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民國明珠

011勾結官府下

天高云淡,平安縣縣衙后宅里,張縣長聽自己太太婉轉曲折、高氵朝迭起的講述了,如何巧遇張大姑娘,如何搭訕,確定了本尊身份,又如何巧妙安排,和那大姑娘有了煎餅鍋塌一來一往的人情。

張縣長扯著胸前拇指粗的大金鏈子,從懷里扯出一只西洋懷表來,打開鏤空的琺瑯表蓋,仔細瞧了時間,就站了起來,又來回踱步了幾次。

向他太太吩咐:

“我們自己家的鍋塌,怎么拿的出手,這個平安縣城鍋塌蒲菜做的好的店鋪有好幾家。得出去買。”

縣長太太答應了一聲,就要出門,卻又被張縣長叫住:

“你且回來,我親自去辦。”

張縣長親自去查訪了縣城的幾家鍋塌蒲菜店,揀了賣相最佳口感最好的買了,拿回來又找了干凈白布包裹,放進一個干凈匣子里。又選了幾樣自己南方老家的糕點裝了一個匣子。又用自己太太的口吻,反復雕琢措辭了一個小小的便簽兒,差遣了一個最衣著整齊,辦事伶俐的管事送到縣城的張宅去。

這個管事來到張宅的門房,將來意說明了,東西和便條遞了過去。張府的門房立刻看重起來。

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張家內宅都是給門房說過明白的,家里辦喪事,大爺張太太守喪,不見生客,但是這中間并沒特意提過大姑娘,今天大姑娘出來進去了好幾趟,門房都看在眼睛里了,大姑娘也是張宅的四位主子之一,這次就是特地點明了送大姑娘的東西。

門房不敢怠慢,立刻傳了進去,過了不大一會兒,就見后宅收了東西將兩個空匣子送了出來,并且傳話讓賞跑腿的茶錢。

門房對待張縣長派來的管事就多了幾分熱情。

張美溪逛了一天的縣城,回去也有些累了,聽人提了一句今天那個和氣太太送了鍋塌點心來,就應了一聲,沒放進心上。

倒是大姑娘身邊最得意的丫頭小桃子,將這件事情記得清楚,回頭就指揮了廚房,外人送來的東西拿去給兵丁們吃,姑娘想吃煎餅和鍋塌蒲菜,讓廚房里自己好好做出來。

張美溪初來民國,心思壓力都重,最近在吃食上都很一般,當天晚上見了餐桌上的煎餅和鍋塌。想著是自己買來和換來的,就吃的比平時多些。

張美溪是一個后世的魔都、帝都、東京、紐約,超級巨型城市都游玩過的人,這個小小的平安縣城很快就看夠了,所以住了一二日后就回了張家老宅。

對疼愛孩子的父母來說,孩子極小的一件社交活動,她們都是會仔細思量教導的,張太太打聽清楚了,就將鍋塌點心的事情說給了張家大爺。

張家大爺又給張老太爺說過了,張老太爺略微一思索道:

“這個民國的天下可真夠亂的,今年又打了起來,光是這一年,平安縣縣長就換了三四個吧?”

張家大爺點了點頭:

“現在這個是今年第四個了,姓張,是前清的舉人,做過一任前清知縣的,風評還算好,過來兩個月了,為人倒不輕狂。”

張老太爺瞇了瞇眼:

“大清朝的規矩,皇帝都是管到縣官一級,皇權不下鄉,官家委派縣官一級,再往下的諸事,都靠鄉宦和大戶維持。這民國的規矩,還不知道怎么變那。”

張大爺呵呵笑:

“還能怎么變?誰家是吃素的?”

張老太爺拍板做決定:

“既然是一縣的父母官,面子總是要給幾分的,你也送個帖子過去,示個好吧。以后到底如何,走著看吧。”

張大爺遵命去辦理。

張縣長那天送了鍋塌出去,當天晚上就搭配了好酒好菜,認真仔細的吃了一張磨盤大蟬翼薄筋道有嚼頭的山東煎餅,剩余的也讓太太仔細收著。

第二天出門,和同僚下屬說話,就半遮半掩,掐頭去尾,說些張宅送了東西來,自己又送過東西去的話。

本來想著借著這個小小的契機,場面也能小小的打開一下,可沒想到只過了兩三日,就又有天大的好消息——張宅送了帖子來。

既然有了這樣大的臺階兒,張縣長自然就抓了牢牢的,打蛇隨棍上去了,各種誓死效忠馬首是瞻的討好賣乖表演了出來。

張美溪在縣城散心的效果并不大,回去老宅還是老樣子,每天只在外書房翻翻報紙,應付差事一樣寫幾張毛筆字。

張太太找她說些別人家小姑娘都感興趣的話題,服裝式樣,布料類別,她都淡淡的,小小一張臉上,壟著裊娜的含煙眉,半點兒喜色不見。

張大爺每次和自家姑娘在大書房里遇見了,倒是心情不錯,也不管她能不能聽懂,給她大談特談了一番,平安縣濟南府的各種事務,頭面人物,主要事體等等……

張美溪不是十歲的小姑娘,她的便宜爹一講,就十分明白了,自家不光交通響馬,還勾結官府。

響馬為出擊的利刃,官府做防護的盔甲,目前張家這塊大肥肉,左右平衡,進退有度,還是很安全的。

自己以前想的那些,吃穿簡樸,喪事從簡的辦法,都是只能算尋常小民百姓有的見識了。并不符合張家目前的情況。

張美溪想的明白,表現上就更積極出來,仗著自己是個小姑娘模樣,就大大咧咧問些異想天開的問題出來。

張大爺才不管那些問題是不是幼稚可笑那,自己家的獨養女兒樂意學,他這個做老爹的自然樂意教。

這父女兩個,就坐在大書房里,喝了嶗山綠的香茶,一問一答,說說笑笑起來,小丫頭桃子,就站在旁邊伺候主子們。

書桌上,柜子上,青石板磚地上,累累摞摞的都是民國的各色最新鮮的報紙,油墨打印的豎體文字,排列組合出來各地的大小新聞來,有饑荒,有戰亂,也有蓬勃的生機,層出不窮的洋玩意兒。

大書房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還有那薄薄的幾張宣紙,上面是張大姑娘實在不好見人的曲曲彎彎的毛筆字,可在意這個的,也就只有那位教導寫字兒的縣小學老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