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位于科威特的第一期油田項目宣告竣工,正式開始投入運營。∧↗∧↗,在鉆井機晝夜不停的開采下,每天可實現超過1500噸原油的量產。平均每一周,都有一艘大型油輪遠涉重洋開進波斯灣;在將上萬立方米的油庫裝得滿滿當當之后,便繞過阿拉伯半島,經蘇伊士運河直航中歐。
隨著煤鋼時代逐漸走向終點,石油作為新興能源的重要性已然日益凸顯;身為擁有后世記憶的穿越者,清英也無疑是未雨綢繆,為本土嚴重貧油的德國開辟了穩定的石油來源。大戰剛結束不久,他便以霍亨索倫家族繼承人的身份,組織了數支隊伍到已屬德國治下的科威特進行石油資源勘探。雖然他不知道歷史上科威特的油田具體處在哪些位置,但由于這個彈丸小國蘊藏了超過1100億桶石油的驚人數目,在這片領土上找到石油的概率無疑是極高的了!
在清英的刻意搜尋之下,深埋地底數億年的石油也終于再度見到了陽光。勘探隊欣喜若狂地向柏林發回電報,稱他們找到了一片“流動粘稠的黑色海河”。羅馬尼亞境內的油田和這里相比,完全就是鄉野水塘和浩淼湖泊之間的區別,如果德國能將這一地區的資源完全利用起來,那么國內就將再無石油缺口可言!
大喜過望的威廉當即籌集了大量的資金,用以在當地建立起一本萬利的石油開采基地。由于清英是借家族之手組織起的這幾支勘探隊,因此霍亨索倫便毫無懸念的捷足先登,從政府勢力和容克巨頭的競爭環伺中取得了對科威特石油開采的絕對主導權。而清英之所以選擇通過家族之手來達成這一目的。還是出于盡可能的鞏固皇權的考慮:石油這個命脈產業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對國內那些容克巨頭們形成實力上的優勢和根源上的限制。
盡管這個時期的石油價格還遠沒有后世那么高昂。但隨著內燃機時代的逐漸來臨,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也必將使得這一領域將成為極為生金的熏灼行業。當前,德國的年均石油消耗已經從戰前的320萬噸激增至450萬噸,且還在隨著化工、機械、汽車、軍艦等領域的發展而不斷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威廉顯然不會因當前在科威特所取得的這點成績而滿足。第一期工程投產之后,規模更甚數倍的二期項目也隨之破土動工:預計到1920年。科威特的原油年產量就將突破300萬噸大關,并由此成為德國石油供給的核心支柱。
除了最具效力的科威特之外,位于西非沿海的尼日利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巴庫也是理想的石油來源。前者的儲量雖然只有科威特的三分之一,但其總量仍舊是十分豐厚;后者更是歐洲傳統的石油基地,在委內瑞拉的油田被開采之前一度占到了世界石油產量的60以上。清英準備在尼日利亞也展開石油勘探,并對鄧尼金統治下的巴庫油田以還債的名義實施一定程度的接管——時至今日,德國已經向這個在俄國的代理人提供了大量的軍火、俘虜、糧食等各種物資,令其用巴庫油田的產出來抵債也是無可厚非。而這種分散的石油來源,能使得德國在這一領域擁有更大的彈性,不至于被敵方勢力破壞掉一處就陷入整體癱瘓的狀態。
有了充足的石油來源之后。德國便可將以內燃機為核心的工業革命成果放心大膽的推向國家的各個領域了。在農業上,德國可將拖拉機大規模的應用到耕作當中。并由此推動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和高效化。屆時,德國的農業必將會隨著拖拉機大規模應用所帶來的集群生產而出現迅猛的上揚,其國內產量較戰前提升一個檔次幾乎沒有任何壓力;而憑借著烏克蘭的黑土地,德國不僅能實現糧食再也不向美國進口的自給自足,成為農產品的輸出國也是不在話下。
而那些從傳統手工耕種中解放出來的農民,則會被因殖民地市場需求而亟需擴大生產的工廠企業所雇傭,并由此進入城市成為工人;而他們將在新的勞動中,促使德國的工業產值迎來一個全新的高速增長。實際上,隨著內燃機時代的不斷推進,各種新的崗位需求本身就將如雨后春筍一般從土中接連冒出;而農業的機械化也工業的發展趨勢之相輔相成,并最終在良性的循環當中螺旋飛速發展。40多年前,統一之后的德國也正是因為農業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為根基,才讓這個國度在短短三十年里走完了當初英國一百多年才實現的偉大歷程,并最終超越后者,成為了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和工業中心!
在軍事上,充足的石油所帶來的益處同樣是難以估計。從1915年開工的首批條約重巡“漢諾威”級起,德國海軍新造的一線戰艦就全面擺脫了燃煤鍋爐,而改用包括造價在內的各項性能均凌駕其上的燃油鍋爐,作為軍艦的動力源泉。而原本燒煤的主力艦,如今也在一幫感到守得青天見明月的國會議員們的嚷嚷之下,有了更換動力的初步提案。華盛頓條約雖然對換炮和增強裝甲的改裝做了明確的限定,但卻并沒有涉及到動力的條款。
對于這一過于激進的觀點,清英自然不會去予以關注了。在他的心中,早就為公海艦隊主力艦規劃好了理想的改裝方案:國王級和巴伐利亞級將從15年后陸續實施防空和火力的升級,而動力系統的翻新則隨之一道進行。到那個時候,將有更加優越的動力可以被裝備上艦;如果德國在動力系統上的發展一切順利的話,那么這兩級艦艇在改裝過后功率翻倍都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至于其余9艘艦艇,清英則準備讓它們在25年的服役期滿之后就光榮退役。這些一戰型主力艦的先天不足已經限定了它們在未來戰爭當中的用途,與其像意大利人那樣花大把的錢去魔改渣渣老艦、最終卻還是不堪大用,倒不如再造新船來得更具價值。
在空軍領域,充足的石油則意味著輕質航空燃油的足量供應,而這無疑也會讓德國空軍較歷史上的實力出現一個大幅度的飛躍。歷史上第三帝國的空中戰敗除了決策失誤和機型淆亂之外,其燃料不足的問題可謂是最直接的因素:大量造好的飛機因燃油匱乏只能在地上趴窩,而年輕飛行員也因為沒有足夠的飛行時間來進行訓練,并直接導致了在實戰中給對方送菜。不過在這一位面,這一悲劇性的情況無疑是再不會發生了。清英已經讓西克特統領下的空軍,和提爾皮茨下屬的海軍航空兵大幅增加后備機組的規模,并提升他們訓練的時間,從而用航空燃油燒出一批砥柱中流的飛行中堅。一旦日后國家有召,這些人員就將作為德國戰車上最鋒銳的龍騎槍尖。
至于霍亨索倫皇權的保證——由軍官團所統率的陸軍,清英自然是要為其打造出一支所向披靡的鋼鐵洪流了。雖然隨著這場歐洲大戰的勝利,使得德國陸軍所面臨的壓力變得前所未有的輕微,但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德國陸軍仍舊需要承擔無可替代的使命。只有德國的戰爭力量對周邊鄰國形成了不可抗拒的絕對優勢,那么曾經為敵的法國和朝三暮四的意大利,才會在巨大的壓力下遵循德國的秩序和意志,不敢生出絲毫的投靠美英的悖逆。這一點在駕馭奧匈、土耳其兩個盟友,以及在威懾東方的蘇俄上也起著同樣的效用。而德國在中歐陸地上的維持強勢,也能從戰爭成本的層面遏制住英國可能在戰后滋生出的對德復仇思潮:在歐洲大陸力量已經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英國這只離岸平衡手再怎么施力也只能是徒勞的舉動。
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戰斗性能,清英果斷將坦克的研究方向轉到了柴油機動力上。相比于傳統的汽油機,柴油機的輸出馬力更大,對于坦克這種重型車輛來說最為適用;此外,柴油所具備的不易被點燃的特點,也使得其安全性相比于一打就著的汽油機有著明顯的優勢;二戰蘇聯坦克之所以敢于將副油箱掛在車外,也正是利用了柴油在穩定性上的優點。歷史上的第三帝國坦克之所以會采用汽油機,實際上也是出于缺乏原油的萬般無奈:煤炭液化的過程中只能產生汽油,不能產生柴油,而從僅有的那一點原油中提煉出的柴油又要供養狼群部隊,根本不足以滿足裝甲集群的需求。然而在今天,這一切都已不再會成為德國的阻礙。
此外,從原有建制里組建起精銳的機械化部隊的這一精編過程,也有助于德國陸軍對軍官團進行梳理,從而將這一國之重器牢牢掌握在霍亨索倫的手中。(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