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穿越大清初年小說>穿越大清初年最新章節列表 >穿越大清初年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穿越大清初年-第三百零六章 江山易主
更新時間:2011-05-19  作者: 雪蘭悠   本書關鍵詞: 歷史時空 | 雪蘭悠 | 穿越大清初年 
正文如下:
穿越大清初年

穿越大清初年。

等陳圓圓再見到吳三桂,奇異的心境竟有了些微的變化,盡管吳三桂疼愛的把她抱入懷里,承諾再也不和她分開兩處,她感受到的也不再是單純的歡喜甜蜜,而是淡淡的辛酸和感嘆。

吳三桂果然沒有食言,他真的讓陳圓圓改換男裝緊跟在他身邊成了一名親兵,帶著她率兵離開京城,一路向闖王追殺過去。

一開始陳圓圓真是很不習慣,每天都提心吊膽的怕被人發現,但一段時間下來,竟也慢慢適應了這樣的行伍生活。連帶的對戰爭、死人、受傷等等現象也麻木起來。

吳三桂卻很喜愛這樣的生活,陳圓圓能明顯的感覺到,他比以前更喜歡自己,甚至自己對他發脾氣,他也甘之若飴。

就這樣,私自帶著陳圓圓,吳三桂的足跡緊追闖王,渡黃河、打西安、戰藍田、商州、走武關,一直到過潼關,入四川,殺張獻忠,再經襄陽殺入湖北,追到武昌,才在通山九宮山附近失去了李自成的蹤跡。

整個過程,耗時一年多,闖王軍隊屢敗屢退,戰到最后已不剩多少人馬,往深山老林里一鉆,竟是消失了影蹤,從此下落不知。

與此同時,京城也風云變幻,多爾袞不負皇太極期望,果然在亂軍中搜尋抓到了崇禎的三個兒子,押到了皇太極面前。

讓他意外的是,皇太極卻好言好語寬慰了這三個驚弓之鳥,下詔宣布扶持太子為明光歷皇帝,自己以盟國皇帝的身份留在京中輔政,并宣布當年即恢復科舉制度,許多大明原來的朝臣也都官復原職。

連已經投降大清的文臣武將,比如吳三桂之流,皇太極也都歸還新的明朝,并讓光歷皇帝頒發恩詔,大赦天下。之后便以國內事多為由,返回了關外,只令多爾袞、多鐸等十幾員大清的親王旗主,領著總數約二十萬的軍隊,以借兵替光歷皇帝平定江山之名,留了下來。

鑒于闖王拷掠明官殺害了很多原來的明朝大臣,朝堂空缺太大,缺少主事之人,皇太極連范文程等幾個大清的文臣也一并借給了光歷皇帝,并與光歷皇帝簽下協議,借用三年,三年后歸還。

原崇禎朝太子朱慈烺,現在的明光歷皇帝,實在只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沒有什么管理朝政的經驗。

好在整個明朝都是內閣制,一切軍政大權都握在文臣集團手里,由內閣擬定策令再頒發天下,所謂天子就好像傀儡一樣,只起個蓋印的作用,頂多在禮儀制度上代表皇室,代表天下正統。

因此皇帝是昏庸或賢明,都沒有太大關系,這天下實際作主的,是士林集團,是世家大族,以及因襲下來的將門武官。

但在大清橫插進來之后,這種情況卻迅速改變,大半個朝堂都落入了大清官員們的掌控,明朝的士林集團和他的代表官員雖然看著也掌了半壁江山,說話卻再也不如往日有用。

明知道皇太極留下這么多文臣武將和軍隊不懷好意,可難辦的是,皇太極卻是正統的光歷皇帝的扶持人,誰要不承認光歷皇帝的統治,他的軍隊就會光明正大打著討逆的旗號殺過去。

也有些明臣私下里勸說光歷皇帝努力擺脫大清的擺布,不要事事都看皇太極的臉色來辦。

可是朱慈烺卻對皇太極心懷感激,認為連自己的外公都不肯在艱難時刻收留自己,反而是這位盟國皇帝替他趕走仇敵闖王,還給了他安定富裕的生活,無人可及的地位,因而并不肯聽那些朝臣的話。

明臣越勸,他越反感,他落難的時候這些家伙個個當他是瘟疫,閉門不納,現在皇太極幫助他坐上寶座了,卻又一個個跑來勸他疏遠皇太極,這是什么意思?

結果沒兩個月,這事被大清留下來的文臣武將們知曉,當廷跟明臣激烈辯論之后,多爾袞一個慫恿,朱慈烺干脆下詔認皇太極為義父,對大清自稱兒皇帝,氣死了好幾個明朝的遺老。

明朝的士林集團不甘失敗,又另辟蹊徑,千方百計想把大清留下的文臣武將和他們的軍隊逐步擠兌出去,趕回關外。卻忽然發現,原來皇太極的幫忙并不是免費的趕走闖王之后,皇太極就把刮自李自成的所有財物都當作自己的戰利品運回了關外。

而明朝新收上來的稅賦又要按照協議先行大量供給了大清的官員和軍隊,剩下來可憐的一點,才會流到明官的手里。

可是皇太極的人馬卻只管討逆打仗,不管自然災害,各地旱災、水災什么的,向朝廷發急報求賑濟,都要明官來處理發放。

于是明官悲哀地發現,皇太極一手把住了大明的軍政兩大命脈,離開他留下來的官員,單靠他們就什么事也辦不成

更嘔的是,大清的人在各地的名聲越來越好,原因是手里無錢的明官開倉賑濟什么的,都顯得很小氣,不如大清的官員,出手大方,責任還都不歸他們扛,賑災完全是義助。

此外還有更奇的事隨著清軍入關,攘助新明王朝,許多西洋傳教士也跟著過來,在各地辦起了西學和教堂,新奇的科學,先進的技術很快傳遍了中原,令老百姓們大開眼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學習熱潮,慢慢地,孔孟之道不再是讀書人唯一信奉的經典子集。

在皇太極的影響下,光歷皇帝帶頭改變了科舉的試題,一糾死讀書的風氣,重視策論、懂現代科學、更加務實的讀書人得到重用,慢慢取代了那些古董般的八股學究、呆板之士。

按照協議,光歷皇帝又把海岸線上幾個重要的港口都借給了皇太極,讓他可以以這些港口為跳板,跟周邊的國家搞貿易,巨大的利潤不但使得大清的官員更加富裕,連許多逐利的漢商也都被綁上了大清這條船,成了大清最有力的支持者。

不到一年半,在大清所向無敵的鐵蹄下,整個大明境內的亂黨賊匪就被清剿殆盡,不到兩年,大清的一切都成了大明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包括他們的強大、富裕、仁義,以及賢明的皇帝皇太極。

很快,三年之期眼看就要到來,皇太極宣布開始收回留在大明境內借給光歷皇帝使用的官員和軍隊。

這下可不得了,花費三年時間按照皇太極的計策在大明深深扎根,跟當地世家大族搞得關系盤根錯節的大清上下官員們把要走的消息一透露,立即牽動千絲萬縷的利益,一場呼吁挽留他們的運動迅速發展起來,聯名信什么的雪片般飛向朝廷,要求朝廷妥善解決此事。

與此同時,大清借來跟各國發展貿易的各港口受不住大清停止使用港口以及各國威脅著表示只跟大清交易,不同意明朝接手繼續貿易的壓力,提出了港口永久歸屬大清的意見。

坊間更是開始傳言大清的皇后是天命之人,大清國主皇太極手握真正的傳國玉璽,私下傳說著這才是真正的天子,正統的皇帝。

好不容易熬到協議期滿,皇太極沒有理由再把他的人馬留在大明境內把持軍政大權的忠明官員們氣得吐血,可惜經過三年的苦心經營,大清的富裕、先進、強大已經折服了許多年輕一代的明臣。強硬保守派的明臣已所剩無幾,再也掀不起更大的浪潮。

一場外人看不見的逼宮好戲在多爾袞、多鐸等大清的親王們導演下悄悄上演,沒兩天,光歷皇帝便公布了禪位的詔令,走下寶座,派出儀仗,往盛京恭迎皇太極入關登基為帝,從此掌理清明兩國。

然而事情總是有明暗兩部分,有人愿意讓皇太極入關稱帝,就有人不愿意改朝換代,于是在大清力量頗為薄弱的南方,一股股反清力量糾集起來,悍然宣布脫離光歷皇帝和皇太極統治,擁立崇禎堂弟朱由榔為帝,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朝廷,稱永歷帝。

面對經過大清官員軍隊梳理之后趨于統一的全國大勢,南明朝廷這點反抗力量在皇太極看來猶如螳臂擋車,不足為慮。

再到紫禁城接過光歷皇帝禪位的詔書,進行一系列祭天告廟的儀式,改朝換代統稱大清帝國之后,皇太極便把討伐南明朝廷的任務交給了吳三桂。而光歷皇帝則改封和碩宋親王,成了滿清鐵帽子王之一,留在京中繼續安享榮華富貴。

對于朱慈烺,以及他兩個弟弟——現在的定親王和永親王而言,胸無大志又飽受戰亂驚嚇的他們,擁有眼前這份尊貴富裕安定的生活實在比什么都強,再加上皇太極有意聯姻,讓他們都娶了滿人的女子為妻妾,更是讓他們都對大清失去了抵抗意識。

為了免除禍患,不要被利用和枉死,他們比別人更害怕跟明朝的官員親近往來,更維護皇太極接管大明江山的正統合法性于是他們全都成了皇太極的養子,并甘愿地承認了福臨皇太子的地位。

瞧著這大異于原來歷史上多爾袞攝政下血雨腥風的奪朝篡位,顯得以退為進,軟刀子殺人不見血的新歷史、新氣象,蘇淺蘭好不感慨,原來還可以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法來成就大事

不過縱觀皇太極一生的思想、胸襟氣度和高瞻遠矚的謀略,也只有這樣,才是他的手筆,是他能想得出來的棋局。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