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煉鋼第242章煉鋼→、、、、、、、、、、、、、、、、、、、、、、、、、
蘇武撫須沉吟:“然則鐵軌需用多少鋼鐵?我大漢年產鐵不過十萬斤,怕是……”
劉據早有準備,從袖中取出宣紙道:“已算過了。每里鐵路需鐵三千斤,先修西域段二千里,需鐵六百萬斤。可暫用‘鹽鐵官營’之積蓄,再征天下冶鐵戶入關中,許以爵祿,三月內必能湊齊。”
霍光敲擊著圖紙上的“玉門關”標記道:“當務之急是解前線糧草之困,可先修玉門關至哈斯蒙尼舊地段,約八百里。此段途經沙漠,尋常車馬十日方至,若用鐵路,兩日可抵。”
劉據點頭:“正合我意。可命陳湯為筑路使,率五萬囚徒充役,以‘功贖罪’之法激勵士氣。”
魏相卻皺眉道:“征發冶鐵戶已是勞民,再驅囚徒筑路,若管理不善,恐生陳勝之變。”
他頓了頓,提議,“不如以‘以工代賑’之法,招募西域流民,每日給粟米三升,既修鐵路,又安流民。”
劉據擊掌道:“魏卿老成謀國。可再設‘鐵律’:逃亡者斬,完工者免罪充軍,許以良田。”
徐衛盯著圖紙上的“大月氏”節點,忽然道:“若鐵路修至大月氏,可與海運銜接——樓船水師從南洋運糧至印度河口,再經鐵路西運,豈不快哉?”
劉據眼睛一亮:“此計妙極!即刻命少府繪制‘海陸聯運圖’,待鐵路初具規模,便試走一趟。”
劉細君輕撫圖紙上的“儒教廟宇”標記,微笑道:“鐵路所經之處,可設‘漢亭’,兼作儒教學堂。筑路民夫每日勞作完畢,必修《論語》一章,既強筋骨,亦塑民心。”
劉據拊掌稱善:“皇妹此計,將‘修路’與‘教化’合二為一,真乃女中諸葛!”
隨即他環視群臣,神色決絕道:“鐵路乃千年未有之偉業,縱有千難萬險,亦需一試。即日起:
霍光總領冶鐵,三月內鍛造鐵軌十萬丈;
魏相巡撫西域,招募民夫十萬,設‘鐵路營’五十九處;
徐衛勘測路線,以玉門關為起點,向西經大宛、康居,直抵哈斯蒙尼舊都;
細君督造‘火車頭’模型,命墨家子弟入少府工坊,十日內拿出機關雛形。”
殿外雄雞報曉,第一縷晨光穿透窗欞,照在鐵路圖紙的“羅馬”標記上。
長安宣平門外,新公布的詔書上“全國推行高爐煉鋼”八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當羽林軍將詔書張貼完畢時,圍觀的百姓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同時大漢傳媒的各個報紙也紛紛報道了此決策。
洛陽城最大的冶鐵作坊主王翁盯著手中的詔書,掌心沁出汗來。
他的“王氏鐵鋪”世代以傳統豎爐冶鐵,若改用高爐,需砸掉祖傳的爐子,重新挖窯砌磚。
正當他愁眉不展時,忽聞門外馬蹄聲——霍光親率少府官吏登門,手中捧著高爐圖紙:“王翁莫怕,朝廷許你半價購得官煤,且派墨家弟子助你改建。”
王翁望著圖紙上高聳如塔的爐體,咬咬牙道:“拼了!若真能出‘百煉精鐵’,便是賣了老宅也值!”
蜀郡鄉下,農夫李二狗蹲在田埂上,看著遠處官府征調民夫開挖窯爐。
他撓著后腦勺對鄰居說:“好好的地不種,挖啥子大坑?莫不是要煉‘太上老君的金丹’?”
話音未落,便見一輛牛車駛過,車上堆滿黑亮的煤塊——這是朝廷從豫章郡運來的“煉鋼之寶”。
傍晚,里正挨家挨戶發鐵鏟:“明日去鐵官營搬磚,每日三斤粟米,干滿三月,賜鐵犁一副!”
李二狗眼睛一亮,握緊了木柄:“管他煉啥,有飯吃就行!”
邯鄲城的鐵器鋪里,年輕匠師張小剛正對著高爐圖紙沉思。
他曾隨張騫出使大月氏,見過西域的“坩鍋煉鋼法”,卻從未想過能把爐子造得比城墻還高。
“這爐體要分‘爐喉’‘爐身’‘爐缸’……”
他喃喃自語,突然抓起一塊炭筆在墻上畫起來,“若在爐腹處開十二個進風口,用皮囊鼓風,溫度必能超過炭火!”窗外,一輪明月升上城頭,照見他眼中跳動的火光。
長安城西北,三百座高爐同時破土動工。
青磚窯爐如春筍般拔地而起,每座高約兩丈,爐頂插著紅色三角旗,上書“大漢鐵官”。
霍光每日親臨現場,見民夫們用木模澆筑爐體,便大聲叮囑:“爐壁要厚三尺,內砌耐火磚!若爐體漏鐵水,你們腦袋也保不住!”
當第一座高爐點火時,熊熊火焰照亮夜空,爐工們將鐵礦石、木炭、石灰石按比例投入,汗水在火光中凝成鹽花。
三日后開爐,赤紅的鐵水如巖漿般流出,圍觀的百姓驚呼:“鐵水竟像黃河決堤!”
玉門關外,黃沙漫天。陳湯站在沙丘上,望著眼前綿延十里的“鋼鐵營”——十萬民夫分成三班,日夜輪作。
南邊是采煤區,黑色煤塊被裝上車,由駱駝隊運往爐前;北邊是礦石山,囚徒們腰系繩索,在懸崖上開鑿鐵礦。
第242章煉鋼第242章煉鋼→、、、、、、、、、、、、、、、、、、、、、、、、、
“都給老子聽著!”
他揮動馬鞭,“每煉出十斤好鐵,便減一日刑期!”
夕陽西下時,某座高爐突然噴出青焰,爐長狂喜大叫:“是‘鋼鐵雨’!咱們煉出鋼了!”滾燙的鋼水濺在沙地上,騰起一片白霧,瞬間凝成堅硬的鐵塊。
豫章郡的竹林深處,無數土窯星羅棋布。
當地百姓從未見過如此陣仗:
男人們光著膀子搬運煤炭,女人們在溪邊淘洗礦石,孩童們則提著瓦罐,給爐工送綠豆湯。
一位白發老匠蹲在爐前,用木棍撥弄著爐內的火候,忽然老淚縱橫——他此生見過最精的鐵,是給楚王鑄劍時的“毛鐵”,如今竟能親眼看見“百煉精鋼”如流水般產出。
當第一柄用高爐鋼鍛造的環首刀出世時,刀身映出他滄桑的面容,刃口輕輕一劈,碗口粗的竹竿應聲而斷。
三個月后,長安武庫的兵器架上,清一色的高爐鋼劍閃爍冷光。
劉據親自取劍出鞘,劍氣森然,竟將案幾上的青銅鎮紙削去一角。
霍光在旁稟報:“陛下,如今每日可產鋼萬斤,足夠裝備二十萬大軍。”
劉據望著窗外連綿的高爐群,忽然想起父親在羅馬邊境吃的苦頭,輕聲道:“待鐵路與鋼鐵俱成,縱使相隔萬里,父皇也能收到來自長安的‘鐵骨支援’。”
此刻,千里之外的羅馬邊境,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