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小說>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第四十六章 昭字,不能去(5k)
更新時間:2025-05-12  作者: 花雪飄飄飛   本書關鍵詞:  | 衍生同人 |  | 花雪飄飄飛 | 知否:我 | 小閣老 | 攝政天下 | 花雪飄飄飛 | 知否:我 | 小閣老 | 攝政天下 
正文如下: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_第四十六章昭字,不能去!(5k)影書

:yingsx第四十六章昭字,不能去!(5k)第四十六章昭字,不能去!(5k)←→:

皇宮,御書房。

三司主官、六部尚書、左右侍郎、五監祭酒、九寺寺卿、臺諫主官、翰林學士等三十余位三品以上的紫袍大員,一一肅立。

往前一些,兗王、邕王兩人皆是恭謹伏拜,長表忠心。

就在這時。

“陛下,審案的六位大人求見。”秉筆太監通報道。

此言一出,兗王、邕王止住了表忠心的話語,三十余位紫袍大員齊齊心頭一振。

“宣!”

主位,趙禎手持一本古籍,揮了揮手。

不足十息的時間,負責審案的歐陽修、馮元、江昭、黃升、李七、榮顯等六人相繼走入書房。

書房內的幾十人,無一不是修身養性的高手,面上都沒什么動靜。

“審得怎么樣?”趙禎一臉的平靜,話音聽不出半分喜怒。

江昭走出兩步,呈奏了審案卷宗與黃景認罪以后新書的賀表,恭謹答道:“黃景已認罪。”

趙禎望了幾眼賀表,又翻閱了幾頁卷宗,問道:“誰指使的他?”

事實上,這話也就是問個流程。

卷宗呈上去的那一刻,皇帝就是除了六位審案者外最先知道結果的人。

問這話,與其說是說給皇帝聽,不如說是說給書房內的官員聽。

這次的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往小了說就是有忠臣勸諫君王立嗣,為江山社稷考量而已。

甚至就連算計君王的劉沆,也照樣可以往忠誠上扯。

臣子心急,一心為公,采用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而已。

過往,也有不少勸諫立嗣的奏疏,無非是說話沒有那么狠,上奏的時間沒有那么巧而已。

往大了說,這代表著趙禎威懾力的逐年降低。

過往,可沒有臣子敢這么干。

這意味著君權的影響力在減弱,且是非常明顯的減弱,但凡是個皇帝就不能忍受。

可大可小的事情,就看皇帝的態度。

時至今日,皇帝的態度也很清楚。

不可忍受!

一個晚年無子的皇帝,本就非常敏感,猛地受到了這樣的刺激,豈能輕拿輕放?

這次,三品紫袍大員無一例外都受到了官家的召見,齊聚于御書房,無外乎——

殺雞儆猴!

并且,無論是皇帝,亦或是官員,都清楚這是在殺雞儆猴,但無人敢不在意。

既然能殺了雞,自然也能殺猴!

“黃景說是劉相公指使的他。”江昭如實答道。

果然!

不少人齊齊望向了劉沆。

御書房內出奇的安靜,僅有趙禎輕輕的翻閱卷宗的聲音。

半響,趙禎沉聲問道:“劉沆,你可有冤屈辯解?”

劉沆!

而非劉相公!

甚至,連劉卿都不是!

不少人心頭凜然,已經知曉了結果。

禮部尚書韓章微閉雙目,舉止自然從容,根本沒有望向老對頭的意思。

“臣昏聵!”劉沆一步上前下拜,老淚縱橫,雙手捧下頂上官冒,置于地上。

“可要是說老臣有異心,老臣卻是死也不可認同。”劉沆重重一叩首,仰首哭道:“官家無子,則江山社稷為之動蕩,文武百官勸諫幾年,也不見官家有半分意動。”

他長嘆道:“老臣心憂社稷,觸怒君王,老臣有罪!”

這話的言下之意,自然是好心辦了壞事。

初衷是好的!

言罷,劉沆重重一叩首。

“啪!”

趙禎面無表情,手上的卷宗丟在了書案上。

這些個文官,真能折騰!

就這樣的場景,罪狀都已經清楚,明明是算計君王,卻愣是能說成心憂社稷,一副忠正的樣子。

趙禎撫了撫眉心,有些疲憊。

難啊!

百姓難,臣子難,他這個官家也難!

“劉沆,你可受人指使?”趙禎沉著臉,起身走過去問道。

審案的卷宗他已經看過,記載非常詳盡。

不過,這上面記載的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除了黃景又不止一次的說起了邕王,再無任何事關兩王的記載。

這也不奇怪,這種可能涉及兩王的案子,既然已經審出了一位內閣大學士,幾位審案官員不想往下深入的審,也實屬常事。

也因此,趙禎不盡信卷宗記載。

當然,卷宗也有些參考價值。

從卷宗來看,受審之時,黃景不止一次的說起了邕王。

都已經受審,還敢說些“堯舜禹”的佳話,除了遭到更重的治罪,沒有半點作用。

從黃景言語斷論,他要么是真心支持邕王,要么是兗王收買了陷害邕王的人。

但無論是什么情況,都肯定有兩王的手筆。

“沒有!”劉沆搖頭:“臣一心為公,除了陛下,又有誰人能指使內閣大學士?”

趙禎深深的望了劉沆一眼,搖了搖頭。

他也不指望真能從劉沆嘴里撬出些東西。

這些讀書人,一步一步走到位列臺閣的地步,段位不是一般的高!

“卿,老了!”

趙禎嘆了一句,走回書案。

一句話,劉沆的結局已定!

好在,沒有定罪,倒也算是保留了些體面。

有時候,皇帝的權力并不一定是碾壓性的存在。

但誰還沒有個政敵呢?

一旦皇帝存心拉偏架,破了臣子之間的平衡,就可達到近乎“碾壓性”權勢的效果。

這也就是平衡之道的意義。

“依卷宗的記載,黃景此人,認為邕王子嗣繁多,賢明年長。邕王以為如何?”趙禎望向兩王。

邕王心頭一慌,連忙上前哭訴:“陛下,此實乃兗王離間君臣之計,那黃景屢屢上奏,實為捧殺于臣啊!”

本來,他還以為就是簡簡單單的陷害之計。

屆時,他大可入宮找官家說清一切。

不曾想賊子黃景竟然敢在官家大壽之際上奏忤逆之言,實在害人不淺。

“嗯。”趙禎不置可否。

“陛下,邕王此言,又何嘗不是離間君臣之計?”

兗王上前大聲哭道:“官家此刻,定然是認為臣使了計策,要算計邕王。可這計策之效,實在是不怎么樣啊!不但忤逆犯上,更是簡陋之極。

以臣之見,這怕是邕王使的苦肉計,為的就是博得陛下信任,離間你我君臣二人啊!”

言罷,兗王聲淚俱下。

兩王都有自己的說法,你說我是捧殺之計,我就說你是計中計,使的是苦肉計。

一時間,卻是讓人根本無從分辨誰才是真正的幕后之人。

趙禎長長一嘆。

時至今日,這事的一些大致謀劃已經可以看出幾分。

起碼,既有韓章與劉沆的爭斗,又有兗王與邕王的爭斗。

兩者并沒有直接關系,以劉沆這人為鏈接。

一石二鳥!

“卿等以為,此事該當如何?”趙禎莫名的問了一句。

盡管他什么也沒說,但凡是在場的人物,并沒有誰是蠢人,自然也理解問話的意思。

究其根本,這事不但涉及文臣黨爭,還涉及兩王之爭。

黨爭不稀奇,已經出了結果,劉沆已經認罪。

可兩王之爭,卻是不太好處理,趙禎的疑慮也正是在此。

這是針對所有人的問話。

不過,針對所有人,也就等于不針對人。

是以,御書房又是一陣寧靜。

半響,還是沒人說話。

趙禎望向一干人等,連連搖頭。

一個個老油條,都沒有說話的意思。

“江愛卿,你怎么說?”趙禎點了名。

上午,江昭那不弱于尚書級別的爭辯,給了他很深的印象。

遭到點名,江昭暗自叫苦。

為什么就點我啊?

我就是個從六品的小卡拉米而已!

兩步走上前,江昭斟酌了一下。

這問題是真不好答。

這個事,肯定不能偏向于兗王或邕王中的某一方。

“黃景的話,臣讓底下的人有過詳細記載,一并進了卷宗,一字不差。”江昭答道。

既答了話,實則又把問題拋給了趙禎。

他暫時選擇答非所問!

要是實在不行,再給出別的答案。

黃景究竟是不是真的偏向于邕王,決定了幕后之人究竟是兗王還是邕王。

要是黃景是真心偏向于邕王,那幕后者就是邕王,要是黃景是假意偏向于邕王,那幕后者就是兗王。

而究竟偏向于誰,還得趙禎自己判斷。

“說說宗室的問題。”趙禎并沒有這么輕易就讓江昭過關。

從江昭的策論就可看出,這絕對是一個務實的人。

作為君王,他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江昭一嘆,沉吟道:“臣以為,世間萬物,五行相生相克,八卦相克相生,虛實相輔相成,應是自有道理。”

不同的人說話有不同的方式,江昭區區六品小官,說話理應偏隱晦。

不過,為免皇帝聽不出弦外之音,江昭還是沒有說得特別隱晦。

意思也非常清楚。

平衡之道!

這事,定然是有兗王與邕王中某一位的算計,可又能怎么辦呢?

除了這兩位,還能有誰有資格承繼大統?

如今,兗王與邕王,無非是相差不大,方才針鋒相對,難分勝負。

而一旦皇帝有了清楚的偏向,那可就一方勢大,徹底出了結果。

屆時,哪怕皇帝并不過繼宗室,也不妨勢大的那一位成為“不是太子的太子”。

一方特別勢大,并涉及兩代君王交替,為免落伍,幾位尚未下場的內閣大學士也定然下場。

如此,趙禎被架空也就是遲早的事情。

時間一長,要么來一場“禪讓”,要么來一場宮變。

平衡,才是趙禎這位無子的老皇帝需要的結果。

既然要平衡,那就不能單獨懲處兗王與邕王中的某一位。

要么兩位都懲處,罪及連坐;要么都不懲處,輕拿輕放。

而究竟是懲處還是輕拿輕放,就看皇帝的決定。

反正,哪怕皇帝兩個都懲處了,江昭也不得罪人。

兩個都得罪,就等于不得罪!

事實上,皇帝要平衡,兗王與邕王又何嘗不要平衡?

這兩人,最期待的就是皇帝有偏向,最怕的也是皇帝有偏向。

二選一,勢均力敵,你怎么敢保證皇帝一定偏向的是你呢?

是以,對于兩王而言,要是不能偏向于自己,那都不偏向也是一個可接受的結果。

趙禎沉默了。

無子的皇帝,難啊!

好在,江昭好歹給了解決方法,他一時倒也有了些頭緒。

“賀壽在即,就不說賀表的事了!”趙禎罷了罷手,余光瞥相兩王,眼中閃過一絲失望。

“朕,前些日子得了一上聯,名曰:五事言視聽思。”

此言一出,不少大員面色微變,望向兗王與邕王。

所謂五事,也即貌、言、視、聽、思。

官家這一上聯,故意省去了一個“貌”字。

《尚書·洪范》有言:貌曰恭,恭作肅。

而肅,即是王者之德。

省去了“貌”字,自然是暗諷兗王、邕王無有王者之德。

不難看出,趙禎不太看得上這兩位。

特別是經此一事,就更是厭煩。

“朕久思而不得下聯,卿等都是一等一的讀書人,可有妙解?”

趙禎回首,望向幾十位紫袍大員。

余光見兗王、邕王兩人甚至都品不出上聯有什么問題,心中就愈發不滿。

“可有解否?”十幾息過去,趙禎再次問道。

幾十位紫袍大員相互望了幾眼,不知該怎么辦。

這譏諷兩王的上聯,可不好接啊!

宰輔大相公富弼沉吟著開了個頭:“臣對,五音宮商角羽。”

這種對子,主打的就是一個即興。

皇帝有了興致,臣子也不能掃興。

哪怕是諷刺兩王,那也得對上下聯。

這上聯拋開譏諷之意不談,本身的對聯難度不高。

要是就連這么簡單的上聯都對不上,豈非讓天下失意讀書人說廟堂之上都是庸人?

富弼的這一對,也有些說法。

所謂五音,也即宮、商、角、徽、羽。

此處去了一個徽字。

“臣對:六爻乾坤震離。”內閣大學士王欽若奏對,這位是天子寵臣,十分不凡。

“臣對:五岳泰恒衡嵩。”有樣學樣,韓章也給出了自己的結果。

“臣對:八音金石詩竹!”

“臣對:六舞羽旄列干!”

往下,不少大員都給出了答案。

這一聯,單純論難度,其實很低。

“江愛卿,你怎么說?”

經過上次辯駁與這次給出解決方式的問話,趙禎已經欣賞到了這位新晉狀元郎的才華。

這是個有才的年輕人!

因此,見江昭遲遲沒有答,趙禎不禁發問。

“臣有兩對,不知取舍!”

趙禎笑了笑,揮手道:“說來聽聽。”

“一對:六藝禮樂射御。”

所謂六藝,也即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術。

“二對:九廟祖考宗穆。”

帝王宗廟,也即九廟。

起初,天子有七廟,三為昭、三為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依次排序。

而九廟,經王莽修改,漸漸演變而成,以始祖廟、太祖廟、七親廟合計九廟。

其中的供奉者,除了始祖與太祖,都是“宗”。

始祖與太祖,可用“祖考”代指。

而宗,又分為昭與穆。

是以,本來應為“九廟祖考宗昭穆”,江昭舍去了一個字。

其實,這一聯對得并不高明,但不影響它有點特殊。

此聯一出,不少大員都轉頭望了過去。

江昭,舍去了一個昭字?

這怎么能舍去呢?

誰都能舍去一個昭字,你江子川怎么能舍去一個昭字呢?

書案,趙禎一嘆。

他知道江昭話中音都是在說些什么。

人都是有怨的啊!

這兩次,他的確是太過為難這位江愛卿。

但凡換了一個新科狀元,都得完蛋。

“既然愛卿不能抉擇,那朕為你抉擇吧!”

趙禎說著,執筆壓紙,手書六個字:

九廟祖考宗昭穆!

墨干,皇帝掀起紙張,緩緩念道:

“九廟祖考宗昭穆!”

“這幅字就送予愛卿吧!須知,昭字顯明,不可去矣!”

九廟祖考宗昭穆,并不符合“去字”的對聯方法,甚至就連也不吻合。

但不影響什么,只因這是皇帝補出的下聯。

一位紫袍太監送上墨寶,幾十位紫袍大員齊齊望向江昭,目光一一不同。

有艷羨,有驚詫,有平靜。

不過,這事倒也并不特別讓人意外。

區區一位上任不足一月的六品小官,竟然有本事抵得住尚書級數人物的爭斗,足以證明其的確是有大本事。

但凡稍有培養,那就是宰輔根苗。

此外,這種隱晦抱怨的方式,于文人中并不少見。

只是方式不一樣而已。

或是作文章,或是作詩詞,或是隱晦上諫,或是毛遂自薦,不一而足。

只不過,江昭要猛一點而已。

他是純粹的出道即打巔峰賽。

歷經官家盤問、戶部右侍郎呵斥、右都御使質詢而不敗。

妥妥的富貴險中求!

皇帝惜才,也不稀奇。

并且,要是不出意外,這幅墨寶也僅是個開端。

“臣江昭,拜謝陛下。”江昭一拜。

趙禎頷首。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