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留言:
031十文錢031十文錢→:八三看書83ks,如意姑娘的茍且日常!
沈如意進屋穿上外套,這個月二十號發年前十一月的月銀,換句話說,就是壓五十天發月銀。
地主比資本家還要剝削,跑一趟,其實就拿十文月銀。
十文啊,就跟現在十塊錢差不多,還要活一個月,這就是她不能當咸魚的原因,只能茍且度日。
看到阿意只有十文,阿花要拿十文給她,被她推拒了,“多謝。”
“阿意……”總是跟她這么客氣。
沈如意不在意的笑笑,“快了,我也是二等丫頭了。”
可那也是下個月的事了,十文錢的日子可怎么過啊!
正月過,二月二龍抬頭,天氣越來越暖和。
沈如意戴自制露指手套,穿短褐,草履鞋,拿鋤子開始翻地,鋤頭被磨的雪亮發光,鋤柄上纏繞著幾圈麻繩,握感扎實。
每天中午前后,陽光正好,她開始翻地,鋤頭在泥土中翻飛,發出沉悶的撞擊聲,冷硬的褐土變成松散的土坷垃。
大半個月時間,每天干一個時辰,終于在第三次翻地時,把土坷垃翻得深淺適宜,顆粒大小也恰到好處,土壤變得松軟而均勻,可以種植各種蔬菜了。
從正月十五忙到二月十五,整整一個月,宋衍忙的腳不沾地,終于在開春之際,把農耕之事落實下去。
坐在書房里,難得歇口氣,剛端起茶杯,他表弟鄭煊澤風風火火的跑過來,看到茶壺,先給自己倒了杯,一口氣飲盡。
“表哥,老姑娘終于又去后門了。”
年后這么久,老姑娘不是窩在屋里搞吃的,就是拿鋤頭挖地,好像知道有人盯著她似的,窩在屋子里一動不動,像冬眠了一般。
宋衍淡然喝茶水,耐心的等他開口。
鄭煊澤卻眉頭一皺,“卻沒聽到有用的,就是讓小販給她買各式菜種子,表哥你放心,但凡跟她接觸過的小販,都有人跟上,只要發現蛛絲馬跡就把他們一網打盡。”
宋衍放下杯子,淡淡一笑,“那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鄭煊澤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就等著吧。”
南陳國在長江以南,春風一吹,溫度真是嗞嗞往上升,沈如意朝陰涼處站了站,一邊吃柿餅子,一邊聽眾人八卦。
小販方小哥一擔貨賣得差不多了,過來跟她打招呼,“如意姑娘——”
沈如意笑著回應,“多謝方大哥的柿餅子。”
“嘿,不值錢的玩意,姑娘喜歡就好。”方小哥不急走,和她并排靠在墻根,問道,“聽說端王爺督農頒布了好幾條利農公文,下面的平頭老百姓可高興了。”
“是嗎?”一她是掃地丫頭,就算在王府里,也接觸不到這些東西,二個,她本身也宅在小屋里好久沒到后門口了,方小哥說的這些她還真不知道。
方小哥肯定道,“那是當然,王爺說因為戰爭,老百姓飽受摧殘,怕老百姓沒錢買種子,由官府先貸給老百姓,等收成再還給官府,說怕老百姓不相信,或是怕官員不作為,先在京都附近幾十個縣鄉先試行,等春種實施結果好,就往南陳全國推廣……”
這不是替張五松寫的策論嘛?沒想到宋衍居然用上了。
她微微一笑,心道,如果能幫到南陳老百姓,也不枉她把某朝著名改革家的變法寫到張五松的策論上。
太陽西移,氣溫慢慢下降,有些冷了。
沈如意吃完柿子,叮囑了一句,“那就麻煩方大哥盡快收集齊我要的種子。”
方小哥利落的很,“好說。”高高興興的挑著空擔子離開。
沈如意回偏房。
半路上,遇到了吳憂與安旬二人,有些日子沒見到他們了。
吳憂看到她就問道:“如意姑娘手中拎的是什么?”
她買的春筍。
“我們有口福啰。”他故意這樣說,注意小娘子的反應。
該提醒的都提醒過了,沈如意都懶得回應。
吳憂故意朝身后看過去。
安旬小廝阿引一手提肉,一手提糧袋子。
沈如意:……又是這一招?
招式不管老不老套,管用就行。
又是糧又是肉的,配上她手中的竹筍,好像也不錯。
小娘子果然心動了,吳憂馬上嬉皮笑臉問道,“如意姑娘準備做什么美食?”
沈如意看向手中大大小小的筍子,早就想好怎么吃了。
又細又長的,準備焯過水后腌著吃,又胖又大的用來煲湯,介于細胖之間的拿來做個油燜筍,那一定很美味。
誰還能拒絕得了春天的筍子呢?
已是二月中旬,蘇若錦撤了火塘,在門外搭了灶口,用木板擋起,做了個迷你灶房,遠遠看過去,比現代農村的雞窩還要小。
沒得辦法,在王府里,沒人來找她,說她私拉亂搭已經是阿彌佗佛了。
只要能遮風擋雨,她已經很知道了。
吳憂看到,驚奇的問道,“如意姑娘的杰作?”
“不然呢?”
“你可以找男人幫忙嘛!”
“找吳先生,還是找安公子,你們會嗎?”
二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男人被說的面面相覷。
安旬臉是真的紅了。
吳憂臉皮厚得很,不以為意。
食材豐富,沈如意開始做晚飯。
兩個灶眼,一個煮糙米雜糧飯;一個先把湯煲起來。
什么湯呢?一道經典的江南菜肴——腌篤鮮。主要原料就是春筍、咸肉和鮮肉,通過小火慢燉而成。
有湯了,再煸個菜——油燜筍,也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江南地區傳統菜肴,先將筍剝好洗凈,切去老根,用刀背輕輕將筍拍松后切成段下鍋焯水撈出,起鍋上火倒油,大火炒出香味,放入鹽、大醬等調料,炒至筍微微出水的狀態,轉小火加蓋燜,最后大火收汁即可。
出鍋裝盤,油燜筍大功告成!
“吃飯啦……吃飯啦……”
吳憂已經被飯食的香氣勾得肚子早就呱呱響了,急的恨不得扒鍋的樣子。
沈如意還是不徐不急,拿碗盛飯,然后要端陶罐時,阿引趕緊過來,“沈姑娘,還是小的來吧。”
她便不客氣,拿了筷子,拿出草墊子,給大家伙坐。
黃昏日落,暮色四合。
因為有灶眼余溫,坐在小屋門口,也不覺得冷,圍著小桌子,幾人悶頭吃飯。碗筷碰撞發出輕微的聲音,空氣中彌漫著飯菜的香氣,溫暖而熟悉。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