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倒計時90天:華夏進入一級戰備_科幻小說_螞蟻文學
←→:
就在中樞與朱老商討計劃的時候。
地龍號鉆地飛船研發基地,正在進行初步設計成果的匯報工作。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三款初步設計。”研發基地的總負責人李建設指著屏幕上的三個不同的三維立體模型對萬院長說道。
這三款模型的前半部分差不多,都是一個巨大的混裝鉆頭,不過后面的部分和大小有些不同。
其中最大的一個差不多比另外兩個大了五成,后面部分又長又粗,重量也遠遠超過。
最小的一個體積只有它的一半,有一根線纜連在后面,同時也有和實驗用鉆頭一樣的分層部分。
而第三個體積在另外兩個中間,但是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核能標志在動力艙上面。
“地龍一號我們采用了高密度固態電池設計,除了前面的操控部分和面的運載區域,中間整個就是一塊電池。”李建設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動,放大了第一個設計的剖面圖。
“后面那部分是運送爆炸裝置和設備的貨倉,可以在完成任務后直接脫落,減少負荷提高續航。”
萬院長仔細端詳著那個幾乎被電池填滿的飛船結構。
“能量密度能達到多少?”
“是目前常用的固態能量電池的十倍以上。”
“滿載情況下可以連續工作五百個小時,或者雙程鉆探深度達到60公里。”李建設調出模擬動畫,“它的優勢在于完全自持,不需要任何外部支持,特別適合探索未知區域,而且......”
他停頓了一下,切換到一個分解視圖:“電池模塊采用蜂窩式設計,即使部分損壞也不會影響整體功能,安全系數很高。”
萬院長若有所思:“缺點呢?”
李建設的表情變得嚴肅:“首先是這種電池雖然能量密度很高,但比起另外兩種方案,它的總能量還是有限,這意味著一旦深入地下,它必須預留足夠的能量返回。”
“就像早期的潛水器一樣。”萬院長喃喃道。
“對。”李建設點頭,“而且電池本身雖然安全系數很高,但是在地底的復雜環境下,還是有可能會造成損壞,而任何損壞都會大大降低它的續航。”
“最壞的情況下,地龍一號會在還沒達到目的地之前就失去動力。”
萬院長在平板上記下幾個數字,然后指向第二個較小的設計:“那么這個線纜供電的呢?”
“這是我們的“臍帶”方案。”他放大了那個連著粗大線纜的飛船模型。
“原理很簡單——通過地面供電站提供近乎無限的能源。”
動畫顯示線纜如何隨著地龍二號下鉆而不斷釋放,就像一只深入地下的大號電鉆。
“最大的優勢是能源幾乎無限,只要線纜不斷,它可以一直工作下去,而且因為不需要攜帶能源,它的體積可以做到很小,是速度最快的一個。”李建設繼續解釋。
“在坤與一號基地已經測試了這種線纜材料,完全可以滿足要求承受地下高壓和高溫環境。”
萬院長走近屏幕:“線纜長度限制是多少?”
“目前我們能做到的最大連續長度是110公里。”
李建設調出一組參數,“這已經是材料學的極限了,更長的線纜會因自重而斷裂。”
“故障率呢?”萬院長敏銳地問。
李建設的表情略顯尷尬:“這是最主要的缺點。”
“在前期測試中,線纜被巖石卡住或意外斷裂的概率約為15,一旦發生,飛船就會失去動力...”
“變成地下的金屬棺材。”萬院長補充道。
“是的。”李建設沉重地點頭,“而且線纜限制了飛船的機動性,它只能沿近乎直線前進,無法靈活轉向或者更改路線,任何多余的偏離都會導致線纜斷裂的可能性增大。”
“所以飛船返程的時候必須繼續呈V字狀,角度還不能太小,否則很容易造成線纜斷裂。”
“這也是模擬測試三個方案里面生還率最低的一個。”
“任務完成率還可以,但是返程率只有完成率的三分之一。”
房間陷入短暫的沉默,只有設備運轉的嗡嗡聲。
“那么,最后這個......”
萬院長轉向第三個帶有核能標志的模型。
李建設深吸一口氣:“這是最大膽的方案——微型核反應堆驅動。”
屏幕上跳出一個復雜的反應堆剖面圖,無數管道和線圈交織在一起。
“它結合了前兩種方案的優點:近乎無限的能源和完全的行動自由。”
“現有的核潛艇動力核心略做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
“新研究出來的隔熱材料,再加上熱電轉換隔層,完全可以保證反應堆在地下深處也能正常運行。”
“地龍三號同時擁有強勁的動力和靈活的操控,也是模擬測試中成功率最高的一個。”
“這不是很好嗎?”萬院長看著一臉復雜的李建設,“為什么這種表情?”
李建設嘆了口氣,“因為我們根本來不及制造足夠的地龍三號。”
“哪怕是傾盡全力,并且將藍星那邊所有的已經完工的核潛艇和其它小型反應堆全部拿過來改造。”
“到計劃實行的時候,我們最多只能造出三十艘,剩下的還是必須選擇另外兩種地龍鉆地飛船。”
“困難主要在什么方面?”
“反應堆。”李建設果斷回答。
“我們沒有足夠的反應堆,也來不及制造太多的新的,這東西不像其它的設備,可以很容易就造出來,危險性和難度非常大,只有幾個特殊的工廠才能完成建造。”
“我記得羲和基地那邊關于小型核聚變反應堆有了突破,那個能夠用得上嗎?”萬院長思索了片刻說道。
“恐怕不行。”李建設搖了搖頭。
“雖說小型聚變堆一旦完成絕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時間上來不及。”
“按照羲和基地的進度,最快的原型堆也要在兩個月后才能完成,再通過測試和改進,怎么說也是半年以后。”
“那你這次專門找我來看這些驗證設計的原因......”萬院長回過味來,看著另一邊的李建設。
“對,就是您所猜想的那個原因。”李建設認真的盯著屏幕里的萬院長。
“請萬院長向指揮中心匯報,無論采取什么辦法,我們都必須獲得足夠多的小型反應堆。”
“這不但關系到地龍三號的建造,更是關系到我們諸多戰士能不能活著回來,能不能順利完成那兩個任務!”:mayiwsk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