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淵歡之

第一百九十六章后續

因為秀才家被曝露,下人被管家強留去了店里,說再另外取銀子。

回到了房里后,管家說道,“因為手里只帶了三百兩銀,被搶去了二百兩,我們現在只能在箱子里放一百兩了。”

于是,管家當著下人和富家子的面,把白花花的一百兩銀子放進箱中,三個人六只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并在箱子外加上了鎖。

接著,下人賈丁抱著銀箱,說道,“銀子鎖好,就差一張封條了,我們現在就去大人家里吧。”

接著,賈丁抱著箱銀,同富家子以及管家又一起連夜到了那鄉官的家。

可大家卻沒等到鄉官的人。

只有小廝從里間出來,傳話道,“大人身體不適。”

賈丁說道,“那既然如此就把箱子給大人看一看,他確認好后,就把封條貼上就行了。”

鄉官的小廝拿著銀箱進屋,不一會兒就拿著封條出來,“大人說,既然大家都看清楚了,且秀才家也不能再放,不如還是由你們自己收著,事成之后再拿來。”

說罷,小廝便當著眾人的面封好。

管家解下鑰匙,交給了鄉官的小廝。

事情完成,三人又從鄉官家里出來。

賈丁抱著銀箱,同富家子和管家又回店里。

到了店里,管家把銀箱收好。

第二天,管家想去告官,把被無賴搶走的二百兩銀子追回來。

可公子明日就要鄉試了,若因此耽誤了大事,他難辭其咎啊!

于是,管家也只能把這虧咽下。

等到出榜那日。

主仆兩人一臉期待的跑到榜單下找,富家子卻仍然名落孫山。

富家子沮喪極了。

管家心下暗嘆,只得安慰道,“公子事情雖說沒辦成,銀子還在你手上呢,我們或許得趕快收拾行李回家,免得鄉官來要跑腿錢。”

富家子像泄了氣的皮球,悶悶不樂地踏上了歸途。

走到半路,富家子讓工匠打開鎖一看,里面是一堆石頭,哪里還有什么銀兩?

富家子不由又氣又急。

這么算下來他竟前前后后損失了三百兩銀子。

富家子氣不過,想回去告官,卻被管家攔住了,說道,“公子,您先家去,只管放心,我自有辦法為您追回。”

富家子對管家很信任,只迅速啟程回家。

管家也不負所望,他返回府城,花銀錢雇了一個人,把這人裝扮成富家子。

富家子日后還得再來考試,若是這次出面露名,對名聲有礙。

如此,他不得不找一個人來替代自家公子。

找好人就后,管家不耽誤功夫直接連同他這位假“主人”,去到縣衙門,向縣太爺訴說了被欺詐強搶之事,告了鄉官等人的罪。

縣太爺聽了前因后果,說道,“你們不該私下里干行賄的事,行賄受賄雙方都有罪過。再說,你們又是被無賴搶,有時銀箱里的銀兩又變石塊,這事兒與鄉官有何關系?”

管家一臉苦色,說道,“大人銀箱里的銀子變石塊確實不是我們監守自盜。那搶銀子的無賴、鄉官以及那個叫賈丁的下人是一伙騙子,滴水不漏讓人防不勝防。”

這是管家在返回府城的路途中想出來的唯一可能。

管家見縣太爺不欲派人去尋找,便說道,“大人,如果大人能將他們捉住,并追回銀兩,我情愿交官入庫,哪怕重重罰我與這些騙子同罪,我也心甘情愿!”

縣太爺想著如果追回就有三百兩銀子,便立即派人去找鄉官,可惜那鄉官早已無了蹤影。

現太爺這才相信管家的推測,恍然大悟說道,“這家伙果然是騙子!”

只是那幫人逃得太快,即便縣太爺有心,也無力。

那些騙子就如掉在大海里的一根針,沒處抓也沒處撈。

現在也無處可追尋那一伙騙子,罰了管家以及“富家子”一頓棍杖,便打發他們家去。

這個管家雖說一再謹慎,但終究還是讓騙子給騙了,只是在被騙后,還主動把自己主人勸回家中,只留自己一人前往官府面對現實,雖然沒有追回銀子,但也盡他所能,同時也保住了富家子的名聲。

也不愧他的忠心。

如果是那位富家子本人前來,他也不肯做到這種地步的。

或許會有人想問,管家隨便找個人頂替富家子,就不怕當官的發現嗎?

其實這種靠拖門子的人肯定沒有多少才華,當官的也就用不著考他,發現不發現也就無所謂了。

茶棚里

阿弟聽了旁桌的人說完后,就道,“這伙騙子也忒壞了,不止搶了一道,還又騙了一道。”

傅淵之把話中的關鍵性信息提取出來,“這怕是一個計中計。”

“那富家子求取名位的心太重了,盡管要付出重金,他們也都顧不上了,于是就墜入了那些人的圈套,還察覺不出來。”

“這件事先做局的那個應該是叫賈丁的人,有可能早已經與鄉官家的人串通好。”

“賈丁做的局是把銀兩變成石塊,也就是偷換箱子的過程。他一開始沒有同其他人同一時段登門應該是還在查探富家子主仆的箱子,備個一模一樣的箱子以及鎖。”

宋歡說道,“這哪里能有這么合適的,萬一是臨時買的呢?”

傅淵之點頭,“所以他才得查探仔細,若是有現成的他只管備下就行,若是沒有,那他就得尋求其他人的幫助了。”

阿弟按照自己分析的說道,“那既然賈丁的計劃是換銀,那搶銀子的應該就是那鄉官了。”

傅淵之贊同。

鄉官為什么會這么做,只有一個可能,他不想同賈丁分錢。

誰知道,這對主仆醒悟晚,即便有所察覺,也被中榜以及沉浸在未來的憧憬中擊散。

阿弟感嘆,“世道太險惡,欲望無窮盡啊!”

花錢托門子入學、考舉,這種事處處有、年年有。

各個地方都會有個別上當受騙的,這些人多是富有而又浮躁。

前頭有人上當受騙,后面的人并不接受教訓。

這個騙子后來常說這個地方騙考學是一樁好買賣。

只是這家伙是怎樣掉的包?

一直讓人想不明白。

明明是把銀子當面封好,又交還給本人,可等騙子走后打開,則都是石塊、瓦片等等,難道有什么“遁銀法”嗎?

如此神出鬼沒就是聰明人也難提防,只有從中接受教訓,不要相信這些騙子才是上策。

就是托門子,也不要封什么銀,榜上有名了再說不遲。

而且不要相信口信,要三、四次見到金榜后,再給銀不遲。

如此則可防騙了。

(本章完)

最新網址:23us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