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大明第五百六十章改政_wbshuku
第五百六十章改政
第五百六十章改政
“大帥,撫臺那邊催過幾次了。”
“哦,知道了。”
李如松寫復信的時候,幾個家丁已經跑過來催了幾次。
今日是巡撫許守謙閱操的日子,巡撫是本地的最高軍政長官,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每隔一段時間,巡撫官會在宣府城中舉行一次大閱視查本鎮的武備情形,上到李如松這個總兵,下到普通的千總把總,上上下下都是要打點起精神來,配合校閱。
若換了尋常總兵,早就忙不迭的換了鎧甲在身,配上弓箭,佩劍,全副武裝的去提點校閱事宜了。
但李如松卻不屑如此,加上心中有事,所以耽擱了下來。
等他寫完復信,再被眾將門子弟和家丁們簇擁著趕到城中的大校場時,巡撫許守謙已經早就到了,高高的寫著“三軍司命”的大旗豎在校場門外,到了這里,撫臺便成了軍門,成為宣府最高的軍事主管。
“見過軍門。”
李如松穿著大紅的麒麟服,腰間懸玉帶,掛著腰牌等物,如果不是騎馬過來,不象一個總兵官,反似一個當朝一品的文官。
只是看模樣年輕的不象話,他雖然已經過了三十,看起來還和二十來歲的青年沒有什么區別,特別是眉宇之間,有明顯的紈绔之氣。
到了許守謙坐著的校臺之上,李如松抱拳一禮,微微打了個躬,便算是見禮完畢。
沒有負甲前趨,更沒有佩劍下拜,報名遞手本這一套,李如松就是李如松,一臉不伺候的表情,施禮過后,也不等許守謙說話,便是一屁股坐在了許守謙身旁。
“下去!”
在李如松坐下之后,許守謙左手側坐著的一個穿三品文官補服的官員突然厲聲喝斥,對著李如松道:“撫臺軍門面前,豈有你帶兵官的坐處?今日校閱,難道你不下去持旗指揮,反而在這里大刺刺與撫臺大人并坐,毫無道理,趕緊下去,否則本官具折參奏上去,你李如松必將灰頭土臉!”
說話的這位是宣府左參政王學書,正三品的大員。
比起從三品或四品的各道道員,參政名為大參,也就是布政使司布政使的副手,在國初時候是一省的行政負責人之一,位高而權重,在此時布政使還有一些實權,參政已經等于是閑職人員,只是在地方升遷轉序之內流轉,真正的實權現在已經在巡撫和各道手中。
但無論如何,參政總是高級文官,隨時能轉為巡撫或入朝為京卿,王學書敢當面氣定神閑的指斥李如松,底氣便在于此。
“你,你要做什么?”
但事情的發展,卻是出于王學書的意料之外。
李如松沒有說什么,只是站了起來,慢慢卷起自己的袍服的袖子。
他可是從童子時期就習武,打熬的一身好力氣,兩只拳頭如斗般大,手力一發,青筋暴起,兩臂的肌肉明顯凸起,看起來十分的駭人。
王學書等人一驚,許守謙剛剛撫須不語,此時忍不住皺眉道:“李總兵官,難道你還要打人不成?”
“打的就是這廝。”李如松傲然道:“不過是個三品參政,卻當面指斥于我,若不好好揍他一頓,人人皆以為我李某是可欺之輩了。”
說罷便是要上前揍王學書,王學書嚇了一跳,李如松的拳頭看起來可不是耍的,要是在這里被揍了,疼痛不說,這臉面也丟的干凈,只能辭官了事。
當下趕緊讓開,許守謙面前的一群撫標將領也是趕緊圍上來,七嘴八舌的勸說李如松不要動手。
“真是荒唐,胡鬧!”
許守謙眼看不是事,鐵青著臉站起身來,跺了跺腳,也不看,拂袖便是下了校閱臺。
“得,我們也走。”李如松放下袖袍,一臉無所謂的對自己的伴當們笑道:“回去打馬吊,晚上烤只黃羊喝酒。”
“大哥,”從廣寧趕到宣府隨著李如松的李如樟道:“這一回怕是種禍不淺。這幫子文官,一定會想辦法彈劾。”
“不怕的。”李如松呵呵一笑,神情輕快的道:“我這是故意的,京里要出亂子,水太深了,咱先犯個小錯,了不起罰個俸啥的,咱李家到底還是遼東屏障,皇上心里有數,不會怎么著的。”
“可現在有遼陽鎮了……”
“不怕。”李如松眼里也出現了陰狠之色,他輕輕屈了屈手指,微笑道:“這根刺,遲早會被拔出來的。”
“皇兒,汝弟大婚在即,準備如何了?”
慈圣宮中,李太后放下手中的蓋碗,微笑著看向萬歷。
這“老太太”,基本上已經萬事不理,但宮中的事情還算是一把抓,平時除了禮佛,最關切的就是萬歷的子嗣問題,當然,現在這段時間,宮里上上下下的議論熱點和這位太后的關注點,就是潞王的大婚典禮。
“前日已經下令戶部,取黃金三千八百六十九兩,青紅寶石八萬七千塊,各色珍珠八萬五千顆,珊瑚珍珠兩萬四千八百余顆,今日管內庫的人來同兒臣說過,黃金并珍珠各項,已經入了內庫,隨時能夠撥用。”
“唔,還有他的開銷用度呢?”
前年萬歷為了拉攏母親和安撫弟弟,給潞王定了儀衛和在京的開銷俸祿,但潞王眼看就要之國了,大婚之后,必定離京,萬歷心里也是明白,母親要在這最后時刻,替弟弟爭取更多的東西。
他想想心里也是暢快,自從他登基為帝,這個素有賢名的弟弟就是他的芒刺,令得他寢食難安,特別是廢立風波時,潞王有強烈的奪嫡意愿,只是馮保被廢,張居正被阻,張惟功在宮門前的那一亮相,使得群臣啞然,太后也沒有辦法,此事就此作罷。
萬歷的皇帝之位算是保了下來,但對弟弟的那一點點最后的親情也是徹底消失,變的無影無蹤。
兄弟二人在宮中也時常見面,在母后面前,兩人也是兄友弟恭,但出了慈圣宮,潞王絕不會去乾清宮,萬歷也從來沒有私下召見過這個弟弟。
天家無私,萬歷已經深深明白了這個道理。
不過現在萬歷還是很大方的,這個一直給他制造麻煩的弟弟就要離京,然后在他的王國被當成一個囚犯來看押起來,當地的官員,王府長史們肯定知道皇帝的心思,潞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必須符合規范,說是親王,其實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囚徒。
李太后肯定也明白這個道理,她的愛子就要離去,然后這一生再沒有見面的機會了,說是生離,其實也是死別。
在英宗時,親藩還能自請朝覲,在先皇和母妃死時還能請至京吊喪,在英宗皇帝之后,為了杜絕麻煩,在文官們的建議下,后世的皇帝取消了朝覲和吊喪制度,親王自之國之后,一生不準離開封地,連出城給先王掃墓也要經當地的官員允許才可以,甚至有一些親王同住在一個城中,彼此也不準往來,只能在王府之中活動。
這樣的日子,如果沒有酒色自娛,沒有厚重的財產支撐享樂,恐怕過的還不如一個升斗小民。
正因為明白這一點,李太后才要替潞王多要一些東西,足以支撐他兒子幸福快樂活下去的東西。
“歲支祿米一萬石,鈔一萬貫,旗尉六百人,軍一千人,以充侍衛……”
萬歷小心翼翼的說著,見李太后一臉的不愉,當下便是一笑,又道:“母后放心,兒臣斷不會委屈弟弟的……每年賜一萬引鹽引并茶引,再著地方官搜撿土地兩萬頃給他,這樣吾弟能自己開王店,還有這么多的土地可以收租,說起來比我的皇莊還要多,怕是餓不著他了吧?”
萬歷邊說邊笑,李太后終于點一點頭,微笑道:“這樣是足夠使了,不過你弟弟剛到藩國,要興修王府,身邊人要賞賜,一點銀子不帶,豈不窘迫?”
“母后說的是,是兒臣想的不周全。”萬歷賠笑道:“這就行文戶部,為潞王大婚事,再取銀二十萬兩,取入內庫之后,隨意取用便是。”
“兩月之前,已經著戶部進二十萬兩,”李太后疑惑道:“再次交進,是否合適,那幫子官員,不要頂的你下不來臺。”
“母后放心。”萬歷自信滿滿的道:“申先生不比先前的元輔,他的性子,斷不會叫吾下不來臺的。”
申時行的性格,連李太后也是知道,是一個好好先生,十分柔懦的模樣,因而她也放下心來,對著萬歷很舒服的嘆一口氣,撫著胸口道:“昔日張先生在日時,雖然萬事放心,國事也蒸蒸日上,但是吾母子度日十分艱難,你外公亦是常常抱怨,今日他不在了,雖然有些擔憂,但國事倒也并不曾有所擾亂。而我母子用度,倒是寬松的多了。”
萬歷的外公便是武清伯李偉,已經七十三歲的人了,身子亦不大好,但還是十分貪財。
每次入宮,就要大箱小箱的抬回去不少東西,太后也是時常叫內使送到外家,萬歷對此十分頭疼。
此時他也不想說掃興的話,而且母親的話叫他心中升起一陣自豪感,張居正已經死了幾個月,國事并沒有明顯的倒退和混亂,一切如常。
他想了想,便向母親暗示道:“張先生在時,也并非行事樣樣都對,近來張四維和申先生常常進言,要改一些前制,宗旨就是以寬為政,休養生息,恢復國家的元氣。”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