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已上傳)免費番外7千古第一功,只看陛下是否愿為(新書已上傳)免費番外7千古第一功,只看陛下是否愿為←→::mayiwsk
趙云俘虜了徐晃之后,西域的戰事便沒什么值得贅述的了。
后續對南疆乃至蔥嶺地帶的征服,雖然還需要一兩年時間,但都是跑馬圈地式的,并沒有什么對抗性。
當地諸胡的部隊,大多在之前和曹家人的反復拉鋸戰中消耗殆盡了。劉備的軍隊過來,正好撿了便宜,把曹彰死后一盤散沙的地盤全部收歸囊中。
西域的戰事,最終結束于章武十年,大漢的西部邊界,最終以與安息帝國和貴霜帝國直接接壤收場。
安息人和貴霜人也比較緊張,因為他們沒想到大漢的直屬軍隊居然來到了那么遠的地方。
趙云是個謹慎地脾氣,在摸清了安息和貴霜的規模、虛實后,知道這兩個也是規模龐大的大國,大漢翻越大漠和蔥嶺萬里遠征不現實,就請示了朝廷,讓劉備派了文官過來交涉。
最終,大漢和安息、貴霜在章武十一年、十二年那段時間里,簽訂了平等的劃界條約,彼此不再相犯。
而三大帝國中間那些零碎的、原本勢力范圍界限模糊不清的諸胡部落,也都在這個條約中得到了明確,絕大部分都被劃入了大漢的勢力范圍。
也就是說,從此中亞將沒有三不管的真空地帶,所有的酋長部落,都要明確歸屬三大帝國中的某一個管束,至少也必須名義上向某一個帝國臣服,不再存在完全獨立的小國或者小部族。
這樣一來,中亞草原的秩序也得到了穩固,后續的商貿發展也有了一個安穩的土壤。以后再出點事,至少知道該怎么拜碼頭、找誰管,相信未來數百年內,陸上的絲綢之路貿易,也會進一步發展。
漢人對西域和西方諸國的了解和認識,也會更加充分,不再像原本歷史上那樣兩眼一抹黑,只知道自己是天朝上國。
這也算是一種開眼看世界了,哪怕當時大漢是地球上最文明科技最進步的國家,但能看看世界,增廣一下百姓和士大夫的見識,總歸是一件好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西域的事務,前后遷延數年。在西域穩扎穩打開拓疆土、建立秩序的同時,中原的恢復和建設也絲毫沒有落下。
在諸葛兄弟為首的文官集團輔佐下,劉備統治下的大漢,在章武年間的最初十年,取得了平均每年百分之三的人口增長恢復。
考慮到“復利”效應,章武十年下來,全國的人口就重新接近了三千萬大關。
大量的人口被挪到東北開荒,南邊的嶺南和會稽南部、閩中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漢朝時南方開發程度還是比較低的,按照歷史原本的發展軌跡,要到后來西晉滅亡、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南方實在擁堵得人多地少,才不得不充分大開發。
這一世,因為劉備在南方起家,南部各州在統一之前,已經得到了十幾年的良好發展,所以到統一的時候,南方的人口、田地面積、糧食產量等指標,原本就達到了平行時空永嘉南渡初年的水平。
如今又得到了十年有計劃的建設,南方的開發程度更是達到了原本歷史上南北朝中期的水平。
尤其是因為航海技術的發展,原本時空中被視為積累的閩中之地,乃至嶺南的漳、潮等地,這一世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開發,但看這幾塊地皮的開發水平,甚至能達到原本歷史上唐朝時的程度——
因為在沒有優良的海船之前,閩中那些山區環抱的河谷小平原,實在是難以開發,進出不易。
但是有了便捷的海船運輸之后,情況就直接逆轉了,后世胡建的很多地方,都是走陸路進出很難,但走海路進出非常便利的。
短短十年之內,數以千萬畝計的良田被額外開墾出來,大量的礦藏被勘探發現,一座座城鎮拔地而起,為墾荒的百姓提供工具、農具,配套的工商業也隨之興起。
而朝廷統治者在發現了航海和船舶技術對于建設南部沿海的價值之后,得到了正反饋的激勵,也愈發舍得往造船技術里繼續投入,形成了非常良性的循環。
十年之內,大漢的造船工業水平比天下剛剛一統時又進步了很多。
而且這些進步都是在沒有諸葛兄弟干預的情況下,自發完成的,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諸葛瑾再去親力親為畫圖紙、點撥工匠、教他們具體往哪個方向設計船舶。
大漢已經培養起了初步的航海文化和傳統,民間也有了自發進步的土壤。因為人口重新恢復,而且增長速度還不慢,加上雕版印刷術和印刷書籍的普及,民間讀書人也越來越多,能看懂朝廷宣傳、目光長遠的百姓也越來越多。
而朝廷這些年一直在諸葛兄弟的掌舵下,不斷宣傳“之前之所以天下大亂,都是因為人口繁衍而田地不增加,所以人多地少,貧者無立錐之地”。百姓們聽懂了這些邏輯之后,民間的富商和有識之士也就看出了航海的巨大價值,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航海才能找到新的肥沃待開墾土地,這些土地原本或許只是因為被群山或者海峽阻隔、與中原之間陸路交通不便,但只要有海船聯絡,交通成本就可以極大降低。
而這些通過航海可以相對輕松抵達的新的肥沃土地,才是讓大漢長治久安、走出原本每隔兩百年人口爆炸大亂一輪治亂周期的關鍵。
隨著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大漢在開發閩中的同時,自然而然也把夷洲和朱涯洲進一步開發了出來。
當地的熱帶病雖然恐怖,但是有了諸葛瑾發明的風油精加持,以及華佗及其徒弟們對熱帶病的醫學研究、藥物研究,很多困難被一個個逐次克服。連帶著東南亞后世越南、柬埔寨一帶的沿海地區,也都被步騭、陸議等人陸續開發出來。
北邊那一路,三韓半島和扶桑列島,也漸漸被大漢的航海征服。
整個大漢的疆土不但比此前的巔峰期更膨脹了數成,同時民間的開拓氛圍,也是前所未有地昂揚。風化之美,眼界之開闊,皆非前代可比。
章武八年,大漢就徹底歸化了朱崖洲。章武十年,夷洲西部沿海平原也全部落入朝廷實際掌控。
到了章武十二年,朝廷的屯田已經南起后世柬埔寨,北抵后世吉林中部,東到扶桑的九州島,西至蔥嶺和哈薩克草原。
而章武元年,相當于原本歷史上的建安十九年。所以章武十二年,也不過是相當于原本時空劉備登基后四年、公元224年。
(注:歷史上建安年號用到二十四年,然后次年曹丕篡漢,再次年劉備稱帝,所以書里章武這個年號相當于比歷史同期早了八年拿出來用。)
而原本歷史上,224年的時候,劉備其實都已經過世了。只是這一世,他一切順遂,又沒有兵敗的心理打擊,所以健康狀況保持得還不錯。
不過人的年紀和壽命,終究是有一定慣性的。所以活到將近六十五歲了的劉備,這年還是不免生了一場大病,但最后還是養好了。
病好之后,劉備在享樂方面也收斂了些,不再肆無忌憚地“接著奏樂接著舞”,而是第一次認認真真考慮了身后事。
諸葛瑾比他年輕十五歲,諸葛亮比他年輕二十一歲。所以諸葛瑾今年也即將知天命之年了,諸葛亮也四十三歲了。
劉備對于傳位太子,是沒什么疑慮的。他這一世的太子,是官渡之戰后沒多久得的,如今也快年滿二十五歲了,過幾年正好適合接班。
在古代環境下,太子三十歲能登基,就是很黃金的年齡了。一般其他特別長壽的皇帝,如果封長子為太子,太子很多都熬不到接班,就是因為長子和父親的年齡差太小了。
比如劉徹的太子,就是因為劉徹活太久,后期又腦子不清醒,最后巫蠱之禍弄死了。后世但凡活到七八十歲的老皇帝,作為其長子的太子也少有順利繼位的。
劉備生兒子生得晚,早年顛沛流離時的子女夭折失落,安頓下來后才生下足以養大的兒子,如今看來卻成了好事。
因為這至少能確保劉備和太子有四十歲的年齡差,而其他皇帝往往和長子只有二十歲的年齡差。
劉備雖然對傳位沒有疑慮,但他病好之后,還是找到諸葛瑾和諸葛亮,私下里聊了一下這個問題。
關于將來輔政的安排,劉備并沒有什么擔心的。他知道關羽張飛都是自己的同齡人,而且武將年輕時受的傷損比較多,不似養生的文官長壽,所以將來文武兩途,都要交給諸葛兄弟輔佐。
所以他借著這個機會,大致把未來可能的人事安排說了。
“子瑜,孔明,此番大病,朕也看透了很多東西。朕當年說過,自子瑜之后,朝廷不再設三公,所以將來百年之后,朝中文職,就正式以尚書令為首,這些相關的改革,這些年也都漸漸落實下去了,朕沒什么可擔心的。
朕最近還在考慮,未來連大將軍的職務也不想再設了,天下一統之后,朕讓云長擔任過大將軍,但云長的身體還不如朕,將來再讓外人擔任大將軍,朕也不放心,數代之后,還是容易成為外戚專權的工具。
所以,真到了那一天,朕自會在遺詔中,將子瑜你調任為大將軍,就靠你們兄弟倆一文一武,撐起整個朝廷了。如今天下太平,大將軍執掌天下兵馬,只要維持穩定即可,也不用遠征,子瑜你這種運籌帷幄中的就剛剛好。你肯領命么?”
諸葛瑾對于將來把他從司徒調任為大將軍,倒也沒什么好反對的。他不由想起,原本歷史上,諸葛瑾在孫權那兒,最后也是做到了大將軍。
不知道這算不算歷史的慣性了。
因為曹操廢三公設丞相的事兒、在這一世被打成了絕對的政治不正確,劉備的朝廷不可能設丞相了。最終諸葛瑾這一世,走上了一條出將入相的道路。
他既是大漢最后一位三公,也是大漢最后一位大將軍,在他之后,這些職務都將封存,不再使用,也算是一種殊榮了,不比當丞相差。
而二弟諸葛亮,則是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因為諸葛亮雖然只是尚書令,但他卻是尚書令這個職務正式成為朝廷首腦后的第一任尚書令,一樣有開辟性的、劃時代的意義。
所以,諸葛瑾當然沒有反對,而是恭恭敬敬接受了劉備的好意:“陛下有此意,臣豈敢不從,自當盡心竭力,做好大漢最后一任三公,做好大漢最后一任大將軍。”
劉備點點頭:“對于將來之事,子瑜可還有什么想說的么?比如如何確保安穩傳位給太子,這場大病,朕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唉。”
諸葛瑾心中當然是有些想法的,這些想法,都和他作為一個現代人的人文關懷,還有他比同時代人多了千余年的歷史見識息息相關。但他并不敢直接說,因為直接說肯定會犯忌諱——
而且也就是對面躺著的是劉備,諸葛瑾才能考慮修飾一下后再說。但凡另外換一個相對殘暴一點點的皇帝,那諸葛瑾絕對會閉口不言,什么都不說。
諸葛瑾思考了很久,才開口:“陛下……有些話,由臣下提及,實在是有些大逆不道。但臣是為了大漢,為了天下的安穩,過會兒要說的這番建議,請陛下先赦免臣無罪。”
劉備聽諸葛瑾這么鄭重,一時也嚴肅起來。
自從天下一統之后,這些年雖然政務繁雜,但并沒有什么攸關天下興亡的重大決策重大責任,所以劉備已經很多年沒見過諸葛瑾這么鄭重了。
“你我君臣相知數十年,雖高祖與蕭相國、留侯,亦不能相提并論,還有什么不敢說的?但說無妨。”
劉備很清楚,自己和高皇帝相比,在寬仁待下方面,自己還是有優勢的。劉邦雖然也禮賢下士,但晚年張良都躲了,蕭何也不得不往自己身上潑臟水。
劉備每每想起這些史料,也是不勝唏噓。
這些年來他反思過很多次,最后認為,是因為高祖出身過于低微,當時天下人還不習慣姓劉的做皇帝,也不知道姓劉的能不能長久維持好幾代,所以高祖才那么疑神疑鬼。
自己如今中興,大漢已經存續了四五百年,天命所歸,人心穩定,自己何不更加豁達一些呢。
所以他非常坦誠地希望諸葛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要有顧慮和包袱。
叫《朕才是宋世祖》,可以搜到,也可以點進我的個人頁看到……
啥也不說了,就這樣吧。:mayiwsk←→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