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小說>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最新章節列表 >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第一百二十二章:論千古昏君,給小舅子封個侯爵?
更新時間:2025-09-25  作者: 尋風追雪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武俠 | 武俠小說 | 尋風追雪 | 求你們了 | 讓朕當個昏君吧 | 尋風追雪 | 求你們了 | 讓朕當個昏君吧 
正文如下:
御書房之中。

禮部尚書王倫躬著身,站在下方。

上首,魏云弈則坐在主位上,翻看著手中的奏本。

這上面,正是禮部尚書今日剛剛送上來,關于此次殿試的題目。

雖然上面的內容注釋繁雜,還引經據典。

但因為耐著性子。

魏云弈還是把它看完了。

畢竟這時候,瑛貴妃不再,只能靠自己。

當然,內容什么的,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是考題。

禮部一共擬定了三道。

不僅聽起來拗口。

看起來,更是有些難以理解。

尤其對于魏云弈來說,若不是因為這段時間,也看了一些書,怕是都不明白上面的意思。

至于題目,他也完全能夠理解,無非就是老生常的治國之類的。

然后讓考生圍繞著這個題目,發揮才能,寫出自己的見解。

因此魏云弈在看完后,頓時就搖了搖頭。

這樣的考題。

不僅毫無新意,也沒什么實際作用。

而在過去幾天的時間,他已經想好了。

那就是,對于此次的考題,不僅要敗壞一下自己的威望。

更為重要的,也是要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什么人才呢?

當然是能夠為禍朝廷、敗壞氣運的人才啊!

魏云弈思考了很久,覺得這幾個月,敗壞氣運之所以一點進展都沒有。

除了自己方向有錯誤外,就是手下沒有可用之才。

就拿老丈人來說,只能算是個庸臣而已。

雖說是安排到內閣了。

可內閣,又不是宋公文一個人做主,上面還有個張正明做主。

在這種情況下,只依靠庸臣來敗壞國運,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比如上一次的攤丁入畝,對于自己來說。

就是一個很深刻的教訓。

所以。

魏云弈覺得,自己必須要多尋找尋找一些真正的奸臣。

就比如,想孫克儉這樣的,會說話,為人圓滑無比,一看就是奸臣人才。

看這段時間,對方被群臣參奏,還犯下了私下經商這樣的罪行。

有了這個經驗之后,他認為這樣的人才。

在朝廷之中,還是太少了。

必須要多挖掘挖掘。

幫助自己一起敗壞大魏氣運。

這樣一來,在加上大運河以及魏直道消耗的國力,即便現在的大魏,國力正向著巔峰不斷進發,肯定也是扛不住的。

而如今正好遇上了科舉考試,自己一定要好好利用。

雖然現在已經進行到了殿試。

能到這一關的。

幾乎都是有才華的人。

可誰說有才華,就不能是奸臣的呢?

可現在,禮部這群人擬定的考題,太不靠譜了。

怎么能選出朕需要的人才呢?

還是要依靠自己。

好在。

這幾天的時間,魏云弈經過日思夜想后,也有了大概的方向。

大魏科舉制度呢,也延續了前朝,主要采用的是兩類題目。

一種叫做:貼經。

另外一種,則稱之為:策論。

所謂的貼經,就相當于填空題和做閱讀理解。

從各種儒家經典中,摘取一段,故意空出幾個字,讓考生填寫進去,然后簡單描述一下這段話的意思。

這相當于基礎知識考試,只有真正熟讀儒學經典的考生,才有資格進入下一輪的閱卷。

至于策論,就是擬定一個考題,自由發揮,寫下自己的見解議論。

換句話來說,相當于申論。

前者相當于來說比較簡單,通常用在鄉試,或者會試上。

殿試也會用到,但卻比較少見,畢竟殿試是最高規格的考試,意義重大。

但策論就完全不同了。

需要最大限度的開發自己的思維,寫出獨到的見解。

所以,也是殿試最常用的考試題類。

魏云弈決定,此次殿試,就考策論!

當即,他定了定神,望向下方的禮部尚書道:“禮部擬的這幾道題目都不行,這是本朝第一次科舉,自然要與眾不同。”

都不行?

王倫聞言后,當即一愣。

他當禮部尚書也有幾近十多年了。

先帝時期的科舉,大多數時候也是自己擬定的,從來不會有什么問題。

即便放到內閣,在太傅張正明的手中,最多也只是給出些意見。

可大方向是不會變化的。

不然。

王倫在擬定考題之時,也不會引經據典,動用圣人之言了,為的就是給自己的題目立足腳。

本以為此次進宮,陛下那里肯定也能通過,可卻沒想到是這個結果。

當然,即便心中有些意見和疑惑,他也是不會說出來的。

只是躬著身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改,朕親自定!”

魏云弈大手一揮,直接道:“此次殿試的題目就是,論千古昏君!”

策論不就是要打開思路,讓舉子們暢所欲言嗎?

正好,朕如今當昏君出了些問題。

怎么都無法敗壞氣運。

倒不如集思廣益,問問天下的舉子們,到底怎樣才能做一個昏君。

若看到寫的不錯的,大可以采用,省的自己一個人苦思冥想。

沒辦法,當昏君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啊。

尤其在不加重百姓負擔的情況下。

就更是如此了。

就連上一次大運河以及修建直道的法子,也是經過長時間思索,才想出來的。

畢竟他要敗壞氣運,可以傷財,但不能勞民啊。

太難了。

如果能在此次殿試中,找到幾個不錯的點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即便沒能敗壞自己的威望,但也算是達到了目的。

尤其是此次選取的人才,與以往不一樣。

用這個考題,是最好的了。

論千古昏君?

當禮部尚書王倫聽到這句話后,差點都快暈過去了。

這算什么考題啊?

歷朝歷代,從沒有這樣過啊?

當即,他覺得自己此刻必須要說點什么了。

“就照朕說的辦。”可這時候,魏云弈卻直接開口了,繼續道:“如今是新朝,講究一個新人新氣象,朕覺得這個題目很好,所以你不必再說了,告知內閣后,就定下來吧。”

這就是當皇帝的好處了,完全是一言九鼎,沒有人敢亂反對。

尤其在如今朝堂中,沒有那種可以威脅到天子的臣子。

皇帝的威嚴,更是不容侵犯的。

幾乎是說什么就是什么。

“這...”

王倫面色發苦,可最終還是沒有開口,只是道:“臣明白了。”

經過這一段時間后,他已經知曉,當今這位陛下說一不二。

連太傅張正明的意見都可以不聽。

還有御史臺上的折子。

幾乎道道都被駁斥了下去。

自己再多說,

肯定會讓陛下不悅,倒不如還是不開口了。

不過此刻他并沒有選擇離開御書房,依舊站在原地。

“怎么,王愛卿還有何事?”見此,魏云弈當即開口詢問道。

“回稟陛下,微臣此次進宮,除定下科舉考題之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王倫微微躬身繼續道:“是西南烏斯地區那邊傳來的消息。”

“近端時間,天度國屢次進犯我大魏邊境,還發生了沖突,差點造成了流血事件。”

“此前禮部也派人交涉過,但天度國并沒有任何收手的意思。”

“更是在烏斯邊境屯了好幾千兵馬。”

說到這里,他繼續道:“微臣不知如何時候,還請陛下圣斷。”

烏斯邊境之外的天度國?

聞言,魏云弈當即一愣。

天度國西南邊境之外,與大魏王朝接壤。

與高陽國不同,天度國并不是大魏的藩屬,且國力也非常強盛,乃東方大陸的強國。

無論是人口、經濟、亦或者是軍事,都不會比大魏弱多少。

而自大魏立國,烏斯納入版圖后。

兩國之間就經常發生摩擦。

至于根本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

那就是在前朝時期,烏斯有一部分地區,曾經是天度國的領土,而烏斯地區,與天度國之間,有著很深的聯系,在宗教上,也非常相近。

即便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影響,二者之間聯系也非常的緊密。

尤其是烏斯那一部分原屬于天度國的地區。

更時常存在著爭論。

不過,這種爭論,也是從近幾十年開始的。

因為當初太祖高皇帝在立國時,與當世天度國的君王阿沁王關系極好。

兩個國家有一段時間,更是能被稱之為親兄弟一般,完全算得上不分彼此。

相互之間也時常派使者往來,也經常進行各種貿易。

就連國境線,也劃分的非常模糊。

相當于共同管理著烏斯地區。

當然。

是以大魏為主,天度為輔。

不過,因為兩國之間隔著一座巨大的雪山山脈,使得交流困難。

所以即便有貿易,也沒有完全擴大。

而在太祖高皇帝駕崩之后。

兩國之間的關系就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且天度國在某一段時間內,曾經發生過政變,如今君王,并不是阿沁王一脈。

早在太宗皇帝時期,朝廷就想了一些辦法,準備緩解與天度國之間的關系,可惜收效甚微。

如此,久而久之,雙方的關系,就從之前的親密無間,變得越來越糟糕,尤其到了先帝時期,雙方已經算得上是劍拔弩張了。

原因,正是烏斯那一塊存在著爭議的地區。

天度國認為,那本就是屬于他們的領土,必須要歸還。

可朝廷考慮的,是當初太祖高皇帝,曾經幫助過阿沁王解決國內的亂局。

加上整個烏斯,都是高皇帝打下來的,所以覺得,那塊領土,是屬于大魏的。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那便是烏斯的那塊有爭議地區,位于大雪山山脈的東北地區,再往東,就沒有了任何高山河流,一但歸還了天度國,萬一兩國之間發生戰亂,天度國就可以以那塊地區為大本營,進犯大魏。

而如果那塊地區歸于大魏的話,那兩股集資建,因為大雪山山脈的存在,就有了天然的屏障。

即便天度國的國力再強上一倍,若要跨過大雪山進行作戰,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做到了,后方供給必然會成為天度國的大問題。

所以。

朝廷是萬萬不可能,放棄那塊地區。

如今,天度國又開始發難,顯然也是為了這個。

魏云弈自然明白這些,所以在聽到禮部尚書的話后,陷入了沉思當中。

按道理來說,天度國如此肆意妄為,朝廷必須給予有利的反擊。

可問題就在于,大雪山的存在,阻隔了兩地。

現在的大魏,的確足夠強大。

但要翻過大雪山,與天度國作戰,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再則,天度國在整個東方大陸,也是強國,完全不是高陽能夠比擬的。

一旦打起來,雙方都占不到便宜。

當然。

他可以選擇只在那塊爭議地區作戰,將天度國的人趕出去就行了。

只不過這樣的話,大魏又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之中。

畢竟,北境的大戰還沒有打完呢。

加上烏斯地區遠離中土,糧草運送也是一個大問題。

而且,魏云弈想到,如果只在爭議的地區開戰,那大魏獲勝的把握足足有八成,畢竟大魏的大軍,完全不需要翻過大雪山。

可這樣一來,軍事上又取得了勝利,大魏氣運,必然會繼續增長。

上一次小舅子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他還沒緩過來呢。

那可是足足的一萬氣運啊。

再來一次。

那根本就扛不住。

自己好不容易開啟了大運河以及魏直道兩個工程,能削弱大魏氣運,不能前功盡棄啊。

所以,開戰這種事情,完全不在魏云弈的考慮之中。

尤其是大魏與天度國之間的關系。

太祖高皇帝可是留下過遺言的。

那就是兩國需要世代交好。

除非天度國大舉進犯,否則大魏不可輕易起兵戈...

思緒至此,魏云弈想了想,然后道:“此事朕知道了,高皇帝曾有遺言,兩個之間不輕易起兵戈,所以禮部方面,想辦法與天度國再交涉一番吧。”

“若他們真的不肯退步的話,到時候再想辦法。”

他現在唯一的想法。

就是最好不要輕易開啟大戰。

現在的大魏,真的太強了,對于東方大陸有些國家,基本上呈現碾壓態勢。

除非草原部族再一次大舉南下,然后周邊諸國聯合起來,才能動搖整個大魏社稷。

所以,即便天度國故意挑釁,那還是忍忍再說。

尤其是魏云弈還想到了另外一點。

若是在這一場交涉之中。

自己選擇退步了。

那豈不是又能敗壞大魏氣運了?

當然,這些只是他的一個想法而已,到時候具體如何,還要看情況。

如今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禮部與天度國繼續周旋,畢竟事情還沒發展到那一步。

下方,禮部尚書聽到此話后,當即也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躬著身道:“是陛下,臣明白了。”

說實話,若不是當初太祖高皇帝留下了一眼,要想辦法避免與天度國發生沖突,那自己能做的有很多,可現在,一方面要顧忌于天度國的國力。

而另外一方面,又不能違背高皇帝留下的遺言。

所以他真的很難辦。

因此,只能繼續選擇與對方交涉。

而此時,禮部尚書也沒什么事情,隨即道:“那如此,微臣就告退了。”

聞言,魏云弈點了點頭,目送對方離開之后,自己則是前往丹房。

就在昨天,王瑾已經回稟,請到了龍虎山小天師。

如今正在向著京師而來。

這對于他來說,可算是一個好消息啊。

幾次煉制丹藥,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如今還不容易請到了專業人士,他覺得這一爐大還丹,好好照應一下,爭取早點出爐,等下次小天師來,就可以重新再煉一爐丹藥了。

不過,他還是很好奇,王瑾究竟是怎么請到的小天師。

對方,就這么乖乖來京師了?

但不管怎么說。

此次東廠的差事辦的不錯。

而另外一邊,禮部尚書離開了御書房,正向著內閣趕去。

期間,他面色微苦,看起來有些憂愁。

倒不是煩心天度國之事。

畢竟這也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

所以王倫真正煩心的,是這一次殿試的考題。

論千古昏君。

真的,作為禮部尚書,他從未見過這樣的殿試考題,感覺太隨意、也太有問題了。

其他時候,都是論國家治理、要么是論改革,可現在呢?

考題真的太奇怪了。

王倫覺得,自己根本就想不明白,陛下到底要做什么。

“王大人。”

而當走到內閣之時,一道聲音突然響起。

正是剛走出內閣的宋公文,手中那拿著一些文書,看到禮部尚書后,不由走上來道:“王大人,怎么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啊?”

聞言,王倫抬頭,看著對方。

如果換做之前,他對于宋公文心里是有意見的。

覺得對方之所以能爬到內閣的位置,完全是因為皇后娘娘。

尤其是王倫,本身與士族也有一些關系,所以根本就不會回應對方。

可現在,宋鴻志有滅國之功,加上這段時間的接觸,他發現宋公文的確算得上是個有能力的人、

能把戶部的賬目打理的相當好,比之前任李芳都不遑多讓。

所以在此刻,他只是稍稍猶豫了一下,然后道:“宋大人應該知道,進入我面見陛下,是確定此次殿試的考題吧。”

“自然知道啊。”宋公文點了點頭。

這段時間科舉考試,可謂是近些時間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連內閣也在處理相應的一些事件。

畢竟這關乎朝廷選拔人才,是無論如何都馬虎不得的。

當即,他繼續道:“怎么樣,陛下欽定了哪個考題,王大人是準備要將考題交由內閣進行最后的審查嗎?”

一般而言,科舉考試的考題,那是相當重要的,乃朝廷最重要的機密。

除內閣成員和皇帝之外,幾乎誰也不能泄露。

而正好。

宋公文是內閣大學士。

殿試考題的審查,他也是要負責的。

因此問這種事情,并不算逾越了規矩。

“陛下是欽定了,可這考題吧...”王倫嘆了口氣,然后看了一眼四周,當即道小聲:“陛下確定的考題是:論千古昏君!”

此話一出,宋公文當時就震驚了,忍不住瞪大眼睛。

“沒錯,這是陛下親口所言。”

王倫道:“陛下說,此次殿試考題,只能是這個,要求內閣通過。”

對于這位國丈的震驚,他也在預料之中。

說實話。

這樣的考題,無論換做是誰,怕是都會震驚的。

所以他此刻繼續道:“宋大人你說,陛下出此考題,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宋公文也在沉思,因為這個所謂‘論千古昏君’的考題,完全不符合常理啊。

歷朝歷代,不說這樣的考題,就連類似的都沒有。

因此現在的他一時半會兒也有些回答不上來。

但宋公文可以確定的一點是。

當今陛下,乃是真正的千古圣君。

但凡一句話,一個眼神,那都是有深意的。

而科舉,關乎重大,陛下這樣的明君,肯定不會亂來。

由此可以推測,事情并沒有如同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此刻,在心中經過仔細思考之后,當即道:“王大人,我想我已經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王倫聞言,眼中露出些許迷茫。

“陛下以論千古昏君為考題,意思非常簡單,那就是讓舉子們,列出史書上那些昏君作為,然后給自己,給朝廷作為警示作用啊!”

宋公文道:“王大人你想想,陛下如今才登基三年,雖然做了很多事情,但畢竟還年輕。”

“陛下呢,是想要做出一番千古偉業的,可陛下肯定也擔心,自己某個決定會出問題,所以讓那些舉子們,總結那些千古昏君、還有亡國之君的所作所為,以此為教訓。”

“這樣一來,以后陛下就可以引以為鑒,更好的試著如何成為一位明君啊!”

這句話。

讓旁邊的王倫眼神迷茫,不由道:“可這些事情,我們這些臣子也可以做啊。”

“再說,陛下想要成為一位明君,只需要學習史書上那些明君的做法,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特意作為殿試的考題呢?”

說真的,他的確非常不理解。

同時也覺得,這宋大人的說法有些夸張了。

即便陛下要成為一位明君,完全用不著大費周章啊。

只是這時候,宋公文卻直接搖了搖頭,認真道:“王大人啊,你還是太淺薄了,不明白君心。”

“王大人,你我這些都是做臣子的,在官場混跡多年,怎能不明白呢?陛下之所以親自擬定考題,是想要選拔自己想要的人才。”

“而這種人才,必須要直言不諱,而舉子們呢?各個都很年輕,所謂年輕必然氣盛,當陛下詢問問題的時候,才能不顧及一切說出來。”

“論千古昏君,說是論千古,但實際上,是陛下想要聽聽天下舉子們,對于自己的看法。”

“畢竟,陛下也是君,舉子們在答題的時候,也會有意無意將那些昏君與陛下相比。”

“而陛下呢,就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對自己進行反思!”

說到這里,宋公文繼續道:“的確,看起來這種事情我們也可以做,但問題是,若陛下真讓我們說,但確實敢直言不諱嗎?”

這一席話。

讓王倫低下了頭。

因為他覺得,宋公文說的確是有道理。

舉子們個個都年輕,沒有經歷過官場的歷練。

雖然少了經驗,但難能可貴的,是在與敢說話。

陛下居然要論千古昏君,自然是要聽這些敢說話的舉子們。

當然,王倫更為在意的,是宋公文說的另外一點。

那就是陛下,想簡拔自己要的人才。

也可以理解為。

陛下,要在新朝構建屬于自己的班底了。

這沒什么,因為歷來新帝登基,幾乎都會這么做。

而當今陛下,在登基的這三年,除了李芳外,也沒動過任何朝廷重臣的位置。

如今此次科舉殿試,也是一個機會啊!

當然。

王倫更為在意的。

是對方開口,說陛下要對自己反思...

這就讓他又有些奇怪了,不由道:“宋大人,可陛下現在才登基三年,還年輕,為何需要論千古昏君,進行反思呢?”

宋公文想了一下,當即說出心中的想法,道:“王大人,這與登基多久,年不年輕沒有任何關系,身為一位帝王,無論何時都必須要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

“畢竟,帝王手握社稷神器,治下有萬千百姓,這個擔子非常重,不能有絲毫放松。”

“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陛下以昏君為題,就是想要以史為誡,讓自己始終保持警惕心啊!”

說完這一席話后。

宋公文忍不住開始感嘆了,覺得陛下真的太清醒了。

須知,這段時間以來,變法取得階段性成功,而朝廷對高陽國之戰,又取得重大勝利。

換做一般的帝王,面對這兩項功績,肯定會滿足,生起驕傲之心。

可陛下呢?

對此完全不在意。

更是在殿試科舉時,定下這樣一個考題來提醒自己。

果然是自己眼中的千古明君啊!

而對面的禮部尚書王倫,也因為他的一席話,陷入了沉思。

因為越想,就越覺得宋公文說的很對。

的確,若不是陛下想要以史為誡。

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個考題呢?

因此此刻,他臉上的表情,也從之前的疑惑,變成了了然,繼而道:“多謝宋大人解惑,不然的話,我怕是苦思冥想,都料不到這一層了啊!”

說真的,現在的王倫,心中對于自己那位陛下開始產生就敬仰之心。

歷來帝王的確有虛心納諫的,但真正像陛下這樣。

直接擺在臺面上來說的,幾乎是沒有。

因為帝王有帝王的尊嚴。

容不得他人多說。

可自己這位陛下,卻似乎并不這么想。

論千古昏君,就是想要從那些舉子的文章當中,來提醒自己啊。

而且這樣做,還能為朝廷選取一些直言不諱的人才,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之前,王倫因為自己那位陛下,時常駁斥臣子,很是完全不理會御史臺的折子,覺得陛下是一個獨斷專行、不聽他人意見的帝王。

只是現在看,似乎并不是如此。

果然,是自己輕視了陛下啊。

所以此時此刻,他看著宋公文,心中帶著些許感激。

同時也覺得,此次科舉殿試的題目,雖說看起來不怎么樣,但仔細想想,確實最適合不過了。

正如陛下所言,新人新氣象,而現在又是天啟朝的第一次科舉,自是要不一樣。

“王大人客氣了。”

宋公文罷了罷手,繼而道:“你我在朝廷中,雖然政見不同,但也同為陛下臣子,這種事情,就不要謝了。”

眼前的禮部尚書王倫,他這段時間也觀察過。

當世大儒之一,也恪守禮節。

除了守舊外,其他的也沒什么太大的缺點。

所以在這時候,宋公文當然不會隱瞞心中所想。

尤其是關于陛下的。

因為他謹記。

自己是陛下提拔上來的,任何時候都要為陛下考慮。

尤其是在其他臣子不理解之時,自己必須向前為陛下說話。

正如當初在雪夜里,等待老師一樣。

“好。”

王倫聞言之后,當即也沒有多說什么,隨后邀請宋公文一同前往內閣。

現在他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殿試科舉的題目給定下來。

畢竟距離殿試開始,也沒多久了。

而在考題呈現在內閣成員眼中的時候。

幾乎所有人都震驚了,不明白陛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連張正明在看到這個題目后,也臉上滿是狐疑,問王倫有沒有聽錯陛下的意思。

宋公文見此,也將之前的說法,又重新說了一遍。

其他內閣大學士們聽到這個解釋后。

有人相信。

但也有人覺得有問題,想要提出意見。

不過,最后張正明拍板,通過這一次的考題后,其他人就沒多說什么了。

畢竟王倫、宋公文、加上首輔,已經是三個人同意,即便心里認為有問題,但感覺說出來也沒用。

至于張正明為什么同意,自然是相信了宋公文的說詞。

覺得陛下之所以要定下這個考題。

為的,就是警醒自己。

就這樣。

此次殿試的考題通過內閣的審查后,就直接確定了起來。

而他們之后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殿試的開啟,將考題書寫好之后發放下去。

當然,在此之前,所有人都要做到完全保密。

若是有人泄露,那就是滅頂之災。

在場的都是朝廷重臣。

當然明白關系重大。

所以在離開內閣辦公地點之后,就沒有討論此事。

尤其是回到府邸后,就緊閉大門,謝絕任何人的拜訪。

畢竟,現在科舉殿試即將舉行,其中定有許多舉子們東奔西走,更有官員們想從中做點什么。

作為唯一知道考題的朝廷重臣,他們最好是不要與任何人聯系。

如此,時間不斷流逝。

這一日。

也就是科舉殿試的前一日。

坤壽宮中。

魏云弈嘗著皇后做的飯菜,時不時發出贊嘆之聲。

此前,因為皇后那一日突然暈倒,加上有孕,需要好好調養。

所以他幾乎不讓對方下廚。

就連前往坤壽宮的次數,也少了很多。

畢竟這關乎著自己的孩子,無論如何,都要讓對方休息好才行。

以至于有一段時間,沒有吃到皇后親自所做的飯菜了。

好在,經過細心調養后。

皇后宋幼薇的身體恢復了過來,也沒有之前那般虛弱,即便有孕在身,但也并不礙事了。

也正因此,魏云弈才同意了對方繼續親自下廚,加上自己也確實饞了。

沒辦法,對比皇后,那些御廚的手藝差的還是太遠。

當然,為了對方身體著想。

他命令御醫隨時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而今日,皇后也弄了一頓豐盛的午膳,也算是讓魏云弈解了許久的饞。

最終,酒足飯飽之后,他靜靜的躺在椅子上,面色愜意。

沒辦法,最近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又是煉丹,又是科舉。

還又是士族鬧事。

幾乎是一個接一個。

雖說除了第一件事情意外,其他的都與魏云弈沒有太大的關系,畢竟不是還有瑛貴妃不是?

可即便如此,魏云弈還是覺得有些辛苦,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些許休息的時間,自然不能浪費。

“去,給陛下準備一杯參茶。”宋幼薇面帶笑意,然后轉頭,猶豫了一下,還是說道:“陛下,臣妾看時間,鴻志不久之后,也該回來了吧?”

自從宋鴻志離開京師,前往遼鎮之后。

作為姐姐的皇后,就一直很擔心。

即便知道,陛下留有后手,弟弟很難遇上什么危險。

但對方畢竟不在身邊,且弟弟才十七歲,擔心也是很正常的。

當然,在之后得知弟弟獲勝,并且滅掉高陽國之后。

宋幼薇是震驚的,也是不敢相信的。

知道最后確認,整個人都完全愣住了。

她不明白,自己那個整日高談闊論的弟弟,居然真的可以打勝仗,還能滅掉一個國家。

雖然不知道到底是只能被么回事。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

自己弟弟以前,似乎并沒有說大話。

滅國之功啊,即便對付的只是一個高陽國,但也足以自傲了。

也正是因為得到這個消息,宋幼薇心中的石頭才落了地,身體也越來越好。

如今她算了算時間,想著距離弟弟班師回朝的日子,應該也不遠了。

而旁邊,魏云弈聽到此話后,當即也想起了小舅子。

就是對方,讓自己上個月氣運增長了一萬!

所以他對于那個小舅子。

心里是有些怨恨的。

看起來一副紈绔子弟的模樣,沒想到這第一次上戰場...

算了算了,事情都已經發生了,再多想也沒什么用。

當即,他看向皇后,面帶笑意道:“是,月底之前就應該回來了,他如今班師回朝,手上有高陽國王室數百余人,所以行程有些慢。”

之前,小舅子帶著手下的副將,直奔遼鎮。

因為不需要有任何顧忌,也不需要帶太多的干糧,速度自然快。

可現在,他押送高陽國王室,手下有數千人,當然不可能和去一般那樣快。

“那我就放心了。”

宋幼薇聞言,當即松了口氣。

雖然弟弟打了大勝仗,但那畢竟是戰爭啊。

誰知道對方有沒有受傷,作為唯一的姐姐,她自然非常關心。

事實上,宋鴻志也是因為小時候,受到宋幼薇疼愛和維護,二人之間才有這么好的關系。

魏云弈自然也明白對方是在關系弟弟,當即一笑,然后道:“小國舅此戰,打出了我大魏的威嚴,震懾了周邊諸國,何其壯哉,皇后,你覺得朕要給小國舅什么樣的賞賜呢?”

其實,這也是他最近一段時間很頭疼的一點。

滅國之功啊。

加上是本朝對外戰爭的第一場勝利,怎么賞賜都不過分。

可問題就在于,此次過后,是繼續讓對方帶兵呢,還是留在京師呢?

繼續帶兵?

那是不可能的。

萬一再打出一個高陽國之戰就徹底完了。

所以,魏云弈更傾向于,讓對方留在京師,放在自己眼皮子低下看管。

這樣對方也鬧不出太大的動靜,還可以不讓對方繼續領軍。

可以說完全不用擔心之后的事情。

不過。

魏云弈總覺得,或許還有更好的辦法,當然,具體是什么還沒有想到。

而此時,宋幼薇聽到此話后,當即一笑,直接道:“怎么賞賜自然是憑借陛下做主,臣妾之求鴻志能平安歸來就可以了。”

皇后這句話,說的倒是極為聰明。

首先表示完全由魏云弈做主,只求弟弟平安。

既沒有失了皇后的本分,也對此沒有過多的言語,

畢竟。

宋幼薇飽讀詩書,知道在這種時候,最好是什么話都不要多說。

即便陛下寵愛自己,即便陛下看重父親,但她還是謹記一句話,君是君,臣是臣。

而此時,魏云弈早就料到對方會這么說話。

皇后懂事,但有時候就太懂事了。

不像瑛貴妃,有時候還知道爭辯爭辯,可以調節一下氣氛。

當即,魏云弈心中也不由起了一下,逗逗對方的意思,當即開口道:“這樣啊,讓朕做主的話也好辦,等小國舅回來之后,就直接封個侯爵吧!”

ps:錯別字先更后改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