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季漢大司馬小說>季漢大司馬最新章節列表 >季漢大司馬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季漢大司馬-第664章孤信孔明矣
更新時間:2024-06-15  作者: 周府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歷史頻道 | 秦漢三國 | 周府 | 明智屋小說 | 季漢大司馬 | 周府 | 季漢大司馬 
正文如下:
最新網址:xbiquzw!!→:

建興三年,七月。

武漢行宮,朝議之會。

“臣峻言:昔中漢之末,董卓亂京畿,致海內崩裂,……然曹操篡逆,威震華夏,漢陵危逼,漢統不正。所以遐邇悲惶,痛心于既往者也。”

“伏惟先帝稟乾坤自然之姿,……歷鐘離之役,狼狽失據,權幸中土,風群兇妖逆知滅亡之無日,騁思順之心,鼓雷霆之勢,則曹叡之命不誅而自絕矣!”

“夫人情昧安,難與圖始;非常之事,眾人所疑。……故向義之徒履亡相尋,而建節之士猶繼踵無悔。”

“伏愿陛下決玄照之明,斷常均之外,責臣以興復之效,委臣以終濟之功。臣雖庸劣,才不周務,然攝官承乏,屬當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鋒,翦除荊棘,驅諸豺狼。”

“此事既就,此功既成,則陛下盛勛比隆中漢,周宣之詠復興當年。如其不效,臣之罪也,褰裳赴鑊,其甘如薺!”

侍郎持奏疏而念,先誦《北伐表》,后吟《出師表》,其聲音洪亮而有力,語氣飽滿有情感。

兩表所撰之主,霍峻、諸葛亮各持笏板立于殿中,向劉禪請詔伐魏。

有王粲為霍峻表文‘潤色’,其《北伐表》不遜諸葛亮之《出師表》,甚至因王粲善寫詩文,在詞藻、排布上更勝一籌。

當兩表誦讀完,諸葛亮瞥了眼霍峻,又看了眼在人群中犯困的王粲,便知道此表出自何人!

擱下奏疏,劉禪說道:“二公表文情真意切,朕聞表而近落淚。今之形勢如二公所言,漢盛而魏衰。然二公常年勞師遠征,不日又將奔波南北,朕于心不忍啊!”

“陛下!”

諸葛亮持笏板說道:“臣與大司馬受托孤之重,夙夜未嘗有怠。今南土已平,可無內顧之憂;逆魏動蕩,外敵國力驟弱。不就此時討賊,恢復中土,更待何時!”

“今之形勢大利我國,臣與鮮卑軻比能聯絡,待我出兵時,可有四路兵馬取曹魏,讓其四面受圍,惶惶不可終日。”

霍峻說道:“臣出兵淮泗,為東方之兵;葛相北伐荊宛,為南土之師;陸遜謀取關中,為西陲之軍;鮮卑掠襲河北,為北疆之騎。蓋此四路用兵,縱魏有強兵數十萬亦不能御之。”

“陛下!”

白發蒼蒼的張昭出列,拱手說道:“臣逢中漢亂世,從鄉梓避難江東,爾來三十余年。今有良機如若不伐,恐再過十余年,后來之童幼,吳聲楚音,積習成俗,遂望絕于中原。”

“臣懇請陛下北伐!”

徐庶、劉琰、張飛、趙云等流浪至南方的文武紛紛出列,向劉禪懇求出兵北伐。

眾老臣或有不同之見,但他們對北伐的態度卻是相同的。漢如欲伐中原,當趁流亡南方的中原人士尚在之際用兵。若等他們去世,后代子孫習慣了吳楚,則日后有北伐之念者當會減少。

“善!”

見老臣們北伐之心堅定,劉禪也不演了,從榻上起身,沉聲說道:“天無二日,地無二主,漢室不可不興,漢賊不可不除。今大司馬、葛相不辭辛勞,愿為大漢興兵北伐,朕安能不允?”

“來人,降旨下詔!”

“諾!”

且不言劉禪各賜儀仗、華蓋、鼓吹、車馬與霍、葛二人,霍、葛各自移師金陵、襄陽,命諸部向前線集結。

據霍峻、諸葛亮之布置,蔣琬為大司馬長史,掌吏部曹;張裔任丞相長史,掌戶部曹。蔣、張二人代行朝臺之事,而尚書令陳震兼領兵部、工部二職,履行日常之事。

潘浚為廷尉,張飛為司隸校尉,徐庶為御史大夫,與張、蔣、陳三人同理國事。

為侍中、侍郎者,為費祎、董允、霍弋、張休等,其歸由王粲秘書監管理,以為規勸劉禪行為作風。

時退朝之際,老將趙云找上霍、葛二人,請求率兵出戰。

“大司馬、丞相!”

趙云伸手拉住諸葛亮的手,問道:“二公,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廉頗據白起,馬援平交嶺,此二者皆不服老。今北伐移師,將校皆有軍令,為何無云未得二公所頒軍令?”

“這”

諸葛亮看了眼霍峻,說道:“非亮與大司馬不愿授軍令與子龍,僅是憂慮子龍年歲已高,不宜勞師遠征。子龍善以勇略而著世,當下若有喪失,恐有傷子龍一世之英名,亦挫大軍之士氣。”

今之南漢非蜀漢,南漢當下除督帥外,如朱然、施然、魏延、王平、太史亨、霍范、諸葛誕、徐盛、唐咨、霍攸之等,可謂將星璀璨,中生代將校眾多。

豈像歷史上蜀漢一伐時,人才凋零,將星黯淡,除諸葛亮外,唯有趙云拿得出手。

考慮到元從們的身體狀況,霍峻、諸葛亮不僅沒讓趙云出征,亦沒讓張飛北伐。其如諸葛亮所說一般,趙云、張飛出征若有閃失,因二人名望崇高之故,必會對軍中士氣造成打擊。

趙云語氣奮然,說道:“云自隨先帝以來,每陣臨先,臨陣不退。當下恢復中原之役,云又豈能退縮于后!”

說著,趙云向諸葛亮、霍峻二人拱手,說道:“云為冀州常山人,跟隨先帝以來,輾轉平原、魏郡、汝南、南陽等冀、青、豫諸州。常人言老馬識途,云雖非老馬,但卻仍記中原州郡之地勢。”

諸葛亮有所意動,但依舊不想讓趙云出征。

“大司馬!”

見難以說服諸葛亮,趙云不禁看向霍峻。

霍峻笑了笑,說道:“淮泗之間多河流,子龍將軍未曾去過。當下若得孔明首肯,不如便隨孔明出征。”

劉備救徐州時,趙云未有前來跟隨。而是在兄病逝之后,為了服喪離開了劉備。其中劉、趙分別數年,直到劉備投奔袁紹才得以重聚。

“大丈夫得死沙場,幸矣!”

趙云豪氣說道:“丞相若以為云年老,能否容我拉強弓以自證!”

諸葛亮感受著趙云渴望的眼神,欣慰說道:“老將軍既有北伐之志,亮豈能不同意。昔將軍隨先帝從汝南而走逃南陽,今亮將率將軍反道而進,還與舊都!”

“多謝大司馬、丞相!”趙云面露喜色,拱手說道。

趙云心愿已了,當即拱手告辭。

霍峻望著趙云離開的背影,感嘆說道:“觀子龍將軍之所為,可謂燕、趙之義士。是役北伐,望能光復舊都,得以了卻諸卿之心愿!”

“漢有如此之義士,何愁不能光復漢室乎!”諸葛亮語氣篤定地說道。

“善!”

霍峻按劍而下階,笑道:“孔明既有豪言,莫非已有北伐之略?”

諸葛亮輕撫羽扇,淡笑道:“仲邈雖行四面攻魏之策,但以亮觀之,欲破此計不難!”

“嗯?”

霍峻心中了然,問道:“愿聽孔明之言?”

諸葛亮持扇揮斥而論兵,分析說道:“軻比能縱會出兵,但其不善攻城,故必難以久襲河北。而關西之軍事,因蜀道艱險,隴道漫長,陳倉之堅固,伯言或能有所得,但恐難改局勢。”

“故亮若為魏謀略之士,當會尋機先退關東之兵。如關東之兵退卻,伯言、軻比能聞之,二人當會不戰自退。而關東之兵,唯大司馬與亮。大司馬兵略,魏人多有畏懼,亮……”

說著,諸葛亮笑了起來,說道:“若所料不差,魏人當會尋機先破亮,而后再聚兵逼退大司馬!”

“看來孔明已有破魏之略?”霍峻笑道。

“不敢,僅初有方略!”

諸葛亮持扇而答,說道:“亮以為魏若伺機聚眾兵敗我,我欲尋機率兵擊之,以挫魏先易后難之策。魏軍如若兵敗,荊宛危急,許洛震動,而青徐州之兵將無援矣!”

頓了頓,諸葛亮說道:“如青徐之兵無援,且觀大司馬用兵,看能否旋下青徐,而后乘汴水東進,鯨吞河南諸州,光復舊都。不知以上方略如何,望請大司馬指正!”

自要率軍北伐以來,諸葛亮可不敢拖霍峻后腿,日夜習讀兵書,鉆研中原輿圖,為得就是能與霍峻配合成功。

依霍峻之北伐方略,先取青徐二州,而后率兵西進,與諸葛亮配合,鯨吞河南。故霍、葛二人各有任務,諸葛亮需要以偏軍擊敗或牽制魏主力,以減輕霍峻所面對的壓力。

諸葛亮在深思多時之后,他有種預感曹魏為了抵御這次北伐,其用兵的注意力會集中在他的身上。畢竟一旦擊敗他,霍峻則失去羽翼,過不了多久,撤軍則屬于必然之事。

因而不如抓住魏軍這種心理,以攻待守,主動擊敗急于求戰的魏軍,從而壓制許、洛魏軍,讓其不能東援青徐戰場。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魏軍倘若求戰心切,孔明以此而用兵,以有備勝無備,料掌形勢,當能有所得!”

“孤信孔明矣!”

在用兵上,霍峻相信諸葛亮的判斷。故他所能做之事,不是駁斥諸葛亮用兵,而是要支持、鼓勵諸葛亮用兵。畢竟諸葛亮向霍峻詢問意見,更多是出自尊重上!

(本章完)

最新網址:xbiquzw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