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員向朝廷推舉官員?”
皇后口中的推舉制度,簡而言之,便是鄉舉里選,由地方治理官員對轄區內有才能、有德行的賢達人士,向上級和皇帝進行推選。
這種自下而上的推薦制度,是此時人們聞所未聞的創新之舉,也難怪堂下官員一片嘩然,連蕭何都驚得睜大了眼。
呂雉對他們的反應,卻早有預料。
創立秦朝的嬴姓家族,尚屬貴族王室,而劉季身為鄉間匹夫,提三尺劍,成了天子,滿朝文武也大多出身市井,以布衣之身出將入相。
從這點來看,漢朝的創立,已然是氣象萬千,煥然一新。
既然如此,那不妨把步子邁得更大一些,改了選官之法,給天下有才之士一個徹底翻身的機會。
西周時代,周王室秉承世卿世祿的選官制度,即按照血脈,世襲爵位與官職,一般百姓是沒有任何機會進入官僚隊伍的。
后來,周室衰微,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發,各王國為了霸業,開始爭奪人才,使眾多有能力有才智的平民,得以進入了官僚系統。
其中最見成效的,便是秦孝公時商鞅在秦國進行的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引入了新爵位制度,以軍功作為爵位授予的新標準。
自此,在秦人的觀念中,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卻無所芬華,只要努力掙取軍功,血脈身份就能得到改變,也能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
漢初承襲秦制,以軍功為尊,也以人均五等爵的軍功集團,作為穩定大漢基業的壓艙石,及金甌永固的統治基礎。
然而,在呂雉看來,單單指著這三百萬將士及家人,使朝廷的人才選拔延續幾百年的活力,還遠遠不夠。
百廢待興的漢帝國,南北內外憂患重重,四面透風,亟需更多的人才,不論出身,不論門第,任人唯才。
她想起上一世唐太宗的名言,她也想要使這天下英雄,盡入她的彀中。
***
歷史上的察舉制度,萌芽于漢高祖時期,由文景二帝發揚光大,最終定型于漢武帝后期,延續了八百多年。
直到隋代,察舉制才被雛形階段的科舉制慢慢取代。
上一世,武則天于長安二年,親手開創了“以武舉士”的武舉制度,將科舉制度予以完善,因此,她也時常在思考一個問題——
科舉之前的察舉制度,到底因何走向了衰敗,以至竟成為世家大族把控朝政、培養黨羽的溫床?
究竟有沒有方法,能使一個初衷很好的選官制度,始終抱持活力?
感謝上蒼,這一世,她居然得到機會,將自己的思考,付諸實踐。
待眾臣的驚訝之聲漸息,呂雉才繼續說,
“以這次治河為例,如酸棗縣令與東郡郡守般的治水人才,放眼全國,還有沒有?
肯定是有的,只是,這些人才都身在何處?”
她溫言相詢,語意柔和,宛如在征求堂下眾人的意見,蕭何卻覺得似陡然有千斤重擔,壓在了自己肩上。
“你們知道,陳平當年在鄉里分祭肉之時,便顯出了輔政之才。
如今那些像陳平一樣的人才們,可能只是名小小的里正,可能只是名令曹,甚至,只是非卿非祿的平頭百姓。
那么,如何發掘并重用他們,使人盡其用,便是地方大員與中央朝廷的職責所在。”
“皇后此言極是。
臣居相位,本應做個百官的表率,卻于這一節上,未能設身處地替朝廷著想,實在是尸位素餐。”
蕭何站了出來,不由自主地檢討起來。
呂雉卻在眾官前,給足了他體面,
“蕭卿,你是國之棟梁,皇帝親政,內內外外多少大事都指著你來調理,百密一疏,這原怪不得你。”
聽到此言,蕭何心下有些感激,又斟酌著緩緩道,
“適才皇后所言的舉官,臣想著,是否就以酸棗縣的事作為引子,命全國各郡縣,舉薦一批具有治河之能的專項茂才。
這樣一來,也能先把舉薦這條通路探明,看看有什么需要調整之處。”
“嗯,相國這個法子好。”
呂雉感慨,蕭何不愧是老成謀國之輩,這個法子既不駁了她的面子,又可趁機試試下面各郡國的態度,還能替朝廷選拔一批即刻可用的治水人才,可謂一石三鳥。
“光憑推薦還不行,各地舉來的茂才,進了朝廷,還得統一考核。
若有冒名頂替、言過于實者,被舉之人與郡縣長官,都要受罰。
既與治水相關,便由都水長丞來想想,有什么考察的法子吧。”
“是,臣以為,對這批茂才,可以先采用文試,考察治水之策論。
然后再幾員一組,實地去修渠,當場檢測。”
見皇后與相國都發了話,都水長丞也抖擻精神,認真對答。
“可以,便如此去辦吧。
考核茂才一事,你們先不要聲張。
咱們倒看看,哪些郡縣是老實的,哪些是弄虛作假的。”
呂雉嘴角含笑,意氣風發,
“今日且議到這里吧。”
***
諸人散去之后,呂雉遣宮人先將太子送回去,又瞥見蕭何仍在原地,磨磨蹭蹭未走。
“相國,還有何事?”
“呃,這事吧,其實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臣還是想聽聽皇后的意見。”
蕭何笑著欠了欠身。
本是一件可說可不說的小事,但被近日呂雉理政的氣勢所懾,他隱隱覺得,大約沒有什么事,能瞞得住冰雪聰明的皇后。
“嗯,慢慢說吧。”
都是一路走來的,大家私下熟不拘禮,呂雉隨意坐到一張案后,也示意蕭何坐在旁側。
蕭何謙了一下,也順勢坐下,喝了口宮人新換上的茶,試探著說,
“長沙王吳臣那邊,昨日又新來了消息。
其他的一切都好,只是眼下,南越國有點新情況。
吳臣啊,畢竟年輕,掂量不清這事重不重要,也不曉得咱們的態度如何。
但秉著他的一貫脾性,事無巨細,絮絮叨叨,一股腦全都報到我這里了。”
“嗯,吳臣是個有心的,他上次送來的柑橘,相國吃著可好?
我倒從來不嫌他多事,只怕他在南部邊陲剛愎自用、自作聰明,反而麻煩。
這次,又是什么零碎小事?”
呂雉也笑,長沙國送來的柑橘還堆在宮中沒有吃完,便又來了信兒,這吳家真是耐煩不怕瑣碎。
“很好,甘甜得很,毫無酸澀之感。
今年長沙國又趕上個豐年,是漢家之大幸。”
蕭何頓了頓,又說,
“吳臣說,南越國,自上月開始,便鬧了鼠災。”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