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大明第一國舅小說>大明第一國舅最新章節列表 >大明第一國舅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大明第一國舅-第74章 不務正業
更新時間:2025-01-26  作者: 黑胖的老鼠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歷史頻道 | 兩宋元明 | 黑胖的老鼠 | 明智屋小說 | 大明第一國舅 | 黑胖的老鼠 | 大明第一國舅 
正文如下:
:yingsx第74章不務正業第74章不務正業←→:

學校的發展建設讓馬尋很滿意,他就心滿意足的回家了。

看到馬尋回來,劉姝寧笑著開口,“夫君,先前讓我整理的書卷整理出來了。”

馬尋立刻問道,“只是找出來了?沒幫我總結一下?”

劉姝寧抿嘴一笑說道,“這些太醫院里也多有記載,用不著我多費心,自然有人弄好。”

到了書房后,馬尋仔細的看著整理出來的資料。

開放性的傷口縫合,這也是有歷史。

隋唐時代,就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清創縫合術外,對縫合傷口的材料亦有了改進和提高,最重要的發明是使用桑皮線縫合腸管和皮膚。

看著這些資料,馬尋笑著開口,“省事了不少,我要做的事情就少了一些。”

劉姝寧笑著鼓勵,“夫君要忙的事情可不少,也不知你為何有那么多奇思妙想?”

馬尋開玩笑說道,“就是閑著沒事瞎想,以前窮什么都做不了,現在想到了一些事情就算是做不出來成果,也能試一試,不怕虧了錢活不下去。”

劉姝寧隨即也說道,“大都督府也派人送來了火器、戰弓名錄,大致的制造工藝也送來了。”

看到馬尋點頭,劉姝寧有些擔心的說道,“火藥司的人也來了,夫君總不會是要在府中制火藥吧?”

“那肯定不會,我也怕炸了。”馬尋連忙說道,“火藥這東西本身就危險,我現在還琢磨著改良一下弓。”

劉姝寧奇怪的問道,“弓?現在軍中的弓和火銃還不夠厲害嗎?”

明軍的火器在如今這個年代優勢很大,可以說獨步天下。只是北邊的蒙古也不差,以前也有不少的火器等,不比明軍的裝備差。

只不過蒙古有一個游牧民族的特點,那就是一旦被趕出中原王朝,他們很快就會失去一些生產力,冶煉技術會倒退的厲害。

現在的元軍就是這樣,火銃、火炮炸了等,就沒得再用,很難有新的武器補給。而明軍這邊不一樣,武器生產的速度很快,跟得上大軍消耗。

被趕回草原的蒙古以后連生產鐵鍋的能力都不具備,朱元璋也嚴厲禁止鐵器、茶葉等進入草原。

馬尋笑著說道,“我們現在的弓基本上注重射程和效率,我就在想要是我加大尺寸、加大弓梢,是不是能讓弓射的更遠,殺傷力更大。”

劉姝寧仔細想了想之后說道,“只是這樣一來,除非是力大之人才能拉開弓弦了,這就不好了。”

劉姝寧這么說肯定沒問題,總有一些人是天才、天生神武,這些人可以輕易的突破一般人的極限。用這些人的標準去要求其他人,那也不現實。

就說弓箭,有些人輕松拉開重弓,但是不能要求所有將士都能拉開重弓。

“這就是我在考慮的事情,在不讓士卒們更費力的情況下能拉開重弓,能夠在軍中制式裝備,這才是有用。”馬尋立刻笑著說道,“真要是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法子,那就好了。”

雖然撅著屁股拉弓有些不雅觀,但是能夠殺死敵人就行了。

馬尋也希望火器大爆發,可是這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在的火銃在戰場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可是也不會一下子取代冷兵器。

火器的發展是經歷了數百年,這也是需要一個過程。

而馬尋現在在考慮的,自然就是‘清弓’。這種弓弓體巨大、弓梢長并內嵌角片、有明顯弦墊,甚至一度可以和早期的火藥武器抗衡。

能夠大量裝備、造價不高、制造難度也不算大,這顯然也是非常合適的一個選項。

至于復合弓之類的東西就想一想,耗費極大的力氣弄出來了,無非就是馬尋這些達官顯貴私下拿著把玩,不可能在軍中普及。

火器的發展如何,暫時很難看到答案,但是清弓很大概率能夠立刻派上用場。

想要讓清弓提前問世,這也不是簡單的加大弓體、增加弦墊那么簡單,想要試制出來,肯定也要多花點心思才行。

劉姝寧看著草圖,有些好奇的問道,“夫君,你的這副弓有些特殊。”

馬尋就笑著問道,“是不是覺得多了個弦墊?”

劉姝寧不隱瞞自己的想法,“確實如此,和尋常弓箭不一樣。”

這就是清弓的最大特點之一了,弦墊應該可以說是大到另類了。

這增加了弓臂負擔,但是它能共很好的保護弓臂、減緩弦對弓臂的沖擊;并使在射手拉弓時產生等效弓臂變換效果,使射拉開硬弓后更易保持射箭狀態。

“這張弓比起普通的弓要大,所以就應該射重箭。”馬尋笑著解釋說道,“雖然步兵也能用,只是如果騎兵用說不定更好。”

劉姝寧指著弓梢說道,“只是這么一來,怕是有些撐不住吧?”

有這樣的擔心正常,長弓梢必然增大的弓臂負擔,乍一看也會覺得很難拉開這樣的弓。

“我這本來就想的是用重箭,而且這里面有個東西叫杠桿作用。”馬尋耐心解釋,“軍中的那些人都勤練弓箭,應該可以拉開這張弓。現在制出來一些弓,先試試再說。”

劉姝寧也沒意見,制造弓箭并不難,不管是弓梢還是弓弦等,這都是有現成的,無非就是馬尋想要的弓更大,需要的弓臂、弓弦也更長一點。

對于馬尋的忙忙碌碌、奇思妙想,劉姝寧也習慣了,雖然有些奇思妙想看起來也不靠譜,或者說根本不明白那些研究有什么用處。

不過劉姝寧也不會反對什么,如果馬尋需要她幫忙整理、收集資料,那就仔細的看看書、找一找線索。

這對于劉姝寧來說也有意思,她本來就喜歡讀書,喜歡研究天文地理。

馬尋現在的研究項目看似比較多,可是他也不會感覺到吃力。

主要就是因為他基本上只負責提供思路,很多細節的完善、工藝的制作等,那就不是他需要去過多操心了。

馬尋不是兵器專家,對于冷兵器的制造等更沒什么心得。

可是他拿出了圖紙,仔細的在和制弓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有些特殊,但是制弓師看似不覺得這樣的要求多么離經叛道。

甚至在一些專業的事情上,也可以給馬尋提供一些建議,讓馬尋制弓看似更加順利。

“舅舅!”朱樉跑進了院里,非常開心的說道,“父皇讓我和你說一聲,得準備上朝了。”

馬尋詫異起來了,“又要上朝?”

朱樉都無語了,“舅舅,你上回上朝是什么時候?”

看到馬尋不回答,朱樉就說道,“請封諸王的事可是你首倡,現在禮部那邊基本上定下來了,你肯定得去上朝啊。”

聽到朱樉這么說,馬尋就明白了,“那好,我到時候肯定會上朝。”

朱樉隨即有些悶悶不樂的說道,“過兩天咱們幾個得回老家了。”

朱樉等人對鳳陽老家可沒有什么感情,但是那里是中都、是帝鄉,朱元璋現在也在定規矩,皇子受封前要回鄉祭祖。

“回老家也好,正好看看老家的樣子,能知道你父皇創業之艱。”馬尋就認真叮囑說道,“老家是根基之地,你們回去也務必要四處走走看看,不要驚擾鄉鄰,要懲治貪官污吏。”

朱樉忽然覺得長輩們都一個樣,就喜歡叮囑這些事情。

不過朱樉忽然幸災樂禍起來,“舅舅,你要是上朝之后,父皇和母后肯定要說你了。”

馬尋都習慣了,他‘不務正業’唄,不去上朝、不參與政事商討,偏偏喜歡研究醫術,想著要改進一些技藝等,這些事情哪該是一個國舅做的事!←→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