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留言:
第137章不能讓他太閑第137章不能讓他太閑→:
吳老夫人病了,孫翊便無法脫身離開,只是私底下還會時常召集一些舊部入府議事。
幼燁有些擔心,“三公子如此行事,只怕是對主公位置還未死心,夫人要不要……”
孫翊要是這么輕易就死心了,她反倒會覺得奇怪了。
“不必。讓人好生盯住他就是了。”喬瑋可不覺得以孫翊喜怒皆形于色的性子,能搞出什么大事來,“我去請華先生跟著三公子,給他授課。”
看來是給老夫人侍疾還不夠累,還有空召集舊部議事,那就找點事情讓他忙起來,忙到腳不沾地最好。
反正華歆也是孫策定下要給孫翊做先生的人選之一。
孫翊當然是不服氣的,他都已經及冠了,身邊還要跟個授課先生?他又不是閑賦在家的讀書人!
吳老夫人也覺得不妥。
“老夫人明鑒,此事是伯兄生前定下的,讓叔弼以張長史和華先生二人為師,還定了叔弼婚后便帶兵駐守丹楊練兵,以隨時支援夏口和廣陵,令華先生為益軍校尉隨軍,做叔弼的左膀右臂。”
若是孫翊不接受華歆為師的安排,那么丹楊太守的任命也就不必給了。
喬瑋覺得自己的意思表達得也很明確。
吳老夫人聽見是孫策生前定下的事情也就不說話了。對于吳老夫人來說,孫翊也的確需要有個謀士在他身邊為他謀劃了。
但孫翊卻覺得,喬瑋此時提出這個事情,分明是想要在他的身邊安插一個眼線。他以前是小看了眼前的這個女人,還以為只是個柔善的,沒想到分明是個狡詐陰險的角色。
“華先生早年乃是陳球陳伯真太尉的門生,與大儒盧植盧子干、管寧管幼安乃是同門,又與管寧、邴原(字根矩)并稱建安三龍。
先生為人淵清玉潔,有禮有法,連伯兄從前都說,華先生年德名望,遠近所歸,學問更是淵博。
有這樣的先生為叔弼之師,也是咱們孫家的福氣。”喬瑋柔聲勸道,“自華先生居于咱們吳郡的消息傳開來,多少的世家子弟都想與之結交,想拜他為師的人也是不計其數。”
這樣的名師,換做是一般人那就是求也求不來的資源,要不是為了摁住孫翊別亂來,喬瑋也舍不得將這等名士留給孫翊。
孫翊卻十分不屑,“什么名士大儒,不過就是沽名釣譽之輩。”
吳老夫人立刻出聲喝止,“這樣的話,不準說。你嫂嫂說得也有道理,跟著這樣的大儒名士,于你也有好處。我看你就是書讀得太少了,才這般莽撞。”
有這樣的名士若能甘心輔佐孫翊,她也能放心許多。
有時候她真的很懷疑,她親生的三個孩子,孫策、孫翊、孫匡都和他們的阿父一般,不是喜好讀書的人,反倒是孫權和孫朗性情安靜,于讀書一道上都不錯。
孫策性情急躁,但好歹還能聽得他人勸說,孫翊性情急躁勝過孫策不說,還聽不進旁人的勸誡,這就很頭疼了。
吳老夫人本是也有所動搖,想著若是孫翊能做江東之主也是好事,但近幾日孫翊在他身邊侍疾,她又覺得其實孫策不選孫翊才是對的。
不知道是不是在戰場上太過順利的緣故,孫翊竟變得越發張揚起來,有時候連她的勸說也不肯聽從。屋子里的老奴瞧見他都有些戰戰兢兢,生怕一個不留神,又惹了這個瘟神發怒,偏生她病得身上沒有什么力氣,也無法及時阻止孫翊,安撫屋子里的下人。
吳老夫人也不管孫翊樂意不樂意,當下替他拍了板,“你就跟著華先生好好讀書,我這兒也不必你來服侍了,專心多讀書,等五七之孝過了,娶了徐家女公子回來,便去丹楊替你兄長守城去吧。”
孫翊還沒反駁,喬瑋就搶過話頭,低身行禮,“阿母英明,兒婦這就替叔弼安排。”
其實喬瑋是早就安排好了,當然華歆聽說是教導孫翊,本也是不愿意,但看在喬瑋態度十分誠懇的份上,又有孫策遺命在前,也只能應下。
喬瑋還安排了孫匡和孫朗同學,孫匡倒是無所謂,他身子不好,平日也沒法多學武藝,對讀書之事雖然不算喜歡,但也沒太排斥。
孫朗倒是很感動,沒想到喬瑋會安排他去做華歆的門生,要知道這對他來說,可算是天大的恩情。
還專程買了糕點當做禮物給喬瑋以表感謝,“多謝嫂嫂。”
喬瑋看著他特地帶來的糕點,是城中有名的糕點鋪子競香鋪里的東西,知道他應該也是費了心思,買了他能買的最好的東西來給她了。
“坐下吧,一起吃。”喬瑋也拿了一塊餅子放在孫朗的手里,“你不用來謝我,你正是長身子的時候,份例留著多吃點好的,穿得好些。明日就要拜師了,可有準備了新衣服?”
孫朗臉上立刻露出些許尷尬的神色,看來是沒有了。
“也無事,一會兒讓小夜帶你去做一身,只是明日肯定是趕不上了,你回去找一件比較干凈的穿上。華先生重禮,你去了,要對先生恭敬,念書一定要用心。”
“我知道的,嫂嫂
搜索留言:
第137章不能讓他太閑第137章不能讓他太閑→:
他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和這樣的大儒讀書,自然是要花比平日多十倍的用心和謹慎。
喬瑋十分滿意地點點頭。
孫翊去讀書,定然不會認真,搞不好還要刁難華歆,但華歆人品貴重,可不能任由孫翊折辱,傳出去對孫家的名聲可不大好。
喬瑋讓孫朗跟著去的緣故就是為了安撫華歆,好讓他知道,并非是孫家無禮,而是孫翊一人無禮,不敬名士。
這所謂的對照組就是這么用的。
孫朗越是恭謙對待華歆,就越顯得孫翊的性子乖張可惡。
喬瑋輕輕合上《戰國策》,上面寫的是正是《鄭伯克段于鄢》這一段,鄭伯與共叔段兄弟爭權,共叔段驕縱而鄭伯善忍。
最終共叔段奪位不成反自取死道,留下罵名,而鄭伯也不必擔不友之名,而以孝名而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
此等陽謀,明眼者一看便知,但孫翊至今卻渾然不覺有異。
這大概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吧!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