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第九十三章敷衍了事的芬蘭人(上)
除了天氣的原因,總部的干預指揮和散兵游勇對補給線的破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國的盟友芬蘭的態度。
蘇德戰爭開始之前,德軍就將一個主力的山地集群的司令部(自1940年12月15日起)設在芬蘭中部的羅瓦涅米。而在開戰的兩周前,四個德國師(原本在挪威駐防的兩個山地師和一個裝甲師)即已經進入了預先的陣地。而在開戰后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3,蘇聯軍隊無視芬蘭的中立宣言,從空襲了赫爾辛基、土耳庫等南方城市。(其實蘇聯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希特勒在6月22的宣戰電報中單方面的宣布芬蘭也加入到軸心國的同盟中和萬惡的布爾什維克作戰的這個訊息,所以蘇聯認為費蘭的確宣戰了便開始派出飛機轟炸)于是,芬蘭政府向蘇聯宣戰。
戰斗同時在蘇芬邊境的北方、南方和科漢半島展開。在北方,由山地之王迪特爾大將率領的北方山地集群(6個師)突然占領了佩薩莫地區,并向六十英里以外的摩爾曼斯克發起攻勢。保衛該城的只有蘇軍弗羅洛夫的第14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迪特爾的攻勢并未奏效。蘇北方艦隊十分活躍,把蘇軍部隊運到了德軍后方。而德軍照相偵察不能滿足需要,德軍地圖則是一張廢紙,上面標示的主要運動、補給路線在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片荒無人煙的原野極難通行,即使最有經驗的山地部隊一小時也前進不了半英里,火炮、彈藥只得由騾馬馱載。部隊得不到空中支援。經過幾次交戰,迪特爾的部隊清醒了,因為蘇軍擁有一切有利條件:他們有強大的炮兵、充足的彈藥供應、優勢的空中力量、很好的公路和海上交通線。對于在堅固設防的陣地上打防御戰,蘇軍部隊受過這方面的訓練,而且在當時他們也最適合于這種打法。由于缺少火力,迪特爾無法將蘇軍趕出陣地。很快地,出現了一個由水兵和當地居民拼湊起來的蘇軍第三個師,他們使只前進了十五英里的迪特爾部隊終于停頓下來。
71日,菲格的德軍第36軍以一個有少量坦克,從薩拉附近經坎坷不平的森林地向坎達拉克沙發起攻勢。森林燃起了漫天大火,部隊無法前進,而新組建的黨衛軍北方師缺乏經驗,所以他們的軍心動搖不定。而芬軍第6師盡管只有極少的炮兵,但對蘇軍42步兵軍兩個師的頑強抵抗并不畏懼。7月2日,迪特爾從來第36軍司令部,了解德軍進展緩慢的原因。負責匯報的參謀解釋說,比起不習慣森林作戰的德軍來,芬蘭部隊與蘇聯部隊處于優勢地位。據說聽了這話,迪特爾則反問是否要他向元首報告:第36軍由于無法出擊。兩天后,布申哈根視察了第36軍以南的西拉斯沃指揮的芬蘭第3地段,對他們的迅速進展表示驚訝。芬蘭軍隊以團為單位,突破到蘇軍后方,接著前進了四十英里,并在他們的后方筑起了一條公路。芬蘭軍隊盡管打得十分頑強,但仍然無法抵達摩爾曼斯克鐵路,主要因為弗洛羅夫的第14集團軍充分利用了橫向鐵路和海上交通線隊運到了坎達拉克沙。725,西拉斯沃告訴福肯霍斯特,他無法達到他的目標,他要求增援,特別說明要一個習慣于森林作戰的芬蘭新銳師。最后,黨衛軍北方旅被全部調給西拉斯沃。西拉斯沃不想把它做為一支完整的部隊使用,而是把它分成若干小部隊,受芬蘭上校團長們的指揮;西拉斯沃認為,黨衛軍部隊沒有受過充分訓練,不能獨立作戰。于是,他與福肯霍斯特發生了第一次分歧,因為福肯霍斯特堅持認為,不應拆散德國部隊。西拉斯沃發現,當時,離開了芬蘭部隊的支援,黨衛軍抵擋不住蘇聯的進攻。德軍盡管遇到這些困難,但到7月27日,他們在凱拉拉附近仍然擊潰了兩個蘇聯師。
整個夏天,迪特爾與曼納海姆、西拉斯沃之間的關系一直沒有得到改善。迪特爾再三要求芬蘭部隊承擔德軍難以承擔的任務。他7份提出的要求被斷然拒絕了。在芬蘭人看來,德國人的要求太多,貢獻太少,特別是德國空軍不能始終如一地履行他們
。8月初,芬蘭軍隊5軍地段上取得了進一步的I[蘭第3在凱斯提基附近執行德軍籌劃的進攻任務時,損失了三分之一的軍官。在這之后,西拉斯沃便拒絕采取進一步行動。整個戰爭期間,在芬蘭的作戰正是采取了這種形式,芬蘭軍隊只承擔他們認為適合他們的作戰任務。
這樣的矛盾一直沒有辦法解決,在7月份,柏林提出要把芬蘭的德軍交給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統一指揮,但這個計劃剛剛提出就遭到曼納海姆元帥的的言辭拒絕。因為芬蘭的這位總司令不愿意充當這樣的角色,而實際上,德軍在芬蘭地區的兵力調動,主要是通過約德爾接受元首的命令。于是芬蘭地區的戰局實際上出現了慣例混亂的情況。芬蘭是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管轄的一個戰場,具體由約德爾向元首負責。列寧格勒和斯維爾河以南的戰事則由哈爾德、勃勞希契和陸軍總部直接負責。迪特爾指揮在挪威和芬蘭的軍隊,但并不指揮支援他的第5空隊。而第5航空隊則由于執些任務與對蘇戰爭毫無關系),而把力量分散了。迪特爾實際上也不能完全控制配屬給他的芬蘭軍、師,因為這些軍、師的指揮官與曼納海姆有密切的聯系,他們一遇到他們認為與芬蘭利益相沖突的行動時,或者過于危險的戰斗的時候,這些人便會裹足不前。而且他們從不向德國人做必要的解釋,說明不能合作的真正理由。德國人發現,在芬蘭的聯合作戰與烏克蘭的聯合作戰大相徑庭;在烏克蘭,羅馬尼亞軍隊能服從指揮,盡管有時需要壓服,但總是能執行德國人的命令。在其他地方,德國軍隊都是用來為盟軍撐腰的,而在芬蘭北部和中部,芬蘭軍隊卻被用來為德軍打氣。這是一種懲罰,德國人很快就認識到這一點。芬蘭的軍民本來希望德國能以閃擊戰征服蘇聯,因此他們對德軍的這種表現感到失望。在東南部,曼納海姆后來把勃蘭登堡團和第163歸還德軍指揮,而不肯交出芬蘭部隊,因為他認為勃蘭登堡的部隊未能達到芬蘭戰場的要求。但是,這支德國部隊很可能在哪一方面都不比他們的同胞們差。他們的同胞因為橫掃俄國而震驚了全世界;而他們卻被戰場上的特有條件戰勝了:晝長夜短,睡眠困難,原野坎坷,湖沼遍布,蚊子成災,還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林海。任何人在這里逗留一段時間,都會感到恐懼、沮喪。然而,芬蘭人并不受這種環境的影響。與德軍對壘的、從俄羅斯北部和西伯利亞調來的蘇軍也是如此,只是比芬蘭人稍遜一籌。坦克用不上,在能見度很差的森林地帶,飛機火炮發揮不了多大作用,運輸工具、補給物資反成了拖累。德軍的勝利主要歸功于動作迅速、敢打敢沖的步兵。
此外,德國在芬蘭北部的戰略,與它在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的戰略一樣,缺乏目的性。希特勒對佩薩莫礦區的防御表示關切是有情可原的。但是考慮到德軍的人力、物力有限,關于切斷摩爾曼斯克鐵路的決定正確與否,是令人懷疑的,因為戰爭物資還可以通過阿爾漢格爾斯克輸入。阿爾漢格爾斯克本是個夏季港。但只要有破冰船開航,整個冬季都能使用。實際上,希特勒是想保住佩薩莫和薩拉周圍的芬蘭中部狹窄地區,同時分兵三路向東發動進攻,各路的間隔甚寬。三路攻勢均告失敗——如果三路匯為一路發動進攻的話,或許還可能成功。況且,芬蘭北部的戰役與整個戰爭有多少關系,是值得懷疑的
不過希特勒的三心二意也就代表著整個芬蘭的立場總是反復無常,很難對付。一方面它極力使自己獨立于德國,它認為對蘇戰爭是它自己的事情,因而不想跟德國結成任何形式的聯盟。而另一方面他卻心安離得的接受德國人提供的武器彈藥來打擊蘇聯人。這樣一來,芬蘭可使自己免于被占領,并能在大戰結束前單獨與蘇聯進行和平談判。但它硬說自已是德國的戰友而不是盟友,卻是故作姿態,因為這個不幸的小國,人口不超過四百萬,只好依靠德國供給武器、裝備,依靠德國進口糧食。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