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倒孔第一槍第85章倒孔第一槍←→:sjwx
馬尋繼續隨著朱元璋北上,眼看著就是到了山東地界。
朱元璋也頗為感慨的說道,“山東,毛貴被奸人所害。俺也是不知道這人這么厲害,真是可惜了,沒能留下來為我所用。”
當年這里就是北方紅巾軍的主戰場之一,作為劉福通的部將,毛貴可以算得上北方紅巾軍不可忽視的存在,這人曾經一度統治山東。
要不是紅巾軍內部的爭權奪利,元廷說不定早就滅了,也不會給朱元璋在應天府安心發展的機會。
殺害毛貴的就是趙均用,是當年在濠州起義的五大元帥之一,就是那個將郭子興關在地窖毆打、靠朱元璋翻墻才解救出來的‘梟雄’。
馬尋倒是看得開,“又不是誰都有雄心壯志,得一城就稱王,打破一縣先作威作福,這樣的人多了去。活不下去起義的有,覺得亂世到了瞎胡來的更有。”
朱元璋看著馬尋問道,“你也是有才智的,怎么就不去投軍?”
“怕死唄。”馬尋就直白的說道,“也怪福建那邊沒有明主,我肯定是不能給蒙古人效力。陳友定這人愚忠元人,邊上的何真、邵宗愚最多就是個趙佗,我哪敢去投。”
聽到馬尋這么說,朱元璋也樂了,“本事不大、眼界不低,這天底下能入你眼的只怕是沒幾個。”
馬尋不認可的說道,“那不一樣,這天下的英雄豪杰多了,很多人我都佩服。無非就是讓我投明主,那我不一定樂意。”
朱元璋根本不用多想也能理解,馬尋無非是覺得有些人厲害,心里佩服。但是要為那些人效力,那就看不上了。
不過想想看馬尋的性格也正常,怕死只是玩笑,主要是他喜歡因勢利導,不喜歡強出頭、不喜歡將自己置于一個沒有退路的處境。
眼看著到了山東,馬尋就說道,“姐夫,到了山東不去曲阜?”
朱元璋好奇問道,“怎么,讀書人就想著去拜孔圣了?”
馬尋則樂道,“拜孔圣是沒問題,只是孔家的那些人就有意思了。”
朱元璋則有些奇怪的問道,“孔家人怎么了?圣人后裔,天下人都敬仰著。”
“敬仰的是圣人,孔家那些人我看未必。”馬尋有些嫌棄的說道,“姐夫,要我說你就是給那些讀書人給誆了。”
朱元璋愣了一下問道,“怎么就給他們誆了?”
馬尋直接說道,“姐夫一直都是在恢復漢人傳統,承唐宋之制。那好,這個衍圣公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不太理解,“這里頭有什么差錯?孔希學早年間入京城,俺就下詔襲封如故。這兩年他也常來經常,也沒少給他賞賜。”
“這衍圣公的根就不對!”馬尋給出了他驚世駭俗的結論,“現在這個孔希學,他本就不該是衍圣公。以旁支奪嫡長,就這還是圣人后裔,傳出去也不怕人笑話!”
朱元璋表情凝重了,“小弟,這話可不能瞎說,要不然天下讀書人得唾罵你!”
“我看那些不愿意說的人才是要被唾罵!”馬尋直接說道,“北宋之后,女真人和蒙古人為了籠絡人心,各自有一個衍圣公。結果在南宋那邊,還有一個衍圣公,這可是三個!”
朱元璋愣了一下,又問道,“再者呢?”
馬尋就戲謔的說道。“再者,我要是沒記錯的話,宋金元三朝并起紛爭。孔圣的嫡長是孔端友,跟著去了南宋,這是南宗。北邊的是以孔端友的侄子為衍圣公,這些人爭了好些年。到了忽必烈那里的時候,南宗這個嫡長還將宗子之位讓給了旁支!”
看著表情凝重的朱元璋,馬尋笑著說道,“姐夫,這事是不是有意思?北宗是蒙古人立的,南宗這嫡長、正脈還真是大度,連宗子都能給讓出去。”
看到朱元璋深思,馬尋就說道,“在漢之時就有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千年未變。北宋的時候改為衍圣公,差不多是八品官。蒙古人籠絡人心,讓衍圣公成了三品,咱們這可就是正一品的文官之首。”
朱元璋沉默片刻才說道,“這事情咱們以后再議,這些讀書人還是有些用,治理天下能幫上忙。”
馬尋看似無心的說道,“也對,亞圣可是說過: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朱元璋瞬間來氣,“你是故意的吧?”
這可是大事,去年的時候朱元璋讀到《孟子》,看到這句話可給他氣壞了,可是下令直接將孟子撤出孔廟。天下讀書人一下子急了,和他吵了許久。
最終看似讀書人贏了,孟子的像繼續在孔廟供奉。
但是皇帝改了《孟子》,現在改叫《孟子節選》,這才是讀書人該讀的書。
讀書人所謂的硬骨頭、氣節等,也就是那么回事。
馬尋也就是笑了笑不說話了,繼續戳朱元璋的肺管子可不是好事情。
看到馬尋不說話,朱元璋問道,“聽你那意思,好似對圣人不太喜歡。”
“姐夫,我還是尊孔圣的。”馬尋強調說道,“只是我不大喜歡現在的這些孔家人,他們若是品德好也就罷了。你自己說說,孔家人寫了多少降表。”
朱元璋愣了一下問道,“降表,他們給誰寫了降表?”
馬尋也愣了一下,實事求是的來說,孔家人還真沒有給朱元璋寫降表。
也就是徐達北伐的時候,孔希學與曲阜縣尹孔希章謁見徐達部將張興祖,然后孔希學更進一步去軍門前求見徐達。
其實現在孔家還沒到那一步,也就是北宋、南宋出來了個‘四支三衍圣公’的局面,明末才是忙著去和李自成、女真親近,到了清末忙著和德國人、日本人飲酒,忙著為袁大頭、校長站臺。
歷史上中國有兩個千年世家,一個自然是孔家,一個就是龍虎山的張天師一脈。
馬尋趕緊解釋著說道,“這些人忙著審時度勢唄,勸人忠、自己改換門庭就快,哪個保了他們的富貴和地位他們就開心。曲阜的莊田多,這本該是用以俸祀孔圣,他們可未必如此。”
朱元璋有些不高興了,因為他也劃了很多地給衍圣公。
朱元璋強調說道,“他們到底是孔圣后裔,養著這些人,讀書人心里也高興。”
“供的是圣人,不是孔家!”馬尋則說道,“既然是唐宋之制,給個七八品的官就行,給一品是什么道理?蒙古人籠絡人心,我大明是異族嗎?”
朱元璋一時語塞,好像對啊。
那些女真人、蒙古人為了籠絡漢人地主等,確實要抬高孔孟,可是我是漢人啊。那些異族給了衍圣公高官爵,我怎么給的還更高了?
馬尋繼續說道,“現在學的這些孔孟,好多都不是漢唐的儒家,是南宋的程朱理學。這東西是蒙古人認可的官學,蒙古人為何如此,姐夫難道不知?”
朱元璋立刻說道,“我又不像你姐弟兩個詩書傳家、喜歡讀史書,我哪知道!”
這下好了,馬家又成了詩書傳家了。
馬尋只能說道,“那時候說程朱,這就是君臣大義蓋過了華夷之辯。蒙古人待那些讀書人優厚,不納稅倒也罷了,土地兼并也不管。姐夫也該知道元末的時候多少名士為元朝殉節,這一次跟著元主逃去草原的,又有多少讀書人!”
聽到馬尋這么說,朱元璋的臉色也變了。
其實程朱理學有一定的可取性,有些地方也是有些先進性,或者是符合時代的特性和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不過在元朝的時候對程朱理學進行了發展,明朝還有王陽明、顧憲成、高攀龍、黃道周的各自發展,到了清朝更有一大堆人進行歪曲,所以‘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變得深入人心了。
其實這一開始,也是有為了壓制皇權的意思,但是不斷發展就變得奇奇怪怪了。
朱元璋用馬鞭指了指馬尋,“管好你那張嘴,這兩年不準說這些事情。等到中書省收拾好了、等到驕兵悍將的兵權給收拾了,這個事情咱們再細細商討!”
看到馬尋不說話,朱元璋警告說道,“俺也信不過你,你讀了幾本書不假,也不知道是從哪學的。回頭得問問標兒,他讀的書比你我都多,比你我都有才學。那些大頭巾說不準騙了咱,回去再合計!”
完全可以理解,馬尋讀過書,但是大家都知道算不上讀的太精通。
所以有些事情還是要問問好大兒,好大兒的才學在朱元璋看來才是天下第一。
馬尋就趕緊開口了,“姐夫,我又不傻。也就是當著你和姐的面我敢這么說,在標兒面前說不定也敢。其他人面前的話,他們說孔圣后嗣好,我就跟著說他們好。”
朱元璋忍不住瞪向馬尋,“他們說孔圣后裔好,你就不說他們修降表了?”
馬尋仔細想了想才開口,“看情況,他們人多我肯定不說,全都是讀書人我也不說。要是徐大哥、常大哥他們都在,那我就說孔家人修降表。”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來,說道,“你啊,等我和你姐不在了,你就跟著標兒。到時候全天下人都罵你,你是長輩,就該擔著罵名。”:sjwx←→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