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小說>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第九章 五年
更新時間:2025-05-12  作者: 花雪飄飄飛   本書關鍵詞:  | 衍生同人 |  | 花雪飄飄飛 | 知否:我 | 小閣老 | 攝政天下 | 花雪飄飄飛 | 知否:我 | 小閣老 | 攝政天下 
正文如下:
皇祐四年,四月,韓章入京,君臣密談。

五月,遷京西路安撫使,再度起復,任職封疆大吏,從二品。

六月,范仲淹病逝。

作為慶歷新政的核心人物,范仲淹遭到的政治打擊非常駭人,幾地輾轉不斷,幾乎一直都在走馬上任的路上。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實在是扛不住,病逝也不稀奇。

死者為大,官家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為這位彼時新政失敗,爭議不斷的老臣定性。

賢臣!

其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謚號“文正”。

自此,范仲淹的政敵不再實行針對打擊的事情,讓其妻兒老小安寧生活。

這也是仕林的潛規則,下手狠歸狠,但在保證勝利果實的前提下,卻又都會做人留一線,給予一個該有的體面。

說到底,宦海浮沉,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一局不輸。

韓章特意書信一封,以作悼念。

江昭也特意作了一首蝶戀花·悼范文正公文,送去哀悼。

上次韓門立雪的佳話,范仲淹贊過他幾句,為他拉去了不少關注度。

“麒麟才子,淮左江郎”的名號,也因此而流傳甚廣。

如今,老人家病逝,又是恩師的好友,作為晚輩于情于理都得表達哀悼之意。

這也是仕林文人的基本準則,以往他人為你壯了勢,那該你為他人壯勢的時候,也絕不能沉默寡言。

江昭識記百經,作詞時適當借鑒了南宋時期陸游的病起書懷,詞篇主要就是稱贊范仲淹立志改革的莫大魄力與氣節。

拋開成功與否不談,這種立志改革弊政的魄力,無疑是值得贊譽。

一篇詞作,斟酌不斷,水準自是上佳。

不過,讓江昭有些意外的是他這首詞竟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一句“嗚呼,文正公,一世之師。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已是待闔棺。”引得文人清流連連稱贊。

這讓江昭非常意外。

蝶戀花·悼范文正公文一詞,真要說水平,那定然是有的。

博覽百經的他,又是精心作詞,又是借鑒名家詞句,又是斟酌修改,怎么著也能改出一篇上乘水準的詞。

但,要是說這一篇詞是悼念范仲淹的詞篇里面水平最高的,幾乎不可能。

須知,他那篇文章水準固然上佳,但絕對達不到傳世名作的程度

而范仲淹作為曾經位列臺閣的人物,悼念他的詞篇不乏大儒力作,更是有文壇領袖歐陽修為他的碑文撰稿刻字。

這些人物的詞,無一不是上乘水準,但凡不是傳世名作,誰敢直言可脫穎而出?

而經過縝密的分析,江昭倒也漸漸理清了緣由。

名望!

因名望的加持,致使詞篇出眾。

自從韓門立雪傳播開來,他身上就漸漸有了三個特殊的標簽。

神童!

尊師重道!

誠心求學!

但凡談及求學讀書,說起年輕一代,就一定會談到他。

讀書人為了科舉往往是苦讀書,沒有時間搞些別的事情。

縱然有優異者傳播過名聲,頂天了就是一些“君子之風”、“神童”的標簽,根本沒有江昭這樣具備傳世佳話的人物。

這就使得他隱隱多了一個“年輕一代名望第一人”的標簽。

文無第一,這種標簽可是非常少見。

若非名望達到了斷層的地步,幾乎不會出現這樣的標簽

而一旦出現,也注定標簽的主人成為顯眼包!

越是顯眼,就越是傳揚名聲;越是傳揚名聲,就越是顯眼。

左腳掂右腳,一步一步的滾成了雪球,愣是把韓門立雪佳話帶來的名望又拔高了一個檔次。

名望高,這就使得江昭的詞受到了高度的關注。

文壇領袖和大儒的詞是上乘水準,那不稀奇。

文壇領袖和大儒的詞不是上乘水準,那才稀奇。

江昭不一樣。

自從成名以來,蝶戀花·悼范文正公文是他第一篇面世的文學作品,有著特殊的關注度。

關注度高,詞也是上乘水準,又有名望加持,這篇詞不火才是奇怪。

這也就是所謂的滾雪球。

但凡名望的主人不自己拉胯,名望傳播往往是贏家通吃,只會越來越高。

皇祐五年,十二月,韓章轉真定府,任定州安撫使兼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掌治政、軍伍之事,軍政一手抓,恩威并施,練兵邊疆。

彼時,鎮守定州的武將是武襄侯狄青,一位相當不俗的武將。

不過,或許是因有著百官之首任職樞密院樞相這一慣例的緣故,狄青并未坐上樞密院樞相的位置,也就沒有挑戰到文官的底線,不但爵位是生前封賞,且是世襲罔替的爵位。

當然,也就沒了那句“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的話。

江昭特意見過他,兩人交談過一會兒。

該說不說,從底層小兵一直殺到封侯的武將,實在是不容易,身上暗疾不少,四十七八歲的人,望上去簡直跟五六十歲一樣。

因文武涇渭分明,一些交流反而沒那么多的忌諱,江昭干脆送了狄青一首破陣子·為狄漢臣賦壯詞以寄之的詞。

這首詞高仿了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不吹不黑,傳世名篇。

詞篇一出,傳遍天下,邊疆士卒人人吟誦。

狄青甚是高興,表示要懸掛于客堂之上,時刻望見品讀。

江昭欣然接受。

話說,這叫什么來著?

哦對,搶救性抄襲!

有了他這只蝴蝶煽動翅膀,未來有沒有辛棄疾還不一定呢!

為了搶救未來的名篇,無奈抄襲借鑒!

至和元年,定州政安人和。

七月,晏殊病逝,時年六十五歲。

官家甚是悲痛,輟朝二日,特封司空兼侍中,謚號“元獻”。

元獻,這是一個相對特殊的謚號。

一般來說,文官的謚號都會帶一個“文”字。

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敏而好學曰文。

元獻二字,所謂體仁長民曰元;能思辨眾曰元;惠而內德曰獻;博聞多智曰獻;相對而言則是偏向于發掘人才。

當然,這個謚號對于一個曾經的百官之首而言,卻也不錯。

上一位得到謚號“元獻”的名為張九齡。

晏殊的特殊謚號,估摸著也是因其善于舉薦人才一事。

無論是韓章,亦或是王堯臣、孔道輔,都是他的學生。

韓章、王堯臣兩人無須多言,都是仕林名士。

孔道輔則是孔圣人的四十五世孫,官不大,權也不高,但身份相對特殊。

范仲淹、歐陽修,孫復都是他舉薦過的人才。

范仲淹與歐陽修無須多言,一位曾位列臺閣,一位則是文壇領袖。

孫復,也即為江昭揚過名的大儒,他有一個學生,名為文彥博,已是位列臺閣。

此外,晏殊有一個女婿,名為富弼,百官之首。

單就上述的幾個人,足以證明晏殊是何等的善于識人。

除此以外,將來還會出現兩個人,證明百官其上謚號為“元獻”是何其的高明。

一個叫張方平,一個叫王安石。

張方平暫時聲名不顯,但他非常能熬,三朝元老,未來也是有機會入閣的人物,且極力舉薦過“三蘇”!

宦海一途,一向講究“不光你得行,說你行的人也得行”的特色。

而張方平,曾經是蘇軾、蘇轍兩人的仕林伯樂。

并且,就江昭所知,張方平也是韓系的人。

慶歷新政一事,致使張方平一路貶謫,滁州、江寧、杭州、益州幾地為官。

而因新政失敗的緣故,張方平似乎產生了心理陰影,行政風格慢慢偏向于保守。

王安石,宰輔之資。

如今,哪怕不算上尚未起勢的張方平與王安石,單單注目于富弼、韓章、范仲淹、歐陽修、文彥博幾人,也可窺見晏殊的關系網究竟是何其的逆天。

元獻二字,實在是妥帖。

這樣的大人物病逝,不免又是一場哀悼。

江昭作為名正言順的徒孫,自然是得悼念。

一首鷓鴣天·祭司空,質量上乘,一句“天下謂公真宰相”,盡是贊譽之意,又引起一定幅度的傳播。

十月,禮部侍郎王堯臣喪母,告假守喪。

這位是韓系的老人,韓章特意書信一封安撫,江昭也以晚輩的身份書信一封送去。

因是守喪事宜,并非本人去世,且王堯臣也并非位列臺閣的人物,其老母親逝去的消息也就沒怎么引起仕林轟動。

江昭書信一封過去,也有韓章的授意,主要是為了讓王堯臣知道他這么一個人的存在,并留下一個好印象。

畢竟,以江昭的名望,未來的下限就是治學一方的大儒,上限則是以黨魁的身份治政天下。

既然是沖著“黨魁”的路子發展,那安撫黨內的核心老資格人物,也是必須得做的事情。

一旦黨內老資格人物都認可了這么一個人,那黨內資源就會大量傾斜。

譬如,若是仕途的晉升到了某一個關鍵時刻,政績上卻有些欠缺,那么就會莫名其妙的冒出來幾個韓系的“貪官”成為新的政績,助力仕途一片平坦。

這就是屬于未來黨魁的待遇。

不出意外,丁憂期間的王堯臣回了信。

江昭他的名聲實在太大,冠絕年輕一代,王堯臣不可能不接受他的善意。

說到底,未來是年輕人的,老資格也是年輕人慢慢發展而來,新的年輕人需要老資格的認可,老資格又何嘗不需要年輕人釋放的善意?

至和二年,正月,韓章移河東路安撫使兼并州知州,領兵部尚書銜,正二品。

并州為邊疆,再掌軍伍之事,臨近契丹。契丹無端侵入疆土,韓章大敗之,重拾山河。有貪官廖某,為人貪恣,仗勢不法,韓章政斗大敗之,官家召廖某入京,施以鞭刑。

同年,海惜蕊來信,希望為江昭尋覓姻緣,江昭并未推辭。

嘉佑元年,韓章解除邊軍禁耕令,開墾良田萬頃。

二月,韓章以疾,任河北路安撫使、返鄉相州,兼任相州知州。

官家聞之甚是關心,韓章再領禮部尚書銜,正二品。

時光荏苒,五年逝去,已是嘉佑元年,十月。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