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就好,這里還要下去一點。”江泠安說話言簡意賅,稱不上溫柔,可一句句話卻總像是流水一樣,能直接淌進人心里。
將房間里零散著的工具收攏整齊,江泠安又轉頭看了看林沐鳶的進度。
江泠安摘下手套,伸手摸了摸還沒完全成型的木胎,點點頭:“槽腹挖好,外面的形修得差不多,就要等來年春天了。”
“江老師……”林沐鳶抬起頭,見江老師又轉過身去了,只叫了一聲,便等著江老師的回應。
“嗯?”
“江老師,既然BJ的溫濕度不合適,那我們為什么不去揚州做?”
經過這段時間的溝通,林沐鳶從龔玉笙口中也了解到揚州的漆器文化,更是知道如今BJ的百寶鑲嵌等工藝,也與揚州脫不開關系。
“又或者去福建會不會更好,我記得您說過,要25度左右的溫度和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濕度才能讓漆器更好的陰干,那我們為什么不直接在南方做?”
“古代都放到BJ,是因為BJ是皇都,得滿足上位者的需要,而且交通運輸不方便,但是現在顯然不會受到運輸的影響……”
這個疑問不單單是屬于林沐鳶自己的,同樣也是歷史系的冉寧在歷史書上看不到,卻無比好奇的——只憑林沐鳶自己,絕不會有這么繁長的表達。
“最早的時候,我還沒有自己斫琴。”
“浙閩一代斫琴匠人的琴跟著我四處走。”江泠安指了指墻上一床棕褐色的伏羲式古琴,“你看,這個是我后來修過的。”
“那個時候去陜西待了也就一個月的時間,漆面就干裂了……這種裂和一段時間之后形成的斷紋是不一樣的,反而會給琴聲帶來負面的影響。”
“后來我自己會斫琴了,就也意識到受到木材等多方面的影響,濕潤地區的琴如果拿到干燥的環境中,確實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江泠安正同林沐鳶講著,后者的手機突然響起一連串的消息提示音。
寧寧:沐沐,我剛看見你發給我的這個圖哎
寧寧:這個看起來好像那個河流三角洲
寧寧: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咱們地理書上那張圖
寧寧:不對,你看這邊我記得說叫什么來的?岳山對吧……你等我給你畫一下。
寧寧:[圖片]
寧寧:[圖片]
寧寧:這個就好像是從山里發源的河,一路V型谷什么的,這個還有個河中間的部分,叫做什么來的,一級階地、二級階地?
寧寧:不對,我也忘記具體叫什么了。你是不是還在江老師哪里你幫我問問我猜的對不對?
高山流水覓知音,既包括了古琴的傳統曲目,也是古琴在世流傳最廣的故事,自家閨蜜這么一說,林沐鳶也覺得有道理。
古琴身上許多部分都和“水”有關系,雖說古琴槽腹這些平滑與溝壑沒有固定的寬度、深度和數量,但或許可以參考水流的走勢也說不定?
“古琴的天地柱鼎立乾坤,不只是流水這一層。”林沐鳶將手機上的消息拿給江泠安看,后者很快給出了答復,“十三徽位和三尺六寸五分的琴身亦是日月。”
雖然還未到BJ冬天最冷的時節,可窗外的北風著實也開始有些惱人的刺骨。只是撫琴的人手中便是天地日月,倒是有些像松梅般的氣質。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