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在悠久!
免費番外8真.大結局
免費番外8真.大結局浙東匹夫:ujxsw
面對劉備的真心求教,諸葛瑾斟酌了一下措辭,決定還是從歷史故事開始說:
“臣當然知道陛下的心意,這些年來都沒變過。而太子地位之穩固,也是百年來罕有的。
但臣熟讀史書,也往往感慨秦始皇一世雄杰,臨了被趙高篡竊遺命于股掌之中。
孝武皇帝壽達七旬,平定匈奴,卻一時失察,導致江充借巫蠱之禍,以疏間親。
高祖皇帝當年,雖然順利傳位給惠帝,但卻不免戚夫人被削為人彘、趙王如意慘遭鴆殺。后來惠帝也因此頹廢,令人唏噓。
所以臣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個辦法,可以從此避免雄主安排不好身后事,避免天下因為一兩個挑唆小人的臨時上下其手、而陷入混亂,從根子上杜絕這些挑唆小人為非作歹的可能,豈不美哉?”
劉備聽到這兒,對于諸葛瑾想要極力避免的事情,心中已經稍稍有數了。他的眉毛也不由一挑,正襟危坐,抬袖拱手,請諸葛瑾細說:
“愿聞其詳。卿倒是說說,究竟如何避免這種慘禍?朕每每讀史書,讀到這三個例子,也是不勝唏噓。”
諸葛瑾深吸了一口氣,讓氛圍稍稍冷場了一會兒,似乎是為了給劉備主動思考的時間,也是為了緩和一下氣氛,隨后才和盤托出:
“臣以為……這只是臣的一家之見——釀成這三類慘禍的原因,主要是人主非要將易儲之權留到最后一刻才肯撒手,而沒能早早定下一切。
而再是英明神武之人,到了風燭殘年、回光返照之時,也都難免一時……不說是昏聵吧,但也極有可能神志不清,記憶模糊,種種偶然的病痛疏失,導致他一時沖動改變主意,都有可能因為天威的加持,而釀成慘禍。”
諸葛瑾畢竟是現代人,他對于醫學的認知,是遠超古人的。所以他非常明白阿爾茲海默,或者說老年癡呆癥出現在皇帝身上時的危害——
當然了,這個時空里,老年癡呆癥也不可能命名為阿爾茲海默了,因為諸葛瑾這些年來一直有指使華佗及其弟子研究這類問題,雖然研究不出一個結果,也研究不出治法,但至少民間醫學界已經對老年癡呆這個現象有所定義了。
他前世讀史書的時候,就無數次感慨,因為帝制時代皇權的至高無上,絕對權威。加上老年癡呆有可能讓人在最后時刻昏聵做出不理智的決策,或者完全是在“失去民事行為能力”的狀態下被人誘導著亂決策,從而釀成億萬人生靈涂炭的慘禍。
秦始皇死前有沒有老年癡呆不好說,但他肯定是在臨終下遺詔時、處在了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狀態了。
否則以秦始皇之霸道,焉能容區區一個中車府令趙高上下其手、篡改遺詔?
太貪婪,太戀棧不去,非要把這個決定繼承人的權力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撒手,才決策,秦始皇最終為這份貪婪付出了亡國滅種的直接代價。
(注:這里說的直接代價,只是指這個錯誤直接導致了亡國,但沒說不犯這個錯就不會亡國。就算傳給扶蘇,也有可能亡國。這點必須申明一下,避免被人說是英雄史觀而非人民的唯物史觀。)
所以,這些年來,諸葛瑾潛移默化引導華佗及其弟子研究老年癡呆、至少總結其現象,顯然是早有所圖的。他不希望這個問題最后事到臨頭時,顯得太突兀。
而這些年的功課,顯然也沒有白做。因為劉備早在幾年之前,就聽說了老年癡呆這個毛病。當時劉備還很清醒,但他也引以為戒,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沒辦法,誰讓劉備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人呢,他想來很容易見微知著,從小處反思的。
今時今日,諸葛瑾的準備終究生效了。劉備把歷史上那三位在立儲問題上踩了坑的前代雄主事跡一串聯,結合當代的醫學研究,不由陷入了猶豫。
“如此說來,若是提前公開立一份……遺詔,明確傳位給哪個皇子,讓朝臣都知道,是不是就能避免秦始皇和孝武皇帝的慘禍了?”
劉備自己的政治想象力畢竟有限,所以他也就只能想到這么一招。
諸葛瑾搖搖頭:“若是如此,依然會有很多連鎖的禍患,比如儲君如果立得太早,其余覬覦之人也有可能聯手朝中與儲君不睦的大臣設計構陷——當然了,這種事情,在陛下這樣的中興明主眼皮子底下,是斷不會發生的。
可當初光武中興之后,不也就維持了光武和明章之治三代,從第四代君主開始,就多有幼主臨朝、立儲之權也都被外戚、宦官把持。我們今日之議,不僅僅是為了眼下,更是為了百年乃至數百年后的長治久安。少一些因為篡竊而導致的生靈涂炭。”
諸葛瑾知道,“提前明確立儲”的辦法,也是不保險的,后世多少明著敲定的太子,年頭久了照樣被人陷害拉下來。
這種事情到了清朝才達到最巔峰,尤其是康麻子獲得太久了,他那些年紀大的兒子擺明了熬不到出頭。最慘烈的奪嫡之后,才有了正大光明匾額后面秘密立儲,但諸葛瑾眼下肯定不會勸劉備那么干,因為朝代背景和政治習慣都相差太遠了,那招其實也不好使。
劉備一聽諸葛瑾的堵漏,果然啞口無言,確實,哪怕明確立了太子,還是有可能被人攻擊,被陷害廢黜的。
這一代他倒是不擔心,有諸葛兄弟輔佐,什么都能搞定,但百年、兩百、三百年之后呢?
“子瑜必然是有了妙法了吧?但說無妨,朕絕無不從!不要有顧慮!”劉備反復思索后,他內心最終確定,諸葛瑾肯定是有招的,但他肯定是顧慮這個招會限制皇權,或者有什么別的損害,所以不肯說。
劉備反復請了好幾次,甚至比原本時空的三顧茅廬還要多費口舌,打消諸葛瑾的顧慮,最終,諸葛瑾才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劉備很好奇,憑著自己的禮賢下士、解衣推食,以及跟諸葛瑾將近三十年的君臣交情、莫逆至交,究竟是何等石破天驚的建議,能讓諸葛瑾都如此慎重。
只聽諸葛瑾深呼吸了一口,最后獻策道:“陛下若想為百世垂范一條善法,可以定下祖宗成例,天子年滿多少歲,便會自覺耳目不再聰明靈便,或許不能兼聽則明,因此……可退位為太上皇,生前傳位太子,讓太子提前正位為君。
當然,太上皇,還是可以保留視政之權,也可以幫著新君慢慢適應治國,與前代的太子監國相比,提前傳位的唯一區別,主要就在于一旦傳位之后,便不可再廢太子。畢竟廢一個太子,和廢一個已經繼位的君王,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也足以示天下以穩定!”
諸葛瑾想到的這個招數,其實就是讓實在年老、高壽的皇帝,活著就提前退休傳位。
當然,考慮到老皇帝可能會留戀權力,所以諸葛瑾說的這個退位,還是比較接近于后來乾隆傳位給嘉慶時那種“傳位不傳璽”,
或者說接近東邊扶桑國那堆把大名之位傳給兒子后、自己出家繼續治理領地的諸侯。
這種模式,傳位者傳掉之后,實際行政權還是保留的,跟立太子/世子的制度相比,唯一的讓渡就是不能把選定的兒子再廢掉了,或者說廢的難度會極大提升。
廢太子容易,廢皇帝可就難了。這樣也可以增加父子兩代之間的信賴,互相增加安全感,也能減少太子為了擔心被廢而提前鋌而走險。
《韓非子.備內》里花了多少篇幅強調,太子是最危險的人,而且也最有動機干掉父親提前上位。就因為生太子的后妃往往年紀大了,不得父皇的寵,而父皇喜歡的年輕妃子,生的孩子自然也年輕,會威脅到太子。所以還不如讓老東西提前板上釘釘,造成既定事實,也就不用擔心了。
諸葛瑾一輩子都在琢磨如何提升互信,如何緩解權力架構的猜疑鏈,如何緩解猜疑鏈帶來的連環殺戮,所以這個問題他當然會想得非常透徹。
而且,他借著這個名義,還解決了后世多少帝王因為長壽、最后晚年臨死前那陣子,被老年癡呆的錯誤決策引導,造成巨大破壞。
老年癡呆本身不可怕,臨死前精神恍惚疑神疑鬼本身也不可怕,但是一旦這兩個東西和絕對的皇權融合在一起,破壞力就非常驚人了,秦始皇一個念頭就是幾千萬人的死傷和戰亂,漢武帝一個念頭,也是好幾萬人直接被殺,加上巫蠱之禍太子被殺。
所以在他看來,他既然幫著劉備三興了炎漢,總要留下點什么。
翻越蔥嶺,平定日韓,殖民東南亞,這些都是小功勞,他自己不屑一提。
不就是開疆拓土么,又不足為萬世垂范。
真正的大功,得是萬世垂范的制度建設。
讓老年癡呆癥的帝王,以后永遠無法再在臨終時造成巨大破壞,這才是萬世之功。
別的更大的問題,他也解決不了,解決這一點,就是他這輩子最大的貢獻了,比三興炎漢本身功勞還大。
讓癡呆的人,在癡呆之前退休,變成一條祖宗之法。
如果劉備都這么干了,后世子孫的功德都不如劉備,誰有臉違反?而且,劉備還可以留下祖訓,類似于白馬之盟。
劉備終于想明白了這些道理。
“難怪子瑜你這么害怕,猶豫鋪墊了那么久——其實有什么好擔心的?朕難道不知道,你這一切,都是苦心孤詣為了大漢?朕提前傳位,對你又有什么好處?
朕意已決,當年孝武皇帝壽至七旬,而在六十五歲、六十六歲時,就發生了巫蠱之禍,可見孝武皇帝六十五歲時,已經年老昏聵,神志不清了。六十八歲才偶爾回光返照悔恨,下了罪己詔,但此前已作惡數年。
朕如今大病一場,也要六十五歲了。或許朕也能活到七旬,但焉知最后幾年,會不會做出毀朕一世英名的昏聵之舉?還不如提前讓太子適應起來。
這樣吧,朕回去就讓人籌備,明年正月就傳位給太子,從明年正月開始改年號。太子明年就二十五歲了,傳位之后,朕的身體如果還行,就讓新君處理國政時常來咨詢朕的見解,朕也好提點他慢慢適應政務。
如果五年之后,新君一切做得好,到時候也是三十而立之年了,就算朕到時候還有一口氣,也不會過問朝政了,就讓他自行處置吧。”
最終,劉備憑著以身作則,定下了“凡我大漢后世子孫為君者,年屆六十五必須傳位太子,自己為太上皇。傳位后最多可繼續視政點撥五年,年滿七旬必須放下一切政務”。
后世皇帝肯定會舍不得,但是他們的功德都不如劉備,劉備親自以身作則了,還留下祖宗之法,讓大漢朝臣一起盟誓,要比當年白馬之盟更鄭重,應該也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除此之外,劉備提防的也不僅僅是特別長壽的皇帝,既然開了這個把太上皇生前傳位作為定法的口子,后續還有很多情況可以往里裝。
如果皇帝的健康狀況確實出問題了,影響到其“智力認知”了,容易被人蠱惑,或是不能分辨是非了,那也應該提前傳位。
這一點,其實后世文明國家都是這么干的,那些有總統的國家,哪個不是規定確診總統老年癡呆完全無法行使職權了,就該“被偉大”地放棄權力。
何況在帝制時代下,又不是傳給外人,只是提前傳給兒子。
不過劉備這一步顯然是邁得有點大了,諸葛瑾立刻敏銳地指出,陛下的這個設想用意是好的,但是執行時容易出問題,那就是沒有人能判定天子到底有沒有因病昏聵到智識無法恢復的程度了。
劉備一聽也有道理,這個規矩還真不是人臣能定的,只有劉備自己來裁斷。
劉備思量了很久,最終做出決策:“朝廷這幾年不是設置了太醫院么,其下還有研究醫術的機構,華先生雖然故去了,但他教出了那么多弟子,也都頗有章法,深得其法。
將來朝廷對太醫院及其下醫術研究機構的投入,要成為定法,不能荒廢。后世子孫,真遇到天子昏聵無知、年老因病不能辨別的情況,必須要有三名以上皇子見證,請太醫院自太醫令以下,三名屬官會診,便能確定天子是否真的不能辨別是非。這些是醫學的問題,就該交給醫學。”
劉備也算是就此留下了一條重要的祖宗家法:后世的太醫院太醫令,多了一項職權,如果有老皇帝實在年紀大或者別的什么意外變故,疑似老年癡呆,那么太醫令就要出具醫學鑒定,鑒定究竟是不是老年癡呆。
太醫令鑒定了老年癡呆,三名皇子(如果老皇帝有三個或以上兒子的話,如果沒那么多兒子就不要求了)也認可了鑒定過程,那么就可以讓老皇帝退位了。
把這個漏洞堵上之后,諸葛瑾終于松了一口氣,也發自肺腑地為劉備道賀。
“秦始皇雖然首創了皇帝這個名號,但至今近五百年,陛下才是第一個讓天子從此可以生前退位、并形成常法的仁主。陛下之德,遠在秦始皇之上。”
能做皇帝做到死,這沒什么稀奇,從夏啟開始,統治者就能做到死了。
堯舜禪讓,雖然有說法是活著的時候禪讓的,但也不免有“堯幽囚舜野死”的后世譏謗。
文明社會,統治者可以退休,而且能把退休做成常法、制度,而不是個例的偶然退休。
這個貢獻,已經超過了發明皇帝本身。
差點都忘了這里還有一更免費番外還沒發布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w全集TXT電子書!
設置X
手機掃碼閱讀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