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宋二五七孝義世家_wbshuku
二五七孝義世家
二五七孝義世家
扒開藤蔓,柴宗訓小心翼翼將泥土慢慢翻開,已經看到紅薯腦袋。
“鐵鏟,”柴宗訓興奮的大叫:“給朕拿個鐵鏟來。”
僅僅只是一株薯藤,竟得了兩大三小五個紅薯。
柴宗訓挑出一個大的,剩下四個交給萬華:“陰涼干燥處保存,可千萬別被老鼠螞蟻給啃了。”
“老奴遵旨。”
柴宗訓將紅薯洗凈,興沖沖拿到燕云會館:“你要的是這個嗎?”
玉黍也非常興奮:“就是它,就是它,摩斯歌的人都吃的這個。”
柴宗訓說到:“它的中原名字叫紅薯,明年這個時候,你再到燕云會館,我請你吃紅薯,管夠。”
陳烈鈞仔細研究了一會:“蘇公子找的紅薯就是此物?我確定在蘇祿島上沒有。”
也許是生意做遍四海的阿拉伯商人將紅薯帶到蘇祿,隨后徐光啟又從蘇祿引進,所以才導致柴宗訓出了偏差,畢竟這時候與徐光啟所處的年代隔了六百年呢。
還好遇到玉黍,不然此時在蘇祿島尋紅薯,不啻于緣木求魚。
陳烈鈞跨海運過來的貨品要交給老東主,秦阿丹兄妹也要在汴梁城游玩一番,幾人就此分別,約定幾日后再到燕云會館相會。
既是定下搶人方略,柴宗訓得和趙匡商議一下,畢竟具體執行的人是他。
“宋王近日在忙些什么?”柴宗訓問到。
潘惟德回到:“回皇上,宋王近日在忙義門世家分家之事。”
“什么世家?”柴宗訓追問到:“哪個世家如此厲害,分家竟要當朝宰輔主持?”
潘惟德說到:“真正分家之時,恐還須圣駕親臨主持。”
因為銀行全面開花,為首的豪強世家被抄家,剩下的大族都不好過,竟還有世家須圣駕親臨主持分家?
“這個義門世家,是怎么回事?”柴宗訓問到:“你知道嗎?”
“回皇上,”潘惟德說到:“近日朝中同僚都在議論此事,臣也聽說了一些。”
“快給朕說說。”
“這義門世家本姓陳,是陳王后裔,自唐開元年間岳陽王陳叔慎五世孫陳旺在此開莊,到現在兩百四十多年卻一直未分家,且家風和睦孝義。”
“唐時僖宗曾御筆欽題‘義門世家’,稱‘天下第一家’,并賜一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贊譽。”
“唐昭宗亦曾御筆題書‘義門’,后中原混戰,義門世家所在屬偽南唐,南唐主亦多次下旨表彰。”
“先是時宋王亦曾賦詩表彰‘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
“陳氏孝義遍傳天下,更有千人同桌,百犬同槽之逸聞。”
怪只怪柴宗訓一心要帶領大周進入現代化,如此孝義世家竟從未聽說:“千人同桌,百犬同槽是什么?”
“回皇上,千人同桌,說的是義門陳氏禮義為先,孝道治家,滿門重義尚德。至今家有千余口同吃同住同下地。每日設廣席,長幼依次坐而共食,倘有一人因事耽擱,其他人必等他到來方才入席。”
“而百犬同槽,那更是佳話。說的是陳氏蓄犬百條看家護院,共食一槽,一犬不至,其余九十九犬皆不食。原來陳氏柴扉旁,有一只老母犬,腳拐,眼瞎。每晚睡門樓之上,伴星斗,防匪人,盡其義也。老犬不至至,余犬便皆不食。”
“相傳有一年,昭宗御駕親臨。帶來一百個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口叼兩只包子走了。”
“昭宗異之,遂率人尾隨其后,至一柴扉旁,見有一拐腳黃犬席地而臥,白犬將肉包子丟了一個給黃犬,眾犬方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啃動嘴里的包子,昭宗見狀,圣心大悅,稱道:真義犬也!”
“皇上試想,犬不過畜生,哪有靈智?卻因陳氏孝義,久而久之連畜生皆受影響,真真天下第一家也。”
“竟有此事?”柴宗訓說到:“那朕得去看看,不過如此孝義之家,卻讓其分家,豈非大傷人倫?”
“皇上,”潘惟德說到:“陳氏現有丁戶千人,連同女眷,家仆等等算下來早已過萬,德安半縣均屬陳氏之地,如此對州縣威脅極大。”
“江州知州特請旨以‘孝義傳天下’令陳氏分家,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為孝義典范,教化鄉民為由,將陳氏分家。”
“不好不好,”柴宗訓搖頭到:“既是如此孝義,何堪讓人分家?速召宋王,朕要與他再議此事。”
趁著潘惟德去傳旨,柴宗訓找來義門陳氏相關奏折看了看,原來陳氏不僅稱天下第一家,更有不少子弟在朝廷為官。新任的戶部尚書陳象升,便出自義門陳家。
如此孝義之家,就此分家太過浪費,當能好好利用一下,柴宗訓心中有了計較。
趙匡匆匆進宮,這大半年皇帝基本不太理朝政,眼下又要征遼,他忙得可算是焦頭爛額。
不過越忙他卻越高興,這大周天下雖幅員遼闊,說起來卻不過軍、民、財三事而已。
皇上掌了軍權,民財之權卻牢牢握在趙氏父子手中。
有權力才有安全感,所以雖然又添了不少白發,但趙匡卻甘之若飴。
“未知皇上急著召臣有何事?”趙匡問到。
柴宗訓反問到:“聽說你要將同住兩百四十多年的孝義陳氏分家?”
“回皇上,”趙匡執禮到:“陳氏分家,對朝廷,對陳家都是利大于弊。”
“究竟是何利弊?”柴宗訓追問到:“你與朕分析一下。”
“回皇上,陳氏一門千余口同住一家,不論老幼鰥寡殘病,孝義是孝義了,然卻大大限制陳氏發展,倘是遇上豐年還好,一旦遇上災年,便‘舉宗食粥,雜以藻菜,以度歲月’。”
“災年之后,只得春首于鄉閭剩余人家借貸四千斛,方得接食成,倍費二千斛息利。以此長往,何以生活?不能生活,又何以義聚?”
“以至現今官府只好每歲春首接濟義門陳家,借給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納一斗,不要利息,方能勉強維持。”
“一派胡言,”柴宗訓說到:“陳氏于德安立宗二百余年,想必田土應當置了不少,以地契至銀行為抵押,都能貸出不少錢來,何須官府接濟?況以現下人力,千人一同勞作,必勝于千人分開勞作。荒年間人丁不如陳家的其余鄉閭有剩余借貸,陳家卻舉宗食粥,這說得過去嗎?”
“朕看是德安知縣,江州知州怕惹麻煩,所以才請旨分家的吧。”
趙匡辯到:“皇上,他們也是忠心于朝廷,先前有博陵崔氏勾結朝臣謀反,眼下義門陳氏于江州聲勢浩大,倘有異心,必是地方一大患。”
“人家孝義傳家,怎會有異心?”柴宗訓說到:“造反可是要掉腦袋的,老百姓只要日子過得好,誰愿意造反?”
趙匡不以為意:“皇上,居安當思危,須得防患于未然才好。”
“防患于未然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柴宗訓說到:“老百姓的日子有盼頭,過好了,社稷自然安穩。陳家分家的事暫且放一邊,安心籌措糧草吧。”
“皇上…”趙匡還欲爭辯。
“既是天下第一家分家,”柴宗訓淡淡的打斷趙匡:“自當由朕這個天下第一人來主持比較好。”
相處十幾年,趙匡深刻了解柴宗訓的剛愎,只得執禮到:“臣遵旨。”
柴宗訓說到:“傳戶部尚書陳象升,朕要了解一下這個義門世家。”
陳象升遷戶部尚書前,任職詹事,掌皇后皇子家事,頗得符昭信任。戶部正是符彥卿管轄,前任尚書致仕后,便由他來接任。
趙德昭掛戶部侍郎銜,實職大周社稷銀行行長,已侵奪戶部很多權力,陳象升這個戶部尚書,除了管全國轉運使漕運之外,已沒有太大用處。
讀書人出身的陳象升,自是禮節齊備:“臣陳象升,叩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陳卿請起,”柴宗訓問到:“陳卿出身江州義門陳氏?”
“回皇上,是的。”
“世間傳頌陳氏孝義,可為真?”
“回皇上,”陳象升挺老實:“此不過為人之本分,當不得四處傳頌。”
柴宗訓又問到:“陳氏千口同食,百犬同槽,那得需要多大的房子?比朕的皇宮還大吧。”
“皇上,陳氏豈敢。”陳象升說到:“不過因陳氏兩百多年未分家,房子確實比較多。”
“你可為朕形容一下陳氏現狀?”
“回皇上,陳氏現有義門正宅、御書樓、東佳書院、東臬祠、太公堂、祖訓堂、德星堂、大學院、接官廳、太圣院、得勝樓、九里殿、永清祠、百犬牢、秋千院、望仙亭、嬉戲亭、真君祠、五祖碑、藏書樓、百柱堂、蘭官、廨院、道院、義門、義酒坊、酒店、饋堂、公堂、鼓樓、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遷祠、先祠、義碑,筮法亭及田莊、園林等三百多處。”
“陳氏千余口同食,乃是在家中饋食堂,堂前有洗米池,面積畝余。洗米池不遠處有鳳凰井,特為過往行人解渴而掘,井水甘甜,兩百多年一直未干涸。陳氏于村外還建有陳家橋、樟榆橋、石崖橋、狀元橋等,皆是為方便過往之人。”
“陳氏家訓,除孝義外,首重讀書,目下朝中有十二人與臣是同宗。”
“妙、妙,”柴宗訓拍手到:“不愧為天下第一家,頗是令朕神往。朕且問你,你要據實回答,陳氏可愿分家?”
“回皇上,”陳象升說到:“朝中多有令陳氏分家之言,但臣,及臣宗族,皆不愿分家。”
“好,”柴宗訓說到:“既是不愿分家,那便不分吧。”
陳象升當即跪倒在地:“臣謝主隆恩。”
我還要謝謝你呢,柴宗訓在心里笑到,正好利用陳家孝義家風,勾起海外遺民的宗族、鄉土觀念,將他們一個個都吸引回來。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