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人才難得第122章人才難得←→::mayiwsk
馬尋知道有些事情是真的沒辦法避免了,那就坦然接受。
改變不了一些現實的局面,那就改變一下自己的心境、觀點,這也沒什么太大的問題。
對于調整心態這件事情,馬尋自認為還是非常擅長。
朱標有些好奇,對馬尋說道,“舅舅,國子學那邊您是真的不打算過去看看?”
“那倒不至于,雖然我是在忙著建學校,只是國子學的那些人也得盯著些。”馬尋笑著開口,“無非是魏觀現在做事不錯,我用不著操心太多。”
朱標點頭說道,“這倒也是,雖然魏觀私心頗重,不過在國子學管理之上還是可圈可點。”
馬尋也是這么想的,“我還是覺得得盯著國子學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學子們的品行。”
朱標心里清楚,也頗為無奈,“對于國朝第一次開科取士,舅舅心里是怎么想的?”
馬尋仔細衡量了一下說道,“我心里其實不大看好,我也問了一些人。國子學的這些學子才學一般,很多人不愿來讀書。”
朱標沒有反駁,因為他所知道的情況比馬尋更加具體,他知道這就是事實。
明朝開國三年,北方的民心不說,南方還有不少人對大明都沒有什么歸屬感。
雖然朱元璋早早的就開始了國子學,里面也培養出來了一些讀書人,可是選材的范圍是相對較少的。
匯聚天下英才,現在的國子學談不上這些事情。
徐蛾端來了茶,朱標關心問道,“姨,沒說回去看看?”
徐蛾笑著開口說道,“有什么可看的?打個仗也打不明白,有主母照拂在軍中也沒個前程,他倒是越來越沒出息。”
徐蛾家里的情況大家也都清楚,這是馬秀英的貼身侍女,早年也是帶著弟弟妹妹掙扎求生。
現在妹妹嫁出去了,跟著丈夫去了揚州。而她的弟弟剛剛北伐回來,正忙著滿京城的找親朋故舊玩鬧呢。
“還是姨要求太高了。”朱標笑著說道,“娘還說能封將軍了,這兩年也穩重了不少。”
徐蛾嫌棄說道,“殿下就別說了,我那弟弟我知道。讓他拿著刀子去殺人沒事,讓他指揮兵馬就是不行。”
朱標也不反對,因為徐蛾的弟弟就是如此,這是悍將一員。身先士卒沒問題,一馬當先責無旁貸,指揮一個百戶所都指揮不明白。
朱標隨即說道,“那讓敏姨給我做個杏花糕,她出宮之后我就惦記著這一口。”
徐蛾連忙說道,“那我這就去說一聲,殿下要是愛吃說一聲就是,讓人送去東宮就好。”
這也就是馬秀英,在馬尋開府后將可靠的心腹侍女派出來了好幾個。而這些侍女很多都是看著朱標長大,和他關系很好。
馬尋就說道,“嘗個鮮就行了,敏兒有了身孕,不好太累。”
徐蛾不認可的說道,“老爺,咱們哪有那么金貴。再說了,敏兒也是生過子女,干點輕活不礙事。”
在國舅府,徐蛾等人還是覺得非常舒服,因為國舅爺非常客氣、寬容,對府里人都很好。
不過馬秀英的這些心腹侍女基本上也都是有分寸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在她身邊很多年,也不會因為馬尋的寬容等就放肆。
等到徐蛾風風火火的離開,朱標小聲說道,“蛾姨最厲害,娘跟前的這些人里頭,我最怕她。她性子最烈,說什么都不愿意改嫁。”
“還喜歡說小話。”馬尋也吐槽說道,“大事也清楚,她幫著你舅母,淮西人家的一些事情都心里清楚著。”
朱標就說道,“娘讓蛾姨過來,也就是這個心意,就怕舅舅搞不清楚淮西人家的一些事。過兩年,蛾姨還是要回去幫我打理東宮。”
馬尋裝作沒聽到,雖然徐蛾經常‘打小報告’,但是他根本不在乎。
不要說朱標了,就算是馬秀英想要將徐蛾要回去,馬尋也不會答應,這么個得力的大管家可是千金難求。
看到馬尋不說話,朱標有些急了,“舅舅,我明年可就是要成親了。”
馬尋就說道,“到時候再去你娘那邊要人,她身邊很多人都得力。實在不行就去找你爹,他身邊的人做事更厲害。”
“那能一樣嗎?”朱標就哭笑不得的說道,“娘身邊的人打理內宅是一把好手,爹跟前的人做事是厲害,只是不管家啊。”
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馬秀英和朱元璋的分工一向清晰,他們身邊的一些人培養模式都有區別。
朱標也將話題帶回來,“國子學那邊的情況大家也都心里清楚,現在好多人還沒學滿就要入仕。”
這也是一個王朝初建時期的特點,好聽一點的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果是到了一個王朝的中期等,入仕基本上是要靠科舉等,這樣才可以入仕。
歷史上的明朝中后期舉人也可以為官,但是先得在吏部報名,排隊等著出現了官職的空缺才有可能讓舉人當官。
但是現在的大明不一樣,有些學生在國子學讀書讀的好好的,因為平時表現不錯,說不定第二天就當官了。
這樣的情況在如今的大明非常常見,這樣的情形說不定還要延續十幾年。
而這帶來的影響就是國子學的一些‘教學質量’受影響,還沒有完整的接受教育,這就先當官了。
馬尋仔細想了想對朱標說道,“標兒,現在朝廷缺人才,我也知道現在很多地方官都是從前元,或者是陳友諒、張士誠手里接過來的。”
朱標笑著說道,“朝堂上都是如此,更別說地方了。”
人才不夠用,這就是現實情況。
淮西二十四將基本上是朱元璋的人,文官這邊的李善長是老朱的自己人。
可是其他的就難說了,在元朝當過官、在張士誠或者陳友諒手底下當過官,現在成了大明的官,這都不需要稀奇。
所以現在也別說什么忠臣不事二主,換一個東家繼續做事,這也是如今官場的現象。
朱元璋自然希望培養自己的官員,可是官員的缺口實在太大,所以也不得不接收很多其余勢力的官員。
也不得不承認,這里頭還有不少人是有能力的。
如今的吏部尚書詹同曾經是元朝的舉人、學正,后來又是陳友諒的翰林學士。
陶凱這個禮部尚書在元朝時先中鄉試,然后是教諭。
兵部尚書滕德懋先是元朝的浙江行省掾,然后又是跟著方國珍。
刑部尚書商暠本來是元朝的平章知事,去年才降明。
不用夸張的來說,現在的明朝文官,大多數都是至少事二主,這也無可厚非,良禽擇木而棲。
現在的很多人都是在舊主那里不得重用,現在能夠為大明盡心竭力就行。
馬尋和朱標在聊著天,也是在說著一些事情,培養人才確實無比重要。
“去隔壁請嫂子帶著婉兒過來。”看到朱標想要留下吃飯,馬尋主動開口,“門外的那些小子們讓他們都回去,明天到我這里來應卯。”
徐蛾立刻開開心心的去隔壁了,朱標的心思很多人都知道。
常遇春這個大嗓門老遠就開始喊,“小弟,請你嫂子和外甥女來吃飯,就不能順道叫我一個?”
“你吃的多,還要喝酒,我請不起!”馬尋就笑著開玩笑,“我這里沒人陪你喝酒,你也不自在。”
看到朱標,常遇春連忙行禮,“殿下,您可得幫我評評理。我現在喝酒喝多少,都要國舅說了算!”
朱標連忙說道,“我覺得還是聽舅舅的最好,大將軍現在還要休養。”
常遇春只能嘆氣說道,“早知道我還不如去年就死了的好,吃什么、喝多少都要被人管著。老妻、女兒管著也就算了,便宜弟弟還要管著!”
常婉連忙說道,“爹,也不是不準你喝酒,只是不能多喝。”
看到常遇春郁悶的樣子,其他人也都是在笑。
縱橫沙場的常十萬在家里被妻子、女兒管著,說話也就剩下聲音大了,不頂用!
看了眼常茂三兄弟,朱標笑著說道,“明天就有你們好受的,先去軍中。我看舅舅的意思,肯定是讓你們當小兵。”
“太子大哥,幫我求情唄!”常茂趕緊討好說道,“最不濟也要給我討個先鋒的官,我當小兵就太屈才了!”
常升也連忙說道,“就是,我怎么也得是指揮使。老三歲數小,當個小兵沒人說什么!”
常遇春都懶得理他的三個兒子,他最初投奔朱元璋的時候也只是一個小兵而已,在渡江戰役開始時一飛沖天。
分桌吃飯的習慣不只是在馬尋這里沒有,在朱元璋家里也沒有。
除非是客人多,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小孩一桌。
三杯酒喝完,覺得不痛快的常遇春給‘罪魁禍首’馬尋添堵,“你要教這些小子肯定不輕松,一個個的都不服管教。家里非富即貴,脾氣大著呢!”
“我娘讓人在趕制棍棒,舅舅最擅棍棒。”朱標笑著說道,“到時候弟弟們不聽話,讓舅舅奉旨揍人,看誰敢不聽話。”
馬尋頓時得意了,說不定就是御賜的‘打王鞭’,皇子都能打,更別說勛貴子弟了!:mayiwsk←→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