炒上幾個菜即可。如香菇、竹筍、西蘭花、荷蘭豆、菜心、酸菜、茨菇等。

“酸”,粵語方言與“孫”同音、帶芽茨菇等暗喻子孫滿堂,丁財兩旺。

燒大炮的地點選擇較空闊的田間,中間搭個高臺,找根木頭或竹竿豎起,在遠一點的地方,豎著一根帶滑輪的長竹竿,專門用來燃放鞭炮的,周圍彩旗飛揚,十分氣派壯觀。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團團圍成幾層。

在這一批批、一撥撥的人流中,既有前來助陣的,也有前來觀看搶花炮的,再加上十里八鄉的湊熱鬧的村民,如此“大陣仗”,真正是盛況空前。

到了“燒大炮”這天,村里各家的親朋好友,再加上十里八鄉的湊熱鬧的村民,場面頗為壯觀。

下午3時30分,燒炮開始。

花炮是統一制作的。

燒炮時,先把炮圈(用金屬或藤條制成)裝進炮銃。

隨著指揮者一聲令下,司炮員用香火點燃炮銃,旋即聽到“轟隆隆”的巨響,炮圈騰空而起,隨即又從空中落下。

搶炮者先是目不轉睛地望著空中,待炮圈落下的一剎那,人們一擁而上。

搶得炮圈者,高高舉起后,別人就不得再搶奪,勝利就屬于他了。

得主會迅速跑到炮主那里,領到一個大紅包。

在所有燃放的花炮中,以頭炮最為隆重,奪得者不僅受到人們的尊崇,本人也以此為榮,預示著一年行好運。

燒完大炮后,搶花炮活動便進入尾聲。

待圍觀的人群散去,主持人繼續組織隊伍,敲鑼打鼓,吹奏喜樂,抬著掛著炮圈和鏡屏,送到頭炮奪得者家中。

奪得者則需在3天后,殺雞拜祭天地和先人,再把鏡屏和炮圈送回村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保管,留待來年繼續循環使用。

至此,燒大炮活動才算結束。

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網站閱讀,,!可以使用、→閱讀開啟瀑布流閱讀

模版設計:,。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