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倒計時90天:華夏進入一級戰備_科幻小說_螞蟻文學
←→:
這一次測試持續的時間比所有人預想的都要長了很多。
當地龍三號也因為機械疲勞而終于卡在地下動彈不得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三天的時間。
早在第二天一開始,地龍一號就因為電池出現故障而停機。
地龍二號要好一點,但是也就多持續了半天的時間,還不算期間多次從上方干預并重新連接纜線。
而地龍三號,確實無愧于最高成功率的預測,一直到了第三天結束才徹底失去動力。
三位早已疲憊不堪的操作員連帶著被困在地下的地龍飛船一起被挖掘出來,并第一時間送往設計中心進行下一步的改造。
“萬院長,這是我們最新的改造方案。”李建設將兩份新的圖紙傳給了萬院長。
只見原來的三種地龍飛船只剩下了兩種,除了改變不算大的三號以外,一號和二號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看上去就像是兩者混在一起的型號。
“單獨電池和只靠線纜供電的可靠性還是太低,經過測算,我們決定取消地龍一號和二號,直接生產地龍一號改。”
“它就像是將一號和二號綜合起來,既攜帶電池組,也靠線纜供電。”
“因為本身就是電力推動,改造并不復雜,只是在一號后面加上了線纜供電部分。”
“原來的電池組適當縮小,只保留足夠單程使用的電量,而在下潛的整個過程中通過線纜供電。”
“抵達預設目標后,線纜可以直接斷開,這樣地龍一號改可以直接掉頭通過電纜所在路徑直接返回,將未知風險降到最低。”
“同時,我們還在線纜的節點位置加裝了大功率無線供電系統,只要地龍一號改靠近線纜五米的距離,就可以進行緊急充電。”
萬院長仔細翻閱著圖紙,“這個方案確實更穩妥,不過,無線供電系統的可靠性驗證過了嗎?”
李建設點點頭:“我們做了三次地面模擬測試,在五米范圍內充電效率能達到75,足夠應急使用。”
“另外——”他調出另一組數據,“由于不需要考慮返回需要的長度,線纜可以進一步加粗,抗拉強度比原來提升了40,更不容易出現問題。”
“雖然也導致降低了彎折性,但是無論是結實程度還是抗卡性能,都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通過測算,地龍一號改的成功了超過了百分之八十,已經接近三號的初始形態了。”
“非常好!”萬院長的眼睛亮了起來。
“生產方面有沒有問題?這種改造會不會導致時間上來不及,任務時間還是很緊的。”
“不會。”李建設很肯定。
“技術都是現成的,而且本身制約我們生產速度的就是地龍飛船的鉆頭和動力部分。”
“其它組件,像是線纜和船體都可以通過其它工廠完成,改造并不會多花時間。”
“很好,我這就去向中樞匯報,他老人家一定會非常高興的。”
“這個成功率,我們的戰士們能夠少犧牲多少啊!”
萬院長一高興就準備直接連線中樞,可是立馬被李建設給叫住了。
“萬院長,我們現在馬上就要進行真正的深度實驗。”
“既然要向中樞匯報,還是等實驗結果出來以后比較好吧?”
“正好也一起看看我們關于地龍三號的改進,還有根據目前的資料專門設計的新的計劃實行方案。”
“相信我,一定會給你帶來更大的驚喜。”
很快,坤與六號的實驗場地上,三艘地龍飛船再一次做好了準備。
這一次的地龍飛船是由兩艘地龍一號改和一艘地龍三號組成的隊伍。
根據現有的設備和地下資料,它們將以兩艘地龍一號在前,地龍三號在后的順序進行深鉆。
憑借特制線纜,地龍一號可以無視大多數突然出現的特殊地形,尤其是會導致飛船陷落甚至掉落的情況。
而地龍三號則跟在其中一艘一號的后面,根據情況及時調整下鉆的路徑。
如今的地龍三號增設了三條特制的救援通道,分別在兩側和尾部,可以在危急時刻對另外兩艘飛船進行救援。
而在整個下鉆過程中,由于深度增加,大量巖層的阻礙,線控的地龍一號改還好,地龍三號一旦超過一定的深度,就很難與地面聯絡。
只能通過特殊的量子雷達來確認目標的位置與方向,同時確保自身不會出現偏移。
這時線纜連接的地龍一號反而可以充當一個信號中轉,讓其保持與地面的溝通。
正因為如此,三艘地龍飛船必須保持始終處于一個很接近的距離。
隨著實驗開始的指令下達,三艘地龍飛船同時啟動,鉆入堅硬的地層。
這一次的測試深度設定為地下六十千米——計劃中的實戰環境。
監控室內,萬院長緊盯著屏幕上的實時數據流,李建設站在一旁,時不時調整參數,確保一切運行正常。
“一號改A已突破五百米,線纜供電穩定。”
“一號改B在改A右側一百米的距離,狀態良好。”
“三號機保持安全距離,跟在一號改A后方,隨時準備支援。”
隨著深度計數字不斷跳動,監控室內的氣氛越發凝重,當深度突破五千米時,一號改A突然傳來刺耳的警報聲。
“改A發現大型地下空腔,預計范圍超過一平方千米,空腔高度推測為二十米。”
“改B情況怎么樣?”
“一切正常,沒有發現空腔。”
“通知三號改變路徑,變更至改B后方,改A做好固定和防墜落準備,繼續下鉆。”
改A迅速展開應急程序,尾部彈出錨定爪,深深嵌入巖壁,線纜自動收緊,提供額外支撐。
“錨定完成,開始下探空腔底部。”
與此同時,改B調整路線,向更穩定的巖層靠攏。
三號機緊隨其后,量子雷達鎖定改B的信號,確保間距精確控制在五十米內。
“空腔底部確認,深度五十二米,巖層結構穩定。”改A傳回數據。
“收到,繼續下鉆,保持線纜張力。”李建設快速回應。
隨著深度增加,期間各種問題不斷出現,甚至還有大量一不小心就會導致地龍飛船徹底損毀的情況。
不過都在充足的預案和三位操作員極為強悍的操控能力下得以化解。
“深度五十九千米,目標在望!”
最后一千米,三艘飛船呈三角陣型,它們各自的船身上都密布著傷痕,改A甚至還有一個巨大的凹陷—那是在一個大型空腔中被落石砸到的。
改B要好一點,但是尾部也出現了明顯的破損,那是被地下暗流沖到巖層上的痕跡,好在線纜經受住了考驗。
鉆頭轟鳴中,深度計終于跳至六十千米。
“抵達目標深度,所有系統正常。”
“模擬核彈安置裝置已經分離,執行小隊準備進行下一步實驗。”:mayiwsk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