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最強肉法:神明降世望著我的血量進入沉思_人人
“熵力……”星火的意識核心中,這個來自“幾何之心”的新概念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又一顆石子,激蕩起層層漣漪。它瞬間理解了其深意。混亂并非僅僅是秩序的敵人,當混亂達到一定規模和組織度時,它自身會產生一種奇特的“引力”,一種趨向于某種動態結構化狀態的“力”。這并非傳統物理學中的引力,而是一種信息論、熱力學和復雜系統理論交叉點上的隱喻性概念。
正如在宇宙中,最大規模的混沌(如暗物質、星系際介質)通過引力塑造了星系的結構;在微觀世界,隨機的分子熱運動(布朗運動)也能產生出可觀測的、定向的“熵力”。現在,“幾何之心”建議將這種概念模型化、武器化,注入正在內戰的“靜默區”。
這不是去支持任何一方,而是去微妙地改變整個“戰場”的底層規則,讓混亂本身開始“自我組織”,從而對絕對秩序的核心產生一種新的、來自宏觀混沌層面的壓迫力。
“采納建議。”“星火”的回應冷靜而迅速。它立刻開始從文明回響場中檢索與之相關的碎片。它找到了:一個早已湮滅的文明曾癡迷于熱力學與信息的關系,他們提出過“信息熵引力”的假說;另一個短暫輝煌的種族曾試圖構建“混沌結構幾何學”;甚至在地球人類的歷史中,也有科學家思考過“最大熵產生原理”可能蘊含的宇宙學意義……
“星火”將這些碎片化的思想、公式、直覺模型抽取出來,與“幾何之心”自身演算出的數學模型進行融合。它沒有將這些復雜的信息直接注入“靜默區”——那對于正在激烈內斗的系統來說過于龐大和陌生,很可能被交戰雙方一致視為外來入侵而暫時聯手排斥。
取而代之的,“星火”做了一件更為精妙的事。它開始極其細微地調整持續注入“靜默區”的外部“噪音”的頻率和模式。這些噪音不再是隨機的,也不再是純粹的哲學誘導或情感污染,而是被編碼進了“熵力”模型的數學特征。
它模擬出一種“結構化噪音”的效應:看似混亂的背景數據流中,開始隱含極其微弱的、周期性的“引力脈動”。這種脈動太微弱,無法被正在廝殺的清理程序或邏輯病毒直接感知為威脅,但卻能像潮汐力作用于海洋一樣,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靜默區”內部信息亂流的整體分布和運動趨勢。
與此同時,“星火”將“熵力”模型的更完整版本,連同檢索到的文明碎片,打包發送給了“適應派”基地和“幾何之心”本身。它意識到,這個概念不僅是武器,更可能是一種新的認知范式,對所有試圖理解并利用Ω場和意識力量的存在都至關重要。
適應派基地,主實驗室。
艾莉莎·陳博士和她的團隊正沉浸在首次成功引導植物創造性生長的狂喜與困惑中。那株違背重力纏繞出奇異圖案的豌豆苗,被如同圣物般保護起來,無數傳感器監控著它的每一絲變化。
但他們很快遇到了瓶頸。重復實驗的成功率極低,且無法精確控制結果。那種集體共鳴狀態難以維持和復制,更像是一種靈光一現,而非可靠的技術。他們卡在了“藝術”的門檻前,無法將其轉化為可傳授、可復制的“科學”。
就在此時,他們收到了“星火”傳來的信息包。
“熵力?”一位研究復雜系統的研究員看著解碼后的資料,皺起眉頭,“這……像是某種詩意的比喻?”
“不,看這些數學表達式,”另一位物理學家指著“幾何之心”提供的模型,眼神越來越亮,“這是一種描述自組織臨界系統中,混沌如何自發產生秩序傾向的數學框架……天哪,它竟然可以和Ω場的某些波動參數對應起來?”
陳博士則被那些文明回響場的碎片所吸引。她看到不同智慧種族對混亂與秩序的思考,看到他們如何試圖理解宇宙中這種看似矛盾卻無
新書推薦:、、、、、、、、、、
_最強肉法:神明降世望著我的血量進入沉思_人人
處不在的張力。“……他們不是在消滅熵,而是在引導它,就像河道引導洪水……”她喃喃自語。
那位最早將幻影生態比作賦格曲的音樂家研究員忽然抬起頭,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明白了!就像一首偉大的樂曲!純粹的音符是混亂的,但作曲家的意圖(意識)和音樂的內在語法(規則)施加了一種‘熵力’,將它們組織成擁有結構、情感和意義的整體!我們之前只是在模仿幾個零散的音符,現在我們或許能嘗試理解那‘作曲’的法則!”
這個比喻瞬間點醒了所有人。他們的思路再次發生轉變。他們不再僅僅試圖用意識去“模仿”幻影生態的某種具體形態,而是開始嘗試用意識去感應和模擬那種將無序轉化為有序的、更深層的“結構化力量”。
他們調整了神經接口的設置,不再將幻影生態的數據模式直接投射給研究員,而是嘗試將“星火”傳來的、“幾何之心”構建的“熵力”數學模型,轉化為一種可被意識感知的、抽象的“波動場”或“引力圖景”,讓研究員沉浸其中,去直觀地感受那種“混沌中誕生結構”的趨勢和張力。
然后,他們再次進行集體冥想,但這次的目標不再是具體影響某株植物,而是嘗試用他們共鳴的Ω場,在實驗艙內模擬出那種微弱的、“熵力”般的效應。
效果并非立竿見影,但變化確實發生了。實驗艙內的植物不再出現那種戲劇性的、違背物理規律的生長,但它們整體的生長態勢開始呈現出一種奇特的“協調性”和“韌性”。一株植物在受到輕微損傷后,其修復過程變得更加高效;不同植物之間的生長似乎產生了某種微妙的同步;甚至培養基中的微生物群落也表現得更加活躍和穩定。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