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村里住著工作組,她們沒敢挨家收錢,可村里人都明白,偷著就把錢給了她們。ranena`每家一元二元的,就沒有不舍得的。
工作組就住在村里,對她們的行動哪能不知道,為了給大伙解惑,還專門召開了一次群眾會,請黃委的專家來給大家解惑。
韓屯靠著的黃河段,屬于下游中段,是地上懸河。河道一旦偏移,就會順勢而走。因此,今年的黃河漫攤,向北移動實屬正常現象。
黃委也發現了這種情況,準備明年就在北岸增加一處大壩,固定黃河河道。
韓屯的人聽后暗自高興,這兩千余畝的河灘地,看來是保住了。
黃河灘區有個俗成的規矩,洪峰過后出來的河灘地,隸屬挨邊的耕地所有者。
韓屯這兩年就不種特別費時的綠豆了,一年也吃不了多少,去集市上買點就行。
這兩年,土地分到個人手里,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各種糧食的價格反而降低了。
村里這次秋收,所有的糧食都沒分,集中放到了倉庫里。誰家想吃,就去食堂買,價格比市場上的低。
另外,也可以在食堂里購買各種面粉,價格都比較便宜,不過僅限本村人購買。
既然搬新家了,各家多少都在備些食材。家里有老年人和孩子的,時早無晚的做頓飯。不過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食堂里吃。
韓屯村的秋收秋種一個星期就結束了,村里的工廠根本就沒停工。
其實韓屯村新買的聯合收割機,應該叫做聯合農機具,犁耙播種一遍過,和收割機真的沒關系。可人們先入為主,叫習慣了。
孩子們二十天的秋假,可真沒閑著,從早到晚在河灘地里收割苜蓿草。收割的苜蓿草,全部交給了村里,村里還是按斤數給孩子們記工分。面粉廠的門口就有個地磅,開著拖拉機過一趟,就有具體的斤數了。
狗剩在這伙孩子里面,算是年齡比較大的,他就成了記工員。迪迪跟在他的后面,沒少出了主意。
當然了,這伙孩子也玩瘋了,沒少干壞事。炸燎豆,烤地瓜、燒螞蚱、烤豆蟲,燎嫩玉米,每天都有加餐。
螞蚱和豆蟲是抓的,其他的嗎,就是偷的了,孩子們給自己找了個漂亮的說辭不問自取。
村里人也沒人過問,當年在集體干活時,中間休息的時候,大伙也是這么干的,也算是一種樂趣。
孩子們的力量不容小覷,一個秋假,他們把屬于韓屯的苜蓿草全部收獲了回來。收完的苜蓿草,幾天就長到十多公分,入冬之前,還能再收一季。
韓志杰和“高高三”倆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收,每天早起晚睡,沒出張集公社,就忙活了一個多月。
當然了,收入也非常的可觀,一個秋收掙了二十萬元,加上麥季的收入,兩年的時間,這臺聯合農機具的投入,就能收回來了。
“三秋”大忙拉的時間長,主要是夏地瓜成熟晚,收獲用工大。以前,收了下地瓜就留春地,明年種春棉。
現在有了聯合收割機,連收加種一天就能完成,人們情愿花錢,把地都種上了小麥。
張集公社有了韓屯和新石莊這倆臺聯合收割機,一個月過后,所有的土地,除了零散地塊,基本上都種上了小麥。
這兩年,灘區外的村莊,人們也算透帳了,認準了小麥夏棉的種植模式,兩季作物咋著也比一季春棉收入高。
秋收結束后,韓屯的聯合收割機,還把自己村里負責的,黃河大堤上的葛八根草全部收了回來。
擠壓成方塊的葛八根干草,被運到曬場上,交錯的垛了起來,通風良好,個別沒干透的也被陰干了。
現在,韓屯村有了苜蓿草,豆秸和葛八根這些飼草還真沒了用途。
韓屯村的曬場上,高高的堆著幾個干草垛,快跟村臺高了。
往年收葛八根,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還得找親戚幫忙,忙活一天才能干完,一臺聯合收割機,就把問題解決了。
新石莊的紡紗廠,機器調試終于完成了,農歷的八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陽歷的10月1日,正式開始投產,向國慶節獻禮。
他們村和臨水紡織廠新上的設備是一樣的,臨水的已經投產仨月了。
有臨水紡織廠的技術人員做指導,新石莊的紡紗廠生產特別的順利。五千錠的規模,日產21支紗線15噸。
現在正是棉花的收獲季節,而且全部都是優質棉霜前花,棉農為了多買些錢,拉著成車的籽棉,在供銷社收購站的門口,排起了長隊。
籽棉國家收購價霜前花每斤0元,霜后花0元。霜前花和霜后花,每斤的價格相差0元。夏棉畝產籽棉400多斤,霜前和霜后,差了30多元。
可由于各種原因,收購站的收購速度,總是特別的慢,每年這個時候,棉農都得排隊等候,快的當天能賣出去,慢的甚至等兩三天的時間。
過了霜降節,不論霜前花還是霜后花,收購站都按霜后花的價格收棉花,農民也就不排隊了。
反正價格下來了,早晚都是一個價,誰還受這個罪,現在夜里溫度低,夜宿街頭確實遭罪。
所以,越是接近霜降,收購站前的隊排的越長,等待的時間也是最長的。
今年有了新變化,在農民賣棉難的時候,新石莊開始以國家的收購價,大量收購棉花。
棉花雖然是國家限購物資,遠途調撥必須有國家相關部門的批文。可當地消耗,管理不嚴。
八十年代初,正值國家鼓勵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新石莊紡紗廠又是地縣兩級政府樹立的典范,收購棉花也是政府特批的。
為此,張集公社還專門召開了各村會議,安排布置新石莊收購棉花的事宜。
這對棉農來說,可是天大的好事,收購的第一天,新石莊的紡紗廠門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長隊。新石莊50米寬的公路上,擠滿了裝滿棉花的地派車。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