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大清話事人小說>大清話事人最新章節列表 >大清話事人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大清話事人-534 三級教育體系和新文官制度
更新時間:2025-01-19  作者: 憂郁笑笑生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歷史頻道 | 清史民國 | 憂郁笑笑生 | 明智屋小說 | 大清話事人 | 憂郁笑笑生 | 大清話事人 
正文如下:
534三級教育體系和新文官制度534三級教育體系和新文官制度←→:sjwx

面對臣子們的殷切眼神,李郁沉默片刻,確定新官制已經無法回避了。

干脆借著這個機會一次性說清楚。

“寡人決定,正式取消取消府、道兩級衙署,在地方實行省——縣兩級管轄,確保高效,避免冗余。”

“另在教育大臣下,成立考試院,按寡人心意草擬新文官錄取制度。考試分實用篇和策論篇兩部分,各占一半分值。實用篇覆蓋詩詞、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常識。策論分兩篇,一篇務實,一篇務虛。”

“每年考兩次,春季,在各個省會舉行第一次選拔考試。秋季,在蘇州舉行第二次選拔考試,具體名額后議。合格者方可進入東山文官學校,學時3年,學費在現有基礎上可適度抬高。”

所有人鴉雀無聲。

陛下這是早有準備,處心積慮啊。

省——縣兩級扁平管轄制,石破天驚。優勢很明顯,缺點也很明顯。

現在改,阻力很小。

因為吳國目前的文官主要集中在州縣,府級大部分空缺,省里更是寥寥無幾。

這樣一改,

原先的少數府一級官員,直接快進入省。

撿到大便宜的他們不可能反對。

而表現卓異、籌備升遷的名單上,積壓的那些州縣文官也會歡呼雀躍,一步入省。

快人一步,快人n步。

不過吳國文官們,以后的競爭就激烈了。

知縣再想向上一步,難于登天。但是可以升文官等級,漲薪俸。

一石激起千層浪,無數人忙著打聽。

很快,更多的細則出來了。

所有人大吃一驚,陛下這是想做什么?

新制:

官辦教育分3級:初級學校,中級學校,高級學校。

在治下所有縣城開辦一所初級學校。

學制一個月,學費100文。

每一期的新生人數不可超過100人。

只教授漢字和算術,包住宿、包文具、不包吃飯。

一月后,授課教師按照百分之五的比例擇優,推薦至中級學校參加升學考試。

在府城開設中級學校,對推薦新生進行入學考試,刷掉排名后80的學生。

學制一年,學費10兩。

教授文字、詩詞、數學、簡單物理。

包住宿、不包文具、不包吃飯。

一年后進行結業考試,再刷掉50。

在省城開設高級學校,正式接觸新官制教材。

學時二年,學費50兩每年。

不包住宿、不包文具、不包吃飯,教材也需自購。

二年后,所有學生皆可參加在省城舉行的第一次考試。

教育大臣每年會給出各省的相應錄取名額,初試合格者可至蘇州府參加最終選拔考試。

勝出者進入文官學校短暫進修1年,每日拜讀陛下的治國理念。

畢業時以論文質量定去向。

此外還有若干補充說明。

例如,

原先的五年制文吏可獲得一次直接參加省會初試的機會。

若羅落榜,還想考文官,則必須從中級學校重新學起。

此外,還提供了兩個托底選擇。

五年文吏期滿,考不上,也不想讀書了。可以去高級學校做實務教師,也可以去軍隊直接從士官做起。

例如,

初級學校除了年齡(12歲以下),不得設置其他任何門檻,按照報名順序先后安排入學。

例如,

初級學校推薦學生,至中級學校參加考試所產生的路費食宿,由官府承擔。

例如,

中級學校結業考試落榜者,可優先安排去初級學校當教師。

中級學校結業考試合格,但因家貧自愿放棄繼續升學機會者,全部安排至各工礦做管理人員,也鼓勵大商人從中招募。

例如,

每年對省內考試合格率前10名的初級學校,給教師發放100到10兩不等的獎勵。

例如,

允許學生在中級學校讀書期間成婚。

此舉是給部分貧寒聰慧學子留下一絲門縫,他們可以通過婚姻達成繼續求學的目標。

男才女財。

也算是資源互補嘛。

陛下很開明。

但不好明說,全看個人悟性。

這么一套復雜的教育體系,基本覆蓋了掃盲、職業教育、科舉三方面。

學費很有講究

初級學校學費很低廉。

哪怕是鄉野農夫,咬咬牙也能送家里最拿的出手的一個娃,搭上幾百文銅錢和月余時間,為家庭博一個翻身的機會。

當然,

更多的是為了快速掃盲。

規定不包伙食。

但李郁授意教育大臣吳敖,每所學校另撥伙食銀500兩,對實在吃不上飯的學子免費提供窩頭咸菜。

對外說法是,學校從教師自己的伙食銀里摳出來的。

吳廷需要給初級學校撥出大量經費,給中級學校撥少量經費。

高級學校不需要西撥一分錢經費。

甚至還會有盈余。

畢竟50兩一年的學費堪稱嚇人,還有那動則1兩起步的各科教材。

李郁如此設計,是為了制造門檻。

他不希望天下人都去考“科舉”,窮經皓首,蹉跎一生。

坑就那么多。

不如在一開始,就絕了天下人的念想,丟下“四書五經”,將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窮文富武。

所謂書生入門,不過一桿禿筆、一摞破書、一卷草紙,寒舍之內、苦苦煎熬、油盡燈枯。

何必呢!何必呢!

李郁可以斷定,隨著工商業的大發展,所有能夠進入中級學校的學生,都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大型工廠、大型礦山需要他們的加入。

他們將是職業教育的果實。

未來的帝國需要類似的大量中產,作為工商業主和普通百姓之間的緩沖帶。

改革石破天驚,直接打破了原先體系。

一時間街頭巷尾熱議。

熱度之高,甚至超過了西線的戰事。

畢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畢竟大部分人的想法是:西南打仗,關我江南鳥事?

許多書生嚎啕大哭,傷心欲絕。

他們一大把年齡要去籍貫所在的縣城,和一幫蓬頭稚子一起學識字?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張榜之后,

各地都多了一些水中冤魂、梁上孤魂,他們死不瞑目,無奈地被時代車輪碾壓的隨身碎骨。

深諳人性的陛下,留出了后門。

大臣(軍團校尉、巡撫)級別,每年皆可推薦1人入學,一路直升。

署長級別,每2年可推薦1人。

所推薦之人,可以是自家子弟,可以是幕僚親信。

但是,依舊必須讀完課程,不可省略學時。

此舉一出,

吳廷歡欣鼓舞,高呼陛下圣明。

陛下也沒忘了那些巨商,欽定的200多名巨商家族亦有恩蔭。

他們的子侄可以進入海軍士官學校,服役5年后,部分人可進入海軍部,間接從武官轉文官。

一時間,

海軍士官學校人滿為患。

不需要暗示,海軍部就多收了一二百萬兩捐助。

因為陛下親自兼任海軍大臣,底下經辦的人一點不擔心,收的坦然。

總之,李郁又向前邁出了一小步。

教育是根本!

如今,在財政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他能夠擠出200多萬兩搞體系教育殊為不易。

時機選擇的很好,規則也很完美。

阻力相對最小。

文官、軍隊、工商業主都沒有意見。只有部分舊文人恨意滿滿。

但無所謂,南方的舊文人已經掀不起一絲風浪。

從一開始,李郁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上船,一群在水里掙扎的人滿不滿意,并不重要。

你們不喜歡寡人,寡人也很討厭你們。

皇帝又不是金元寶,怎么可能人人喜愛呢。

寡人沒殺你們,不是心軟,只是不希望給處于萌芽期的新朝注入無故嗜殺的基因,破壞規則罷了。

元氣大傷的殘余南方士紳群體已經不構成明面上的威脅,最多搗鼓點沒有實際意義的小動作。

而北方士紳,建制完整。

李郁準備用一種世人怎么也意料不到的方式,去狠狠地傷害他們,讓他們痛不欲生,自然消亡。

教育大臣吳敖忙的飛起,他需要盡快構建起完整的三級學校體系。

要選校舍

要聘教師

要督促縣衙將陛下的恩情傳達到鄉村招生

能干就多干。

吳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從他當初力推“廉價藥“就看的出來。

所以,

他能被陛下重用一點也不奇怪。

本質上,陛下是一個“理想的現實主義者”,有仁慈,但不泛濫。有理想,但不激進。

笑笑生曾經曰過:

理想很美好,但世上的絕大部分理想一錢不值,相反荒誕可笑。

沒過幾日,

宮里傳出旨意,在蘇州、松江、江陵、杭州各開設一座女子學校。

招生要求:

8歲以下,面容清秀,家境清白、知書達理。

實行封閉式管理,制服統一。

據說,開設這4所女子的學校經費是皇后娘娘從內帑銀里撥的。

雖未廣而告之,但卻在小圈子里掀起了極大關注。

入學報名競爭十分激烈。

所有人篤定這是為未來的選妃做準備,江寧王貞儀就是很好的例子。

陛下非俗人,品味高潔,喜歡玩養成。

久而久之,

這4所學校被坊間稱作“陛下的花園”,就連學生自己也認為長大了是要進宮應聘娘娘的。

實際上,大家誤解了陛下。

陛下只不過是未雨綢繆,想培養一批新式女子將來備用罷了。

“禁止裹腳令”也隨之而出。

規定:

5年之后,凡三級以上文官、少尉以上武官皆不得納民間裹腳女子為妻妾,否則罷黜官職。

風氣,素來自上而下。

皇室的喜好會逐漸下沉、擴散。

例如正月里推行的新風服裝,吳皇宮率先采購給女官宮女們集體換裝。

之后,

蘇松兩府就陸續有良人穿出街了。

江寧、杭州不甘落后,甚至更進一步。

守舊的老夫子們,一上街血壓就高,一邊低聲哀嘆“世風日下“,一邊目不轉睛的仔細考量。

批判歸批判,真遇到了還是要瞪大眼睛欣賞的。

畢竟儒學精髓就是:

說一套,做一套。

騙別人可以,騙自己不行。

新問題也接踵而來

首先是江南的青樓業全面跟進,而且比良人更激進,具體表現大約就是裙裾更短、更窄、布料更薄。

還有,處處可見的撞衫現象。

制衣廠的樣式太少,一款就生產幾千套。這里面有個經濟學問題,款式越多,利潤越薄,反之一樣成立。

嚴重的同質化,導致了極其嚴重的撞衫現象。

比如一款帶白色束腰的淺青色衣裙,很受江南女子歡迎。

百姓甲給內人買了一套,喜滋滋帶出門逛街。然后一回頭,發現滿大街都是淺青衣裙,都像自己的老婆。

粗心大意的百姓甲就隨手拉了一個最苗條的,于是引起了不必要的傷亡。

這還不算什么。

更可怕的青樓常客乙,把大街上的良人當成是姑娘了。

一時間,各地因撞衫引起的麻煩多多。

總之,

陛下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制衣廠執行壞了。

最終,

通過紡織商會協調竄貨,將各個工廠的衣服互相代售,確保款式多樣性。

但是,

青樓女子和良人撞衫問題依舊很難解決。

青樓的姐兒們堅決捍衛穿衣自由

消息傳到宮里,旨意傳出:

勾欄瓦肆照穿不誤,但出門時必須斜掛大紅綬帶,以示區分。

此外,

門口迎賓,還可穿自制旗裝。

穿旗裝迎賓,很吸睛。

反正改朝換代了,百無禁忌,黑心商人們干脆找裁縫照著大清格格的服飾打板。

門口迎賓姑娘踩著花盆底,小手帕往上一揚,微微下蹲,來一聲“爺,您吉祥”,瞬間體驗感拉滿。

客人笑的嘴角咧到耳朵根。

連呼:

“賞,賞。”

很快,競爭日漸激烈,效仿者眾。

周樹人說過:

家家都穿旗裝,就等于家家都不穿旗裝。

大胡子老馬說過:

為了100的利潤,這幫人能踐踏一切。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競賽

為了掙銀子,商家忙著魔改。

改到大家都不敢認。

坎肩不要了,套褲不要了,花盆底加高,四面開小叉改成八面開大叉。

一再突破下限。

叉開的都到胳膊肘了。

總之,

烏煙瘴氣。

不過,卻在吳國民間塑造了一個慣性記憶——旗裝≈

始作俑者陛下,無暇管這種小事,只不過當作未來文化輸出的小試牛刀罷了。

皇宮內,

工業大臣杜仁和外務大臣賈笑真分坐左右。

杜仁尷尬但不失禮貌:

“陛下。臣是訟師出身,性格古板,為人處世不夠靈活,怕做不好這駐歐公使,辜負了陛下的信賴。”

賈笑真猶豫了一下,笑道:

“臣倒是沒有職業桎梏,若陛下不嫌,臣,愿意試試。”

李郁靠著椅背,點頭:

“既然如此,就加封賈愛卿為交西伯,隨撒克遜艦隊一起去倫敦。”

賈笑真惶恐。

李郁擺擺手:

“窮家富路,給你封爵,給你大筆經費,是為了增加你在歐洲行事的籌碼。去了,你就明白了。”

想了想,又補充道:

“順便,加封銅仁王生烈為忠誠伯。姑蘇潘氏兄弟,潘文為西湖侯,潘武為陽澄侯。杭州劉甄氏為一品誥命夫人。”

“讓世人知道,寡人記舊情。”:sjwx←→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