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歸義非唐小說>歸義非唐最新章節列表 >歸義非唐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歸義非唐-第268章 擒二汗王
更新時間:2025-04-08  作者: 北城二千   本書關鍵詞: 歸義非唐 | 北城二千 | 歷史 | 兩晉隋唐 | 熱血 | 劉繼隆 | 北城二千 | 歸義非唐 
正文如下:
三月,在唐廷派遣崔鉉節制兵馬南下圍剿裘甫的時候,裘甫也并未坐以待斃。

三月二十四日,裘甫率領麾下起義軍三萬,對浙東其余各縣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

起義軍兵分三路,不到十日時間,先后攻克衢州、婺州(金華)、余姚、慈溪等處。

起義軍所到之處,貪官污吏皆斬、義軍開放官倉,以此平抑糧價,是以浙東百姓,皆以裘甫為首。

由于國庫空虛,李忱下令淮南節度使崔鉉自籌錢糧。

不過由于去年七月的水患,淮南道眼下也是饑民遍地,根本籌集不到錢糧。

正因如此,崔鉉只能從兩浙之地募集錢糧,而兩浙之地常年為朝廷盤剝,百姓早就苦不堪言。

一時間,兩浙之地百姓逃亡,群盜四起,擁護裘甫的起義軍日漸增多。

與此同時,河南道的裴休聚兵六萬強攻濮州,王守文堅守濮州數縣。

兩處戰亂,極大牽制了唐廷的精力,以至于唐廷無力向西。

莫要說涼州,便是隴右都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正因如此,劉繼隆率軍從容包圍涼州大半個月,杜噶支幾次投降,都被劉繼隆所拒。

不是劉繼隆不想接受投降,而是杜噶支根本沒有投降的誠意。

“哼,這廝還想在白亭海繼續放牧,莫不是覺得,我與那索勛水平相當?”

四月初二,姑臧城外搭起了數以萬計的帳篷,從廣武遷徙而來的百姓正在進行春耕。

劉繼隆站在官道旁,遠遠眺望姑臧城,手里還拿著杜噶支的投降書。

杜噶支愿意投降劉繼隆,但前提條件是劉繼隆準許他率部北上白亭海放牧。

為此,杜噶支愿意每年向隴右都督府上繳三千匹馬,五千頭牛。

“殺了他,城內的牧群也是我的!”

劉繼隆合上投降書,頭也不回的遞給了身旁的竇斌。

竇斌接過后作揖道:“節帥,南邊十幾個山谷都找遍了,應該沒有其它牧群了。”

“此役光是南邊的俘獲,便有四十余萬牧群,這些胡雜的牧群還真多!”

竇斌咽了咽口水,劉繼隆則是看向那些從廣武遷徙而來的百姓。

“稍后你派人去問問義山,涼州城外的耕地耕種如何了?”

在他交代的同時,竇斌作揖道:“李刺史剛才與末將說過,涼州六十四萬余畝耕地,已然耕種大半。”

“都護府那邊有消息傳來,五月之前,應該還有三千多劍南道移民會遷入涼州。”

“此外,都護府起運二十萬石糧秣,運抵十九萬三千六百五十四石。”

“眼下涼州有漢口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七,胡番四萬二千一百六十一。”

偌大涼州,僅剩六萬多人口。

若是算上姑臧城內的那十萬嗢末人口,數量便達到了十六萬,比涼州鼎盛時還多出五萬余口。

不過這大半個月里,張昶不斷用面粉與火藥包引燃城內建筑,死難者恐怕不少。

城內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恐怕連杜噶支都回答不了。

“告訴張昶,繼續用投石機進攻,沒有我的軍令,不得使用火藥包爆破城墻!”

“末將領命!”

劉繼隆交代過后,便繼續指揮起了姑臧城外的一萬多漢口春種。

與此同時,姑臧城東的陣地上,張昶卻帶著三千甲兵不斷操作投石機進攻。

擺在他們眼前的,不再是夯土包磚的雄偉城墻,而是墻磚垮塌七八,裸露夯土的廢墟。

從南到北,二里長的城墻垮塌二十余處,小的一兩丈,大的五六丈。

盡管各處豁口還有一丈左右的墻根,但只要劉繼隆同意使用火藥包,張昶有信心在半個時辰內將城墻炸開。

不過他得到的軍令是圍著打,因此他便沒有著急攻城。

他與竇斌二人,一個負責打,一個負責圍。

在他們的圍打之下,城內的杜噶支突圍數十次而不得出,先后四次請降被拒。

“唏律律……”

當竇斌騎馬返回城西并來到陣前,張昶下意識問道:“節帥怎么說?”

“老樣子!”竇斌翻身下馬,走到張昶身旁后,拿起桌上的竹筒便將其打開,痛快地喝了口涼茶。

“還是這涼茶好喝啊!”

竇斌擦了擦嘴,笑呵呵看向張昶:“此役過后,張頭威望又要拔高了。”

“這種話日后就別說了。”張昶皺眉打斷他,竇斌見狀也識趣閉上了嘴。

盡管劉繼隆在禁止在都護府內搞山頭主義,但軍隊中的關系十分復雜,不是那么容易糾正的。

張昶、陳靖崇、李驥、耿明、馬成等五人跟隨劉繼隆最早,但能形成山頭的,只有張昶、陳靖崇和李驥這三個老人。

除此之外,便是尚鐸羅、高進達這兩人。

耿明、馬成雖然各自坐鎮河州與成州這兩處重要的地方,但并沒有形成山頭。

前者的耿明將軍政與生活分開,即便有人想要依附他,他也會果斷閉門謝客。

后者的馬成倒是有這個心思,但馬成能力不足,加上其五十有四的年紀,跟隨他的將領并不多。

相比較之下,李驥、張昶、陳靖崇都曾獨領一軍,張昶更是最早跟隨劉繼隆的將領。

正因如此,不少人都在走張昶的門路,而張昶倒也沒有像耿明那樣閉門謝客。

對于老熟人、老部下,他還是能幫就幫。

竇斌是張昶的老部下,所以他才會提前祝賀張昶。

不過見到張昶不喜,他自然不會繼續吹捧,而是改變話題,與張昶聊起了以前的事情。

在二人閑聊之余,姑臧城內的杜噶支也在漫長的等待中心灰意冷。

四月初十,姑臧城被包圍的第三十七天,杜噶支終于認命。

他不再提出任何條件,而是選擇了直接投降。

盡管城內還有數萬部眾和十數萬牛羊,但他們的牧草及豆料已經吃完,繼續堅持也撐不了多久了。

相比較死守到最后,杜噶支寧愿拿著手頭這為數不多的籌碼,給自己換一個好的未來。

“嗢末杜部頭人……杜噶支,向隴右大都護請降!”

初十正午,杜噶支赤膊上身,背負荊條,口銜銅錢向隴右軍投降。

劉繼隆趕來時,他已經跪了兩刻鐘的時間,土地都被跪出了兩個淺坑。

劉繼隆瞥了一眼,不知道感嘆土地太軟,還是他的膝蓋太硬。

“起來吧。”

劉繼隆在馬背上示意他起身,杜噶支見狀在嗢末部幾名都督的攙扶下起身。

幾名都督為他解綁荊條,披上衣服,而劉繼隆則是開口道:

“我會請表朝廷,敕封你為休屠縣男,領從五品上騎都尉,賜宕州宅邸一座,田五百畝,牛百頭,羊千只。”

“你的幾個兒子和投降的都督們,也會得到從六品上飛騎尉的勛位,各有院落一座,田百畝,牛二十頭,羊百只。”

杜噶支畢竟投降了,而且劉繼隆也需要用他來安撫嗢末人,所以給個爵位和散階是必須的。

宕州那地方最適合用來監視人,把他們集中宕州安置,也比較方便監視。

相比較投降帶來的牛羊,那點俸祿和田畝牛羊的賞賜,根本不值一提。

“大都護仁德,末將拜謝大都護!”

盡管心里恨不得殺了劉繼隆,但現實中,杜噶支卻不得不向劉繼隆下跪,并表現得心悅誠服。

不止是他,就連嗢末的那十余名都督,以及杜噶支的十幾名孩子也是同樣。

對此,劉繼隆繼續說道:“對了,稱勒也被俘了,你若是有時間,倒是可以去說降他。”

話音落下,劉繼隆不顧他們反應,調轉馬頭便離開了城門。

杜噶支等人愕然,他們沒想到稱勒被劉繼隆俘虜了。

如今回鶻雖然被黠戛斯和大唐打得西逃,但放在其他地方,回鶻依舊是一股巨無霸的勢力。

甘州回鶻、安西回鶻、庭州回鶻、西州回鶻……

四支回鶻之一的甘州回鶻大汗就這樣被俘,也難怪稱勒不愿意投降。

他要是投降,那就相當于給其他回鶻諸部起到了一個表率作用。

日后劉繼隆對其他幾部回鶻用兵時,另外幾部的頭人都會因為他稱勒而覺得“投降劉繼隆也不失為一條退路”。

有人開頭,后面的人就能有樣學樣了。

杜噶支暗嘆劉繼隆手段歹毒,但又不免嘆氣想到,若非劉繼隆手段如此,他們恐怕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剛才劉繼隆許諾的那些待遇了。

盡管那些待遇與他們曾經的地位相比不值一提,但敗軍之將,又有什么資格提待遇呢?

杜噶支的那口心氣被劉繼隆打壓下去了,不止是他,其余嗢末將領皆是如此。

在他們投降后,張昶率軍入城,接管城門后,請李商隱率軍吏為城內嗢末人登籍造冊。

由于城內的屋舍都被張昶用面粉與火藥包焚毀差不多,所以近幾日死難者的尸體都無柴可焚。

張昶入城后,當即命令城內存活的番民收拾尸體,將尸體抬出城去焚毀,以免出現瘟疫。

不僅如此,登籍造冊后的嗢末人也在他的監督下清理姑臧城內廢墟。

數萬屋舍化作廢墟,想要重建起來,最少要砍禿一片山林。

戰爭破壞的不僅僅是百姓所享受的太平,還有自然和環境。

“雖說隴右準許砍伐樹木,而且涼州南部樹林繁多,但砍伐還是得有度才行。”

“南邊的那些樹林,命人插牌分置為二十塊區域,每年開放一塊區域,準許百姓與衙門進入區域砍伐樹木。”

“每月初一,征募民夫前往南部種植樹木,不要竭澤而漁。”

劉繼隆與李商隱討論著南部祁連山腳下的廣袤樹林,如此綠意盎然的景象,即便放到后世氣溫回暖時,也根本沒有機會在河西走廊任何一處看到。

“節帥此舉高瞻遠矚,下官佩服。”

李商隱沒想到,劉繼隆竟然連如何砍伐樹木都要定出章程,不免有些佩服。

其實過往朝代不是沒有官員想出類似的辦法,只是由于操作難度太大,費力不討好,因此沒有形成制度。

“義山你去過中原和關中,你說說看,關中和中原的植被如何,是否能見到成片的樹林?”

劉繼隆沒有去過這個時代的中原,所以不免詢問起了李商隱。

李商隱聞言點了點頭,隨后又搖頭道:

“下官曾在不少手札中看過,曾經的關中綠意盎然,山林延綿,巨木隨處可見。”

“只是經過秦漢南北的戰事,如今的關中只剩一些小樹林,成片的樹林只能在秦嶺附近才能看到。”

“如隴右山林中的巨木,更是早已絕跡于秦嶺中。”

“中原與關中情況相差不大,雖有樹林,但大多都是小樹林,且時常有人砍伐。”

面對李商隱所說,劉繼隆暗自點頭。

他記得河南、河北一帶的樹林,大概是從晚唐開始變得稀少,等到明代時,甚至有人從江南北上京城,沿途千里不見樹林。

后世的中原和河北、江南能有那么高的綠化,主要還是氣候變化和植樹造林等政策的結果。

氣候環境是主要原因,其次是人為因素。

百姓需要柴火,而石炭開采不易,價格昂貴,所以百姓只能偷偷砍伐樹木。

唐代的百姓還算好,出門就有樹林可以砍伐,但等到一千年后的清代,千里無林的情況下,就只能用秸稈來燒火煮飯。

貧苦的人家在秸稈燒完后,便只能吃冷水泡飯,能吃熱飯的都是富戶。

想到這里,劉繼隆想起了自己手中的火藥,因此他不免對李商隱交代道:

“百姓砍伐樹木,皆是為了燒火做飯。”

“府衙未將火藥用于采礦前,每年需要發動數千工人下井開采石炭,一年所得產量不過數十萬斤。”

“如今以火藥開采石炭,每年所用工人不過兩千,所得石炭卻足有近百萬擔。”

“百姓以米一斗,便可換得一擔石炭,可用半月而無需砍伐樹木。”

一擔為百斤,百萬擔也就是一億斤。

聽上去很多,但實際折算后不過五萬余噸,放在后世也不過就是小型煤礦三五天的產量罷了。

即便如此,卻已經足夠隴右四十余萬百姓全年所用。

劉繼隆與李商隱說這些,主要是想告訴他,重視涼州煤炭的開采。

李商隱并不愚笨,相反十分聰明,因此他在劉繼隆話音落下后便接茬道:

“節帥您的意思,是讓下官大力開采涼州的礦藏?”

“嗯……”劉繼隆頷首道:

“涼州現在有那么多人口,其中不少是胡、番。”

“我想讓你將這些胡番中的青壯編作工人,涼州的礦井那么多,只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不愁開采不出東西。”

“當然,若是有漢口想要當工人,這也未嘗不可。”

工人在隴右的待遇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礦工。

每年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及工錢加起來,差不多值錢十五貫,足夠養活五口人。

正因如此,工人在隴西和隴南也算香餑餑。

廣武遷徙而來的百姓在遷徙前,已經在廣武生活了近一年,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隴右工人的待遇。

一旦涼州衙門招募工人,膽大者自然愿意當工人,而不是面對土地刨食。

“話雖如此,但節帥……”

李商隱猶豫片刻后才作揖道:“下官在臨州時就看過不少礦井的賬目。”

“質量稍好些的礦井,每個工人每年能采出價值二十貫的金銀煤鐵。”

“但是質量稍差的礦井,每個工人所能采出的礦石,也不過堪堪能填補其工錢罷了。”

“下官擔心涼州金銀煤鐵的質量不行,到時候……”

“到時候我給你兜底!”劉繼隆笑著打斷了李商隱,并親自表態為他站臺。

對此,李商隱只能深吸一口氣,作揖的同時忍不住道:

“下官過往所見節度、觀察等使君,大多以權謀私,境內若有礦井,其收入大多為使君所得,而工人所得甚少。”

“唯有節帥反其道而之行,散錢糧予工人而取小利,故而長久。”

“天下若是能得節帥所治,實乃天下百姓之福……”

與劉繼隆相處數年,李商隱的心態也在漸漸倒向他。

不是劉繼隆有多大魅力,而是在這不正常的世道下,出現了劉繼隆這樣一個正常的人。

跟爛人在一起久了,就會想要向著爛人倒去。

跟正常人在一起久了,自然也就漸漸恢復正常了。

如今的李商隱就恢復了正常,他腦中不再擁護他所謂的大唐,而是覺得這天下就該劉繼隆這樣的正常人來治理。

只是對于他的期望,劉繼隆卻搖了搖頭:

“如今盤子小,我這個洗碗工還能把盤子擦得干干凈凈。”

“日后盤子若是大了,這盤子不免就難擦了……”

面對劉繼隆的擦盤子理論,李商隱輕笑道:

“這盤子只要有人擦,始終會干凈的,總比當下沒人擦,反而還污穢這盤子要好吧?”

“那倒是……”劉繼隆爽朗一笑,對于這點,他還是有自信的。

這時代都他娘的這么黑了,他就算再胡搞瞎搞,也不至于更黑吧?

思緒間,劉繼隆向南仰望祁連山,腦中忽然閃過內容,旋即開口道: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祁連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