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小事,一旦擴大到全國范圍內,那都將不再是一件小事,更別說教育和學術傳播,本來就不算小事了。
所以白圣他們必須得謹慎為之。
他們是一連商量了半個月,商量到建元帝都有些害怕他們想搞政變,已經開始提前提防之際,這才基本定下大框架,隨后便是許昌等人在朝會上請辭。
雖然建元帝懷疑他們有陰謀,或者想以退為進,但這樣的機會實在難得。
再加上上一次不走尋常路的破局方法,也讓他嘗到了些甜頭,所以此次他還是頗為心動的,直接同意了丞相許昌等人的請辭,一句挽留的話都沒有說。
這顯然是不太合常理的。
正常情況皇帝怎么都得挽留幾句。
如今平白給人種迫不及待之感,迫不及待要讓許昌走,給他的人騰位置。
不過許昌現在被白圣說的是熱血沸騰,一秒鐘都不想耽擱,所以此時雖然有些驚訝,但也沒多想,更沒有反悔。
當即便爽快的脫冠告退了。
其他幾個跟他同一派系,并且被白圣說動的黃老派官員,同樣順利請辭。
滿朝文武以及建元帝,此時都還蠻驚訝的,不過稍微想了想,建元帝就覺得,此事應該沒什么問題,他們不可能屬于自作主張,畢竟先前他們可是在長信宮那邊,連續見了半個月太皇太后。
所以大概率就是他皇祖母的主意。
說不定他皇祖母想通了。
準備徹底放權。
想到這,建元帝當即便開始安排人手,補上缺口,比如說將他舅舅安排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提拔為御史大夫。
至此,他才總算將太皇太后當初安插的人手基本排斥出朝堂,緊接著便是有些忐忑的等待,等待著看看太皇太后是什么態度,如果把他叫過去罵一頓。
那估計就得蟄伏低調一陣子了。
可如果不管。
他無疑可以更加大膽一點。
而白圣本來就已經做好暫時放棄朝堂爭斗的準備,所以自然不會去插手干預什么,只當沒這回事,因此大半個月后,發現太皇太后那邊毫無動靜的建元帝,理所當然認為此事應該算過去了。
并正式開始更加大刀闊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說提拔更多的儒家一脈官員,提拔更多的非外戚勛貴官員。
對于建元帝而言,外戚和勛貴其實都是桎梏,不論是源自于他皇祖母的外戚,還是源自于他母后的外戚,都是如此,但如今他又不得不倚仗他們,他當初搞建元新政,其實就是想建設一個全新的選官機制,提拔一批非外戚勛貴方面的官員,幫他掌握朝堂,擺脫外戚勛貴,乃至于列侯和諸多宗室們的影響。
不想子孫世世代代受他們桎梏。
想擺脫他們,換批人幫自己治國。
而選擇支持儒家,其實并不是他有多喜歡儒家的學說,核心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儒家愿意逢迎君意,君權神授和尊王攘夷的思想,符合他治國執政需求。
除此外,現在的知識分子不多,儒家又是當世顯學,野生的,非官員外戚勛貴一脈知識分子中,就屬儒家最多。
無疑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想要提拔人才,首先得有人才,識字有文化是基礎,而這年頭也就儒家有辦私學的傳統,雖然存在一定門檻,但相比較于其他學說,門檻已經很低了。
可以說此時的儒家,其實已經具備了魚躍龍門的所有基礎,就缺龍門了。
再準確來講便是缺政策。
缺個穩定的晉升渠道。
建元帝無疑就是給龍門的那個人。
隨著建元帝做的事越來越多,他得罪的人自然也越來越多,很多利益受損的勛貴列侯和宗室,再次不滿起來,但他們也不敢光明正大的造反,所以只能故技重施,紛紛聚集到長信宮外,請太皇太后做主,希望白圣能幫他們做主。
跟當年廢了建元新政一般。
沒錯,當年原身其實沒想干政,最終動手的實際原因是在于,建元新政動了太多勛貴列侯和宗室們的利益,他們聯起手來請求原身做主,規模甚至一度達到堪比于逼宮的程度,然后原身這才迫于無奈,親自出面,廢了建元新政。
說句不太好聽的,如果當年原身沒有出面廢了建元新政,安撫勛貴列侯。
他們聯合起來廢帝都有可能。
別懷疑,他們有這能力,他們當年能聯手扳倒整個呂氏,將少帝悄無聲息的弄死,并且否認其血脈正統性,被逼急了自然也有能力廢掉剛登基的新帝。
千萬不要小瞧了他們的力量,整個大乾王朝初期,國家基本都掌握在他們的手里,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甚至于外戚能夠得以掌權,也是在于皇帝實在沒其他人可用,只能靠與自己血脈關系最為密切的外戚掌權,來制衡列侯勛貴。
至于為啥不用血脈更親近的兄弟。
開玩笑,外戚終究是外戚,當年呂氏那么牛,后來不也被滅了,但要是同宗同族掌權,篡位可就理所當然多了!
同宗同族不可信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仗外戚,這也是大乾王朝外戚始終不絕的核心原因,權力就在那,不給外戚便會被列侯分走,畢竟此時又沒什么文人集團或者士族。建元帝的核心目的其實就是,在列侯勛貴和外戚之外,再扶植一個新的勢力,一個完全由他提拔起來,同時也能完全為他所用的勢力。
就是以儒家學派為代表的。
民間底層無背景文人。
這些人現在看起來好像很弱,但未來會一個個成長成為難以徹底根除的龐然大物,初級形態可能就是地方豪強學閥,然后逐漸成長起來便是世家門閥。
未來那么多根深蒂固的龐然大物。
皆起源于建元帝。
為了制衡列侯勛貴,于是外戚們出現,為了制衡列侯勛貴和外戚,儒家啟航,后來為了制衡已經成為世家門閥的存在,又開始提拔寒門子弟和宦官們。
變化很多,卻又似乎從未變過。
原因很簡單,權力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只會轉移,將某個群體的權利打壓下去,自然會有新的群體替代那個群體,獲得原來的權利,此事亙古不移。
如今建元帝的地位和手中的權勢可比六七年前穩固的多,這些列侯勛貴和宗室們故伎重施,不僅他們很期待太皇太后會如何處理,建元帝也很期待,甚至于都已經提前做與白圣翻臉的準備。
他不能再繼續妥協了。
再妥協,他將毫無帝王尊嚴可言。
而且他也并非毫無勝算,雖然他沒有虎符,難以直接調動三軍,但他已經在三軍之外,親自培養了一批羽林軍。
完全掌握在他手里的羽林軍。
對抗匈奴可能有些困難,但是護衛皇宮,鎮壓內部叛亂還是沒有問題的。
除非太皇太后敢直接調動三軍。
否則他必勝。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