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大清話事人小說>大清話事人最新章節列表 >大清話事人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大清話事人-560 拋出一勞永逸的大計劃,吳皇開口借款——4個億~
更新時間:2025-01-31  作者: 憂郁笑笑生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歷史頻道 | 清史民國 | 憂郁笑笑生 | 明智屋小說 | 大清話事人 | 憂郁笑笑生 | 大清話事人 
正文如下:
560拋出一勞永逸的大計劃,吳皇開口借款——4個億560拋出一勞永逸的大計劃,吳皇開口借款——4個億←→:xqishuta

臣子們發出一陣高過一陣的狂熱歡呼,導致殿內溫度急劇上升。

明明已入秋,許多人的額頭卻掛滿汗珠。

他們的每一個毛孔都在瘋狂地吶喊:

改朝換代!!

不過,也有少數冷靜者將虔誠而略帶琢磨的目光投向自己。

比如國丈大人、財政大臣胡雪余。

比如,經濟大臣范京。

他們倆心中琢磨著,陛下一直壓制陸軍進攻的節奏,人盡皆知。所以,北方如今的亂局到底是陛下所期待看到的?還是不愿看到的?

北伐時,

如何對待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

如何安置數不清的流民?

如何處置那些北方士紳?

如何處置四九城的那一窩旗人?

如何對待山東衍圣公家族?

實際上,帝國朝堂內還有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南北權重。

只不過,

吳廷新貴九成以上都是南方人,所以沒人會站出來呼吁讓部分北方人進入朝堂,共商國是。

人性使然。

這個問題,目前不大,不過早晚會越來越大。

李郁微笑著環視那一張張激動的臉龐。

思緒,早飛到了九霄云外。

中途休會。

他召集部分重臣,范京、杜仁、胡雪余、林淮生、劉千、劉武、吳敖、范眾默、黃文運

長條桌甚至沒坐滿。

胡雪余說出了他的擔憂:

“陛下,臣擔心北伐易,安置難。”

所有人都沉默了。

中原數不清的饑民,徹底混亂的秩序,要想解決無非是左手銀子、右手火槍。

主要是銀子。

先救災,后恢復生產。

李郁一錘定音:

“必須要妥善安置,不論花多少銀子,咬牙也要安置。帝國內部不能留下一個火藥桶,否則帝國陸海軍無法專心吃下南洋。”

“不過寡人,突然有個大膽的想法。大亂之后,方可大治。既然亂了,干脆就抓住這個時機一勞永逸的解決中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眾人直勾勾盯著自己。

李郁吐出2個字:

“移民。”

聽完詳細計劃,眾大臣都被震驚了。

陛下的舉動簡直就是削山填海,太瘋狂了。

先北伐,速推清廷。

四面合圍,肅清中原,恢復秩序,以武力勒令所有義軍放下武器。

先期依靠海運將小部分饑民安置到遼東半島打前站。

然后不間斷的搞陸上遷徙,組織流民徒步越過山海關,最終遷移數量以千萬計,時間跨度也很大。

所有移民不分男女,出關后一概發給80畝土地,510年(根據緯度)之內不需納糧。

唯一條件是:移民必須終生定居關外。

“諸位可有疑問?”

“陛下之謀劃宏偉壯麗,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充分表達了陛下的愛民之心。可臣擔心國庫無法支撐。”胡雪余滿臉憂慮。

“臣擔心饑民們不愿背井離鄉。”范京也一樣擔憂。

“臣擔心如此宏大的遷徙行動沒有足夠的下沉執行之人手。”黃文運也開口了。

“臣擔心關外苦寒,若移民一時無法建起完備的村寨開墾足夠的荒田,寒冬一至,會難以預料。”范眾默也難得的悖逆了一回。

李郁將目光投向未曾開口的幾人

林淮生:

“陸軍部服從陛下一切旨意。”

杜仁臉色凝重:

“臣認為或可優先在撫順發展煤鐵復合工業,反哺農業。”

劉千低聲:

“干脆再等等,讓膿瘡自己炸開,倒逼饑民服從遷徙,朝廷的動員壓力也小點。”

吳敖:

“臣是大夫出身,遷徙之前需要收治傳染病患,同時大規模剃發消殺,以防不測。”

午餐時間,參與朝議的20余名各地巨商坐在了陛下的餐桌兩側,他們心情激蕩、臉色紅潤、腳下發飄。

翻遍史書,除了呂不韋可還有能和君王同桌飲酒之商賈?

眼前的這一雙竹筷,意義重大

李郁率先舉杯:

“為帝國的霸業,滿飲此杯。”

眾人連忙一飲而盡,一杯半醉,兩杯爛醉,三杯飄飄欲仙。

李郁笑容滿面:

“諸位財神爺,寡人欲要做一樁大事然國庫不支啊。”

“陛下,小民愿捐輸50萬兩。”

“小民捐輸60萬兩。”

“小民愿捐45萬兩。”

一群人放下筷子,爭先恐后的表達忠誠。

然而,

李郁笑著搖搖頭,吐出2個字:

“不夠。”

江浙紡織協會副會長徐想,拱手道:

“陛下請說個數字。我等商人砸鍋賣鐵,也要為陛下分憂。”

李郁環視眾人。

見有人堅毅決絕,有人面露擔憂。

才嚴肅開口道:

“中原糜爛,人多地少,這個問題由來已久,神仙也無解。”

“寡人欲將20003000萬饑民遷徙至山海關外開荒定居。朝廷需要包攬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的糧食、棉衣、開荒工具、鍋碗瓢盆”

“哪位幫著寡人算一下這筆賬?”

皖贛茶葉商會會長陸白羽,一邊掰手指頭一邊算:

“遷徙路程大約需要100天,一個人走完100天,大約需要消耗3石糧,折合白銀4兩。需要棉衣棉褲帽子鞋襪一套,2兩。需要開荒農具、鍋碗瓢盆各一套,每戶需4兩。”

“關外不缺森林,自己動手蓋屋子,取暖也一樣。”

“另外,還有種子、耕牛、官差薪俸、沿途支應,如果均攤一下,每戶還得增加至少3兩成本。”

餐桌瞬間安靜的可怕。

按照每人13兩算,遷徙3000萬人到關外就需要支付4億兩白銀。

按照乾隆巔峰時期的年入計算,需要攢8年。

按照吳廷目前半壁江山的年入計算,需要攢3年。

支付馬關條約綽綽有余,支付辛丑條約稍有不足。

難怪在場的財神爺們都嚇的臉色發白,哪怕生吞活剝了吳國所有的商人也湊不出4億兩。

李郁慢悠悠的喝雞湯,并不急著表態。

一碗下肚,才慢悠悠開口了:

“4億聽起來很龐大,但也不需要一下子拿出來。”

“北伐后,朝廷必定會清理出北方的皇莊、旗田、官紳私田、隱田,也是一大筆收入。”

“缺口其實沒那么大。”

“這樣吧,算朝廷向你們借款。冬季來臨之前,首批先借1500萬兩。具體怎么攤,你們私下商議,商會成員眾多,勻一勻嘛。”

“寡人準備用南洋的土地、土著人口、和部分礦產償還。”

“最快明年春天,最慢明年冬天帝國的陸海軍就要大出,劍指南洋,傳播文明。凡軍靴所至,文明所灑,皆為我土!”

“南洋的肥沃土地,按照每畝5兩的價錢抵給你們。”

“土著,每一萬人抵五千兩銀子。礦產到時候再說,總之有承包前例。”

該說不說,確實一項很宏大很浪漫的計劃

正如那該死的略顯羞澀的帝國國號。吳:上口,下天。嘴一張,就上天了。

有一大膽的商人詢問:

“陛下的意思,是將南洋土地的地契交給我們?世世代代擁有那些土地?”

“當然!不過待開墾出來以后,每畝地每年需向朝廷交納一枚銀幣。生地不收稅。”

李郁觀察了一下眾人,果然,臉色稍緩。

又笑道:

“待解決了中原直隸,朝廷就會將下一年的主要精力投入南洋,木材、大米、礦產能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你們把手里的流動現銀都借給寡人,寡人反手就花掉,砸給你們旗下的工廠,用于采購遷徙所需民生物資,按市場價收,有多少收多少。”

“按照目前的產能,寡人怕你們支撐不起3000萬人的衣食住行。”

所有人目瞪口呆,一旦答應就等于登上了一輛高速前進的戰車。

自己的兜→陛下的兜→自己的兜

有點亂,怎么也捋不清。

總之,自己付出現銀,得到海量訂單和海外土地

伴隨著工廠產能急劇擴大。

在商言商。

最后誰賺了?

眾人苦苦思索,縱然是商場老人也算不出得失。計劃太宏大了,太刺激了,太天馬行空了。

未來,陛下會將帝國帶向何方?

也有部分人不怎么激動。

例如茶葉商會的代表,例如絲綢商會的代表、例如海運協會的代表。因為這塊肥肉被棉紡行業和冶鐵行業吃到了,他們可吃不到。

不過,這難不倒李郁。

繼續演講:

“一旦帝國控制了南洋,就再無糧食短缺之虞。明年開始,國內的桑田可以擴大,茶山也可以擴大。湖南、湖北、廣東都可以搞改田為桑、改山種茶嘛。”

茶葉商人、絲綢商人瞬間激動的臉通紅。

原本以為自己沒法從中分一杯羹,畢竟朝廷不可能為闖關東的饑民喝茶葉、穿綢衣買單。

結果,陛下雨露均沾。

圣明無過陛下。

“還有,在打通直隸通向關外的道路之前,首批饑民全部要走海運。以后,南洋和本土的來往,也離不開海運。”

海運代表也興奮的哆嗦。

整場財富午餐會持續了1個時辰,陛下口燦蓮花。

聽眾們好似醉酒,激動又亢奮。

他們憧憬著星辰大海、浪漫理想、七生報國,當場簽下了《各行業商會與吳皇室的長期借款條約》。

白紙黑字,鮮紅印章,規定清晰。

最后,

李郁總結:

“諸位要時刻牢記,帝國是寡人的,但也是你們的。”

“你們若不積極融入帝國,即使個人賺座金山又有何用?保得住嗎?”

“你們要想和士并列,就得主動交納血稅,要有主人翁意識,而不是滿腦子掙錢。融入帝國,成為帝國力量的一部分,你們自然有話語權,自然能躋身朝堂。”

眾人點頭如搗蒜,感激涕零。

下午,繼續開會。

文武百官都被《借款條約》給震撼了,懷疑陛下給這幫商人灌了迷魂湯。

首批借款1500萬兩,之后每隔三個月追加一筆。

商賈群體何時如此愛國過?

何時如此大方過?

太詭異了。

傍晚時分,吳廷才結束了這場漫長的朝議。

帝國內部達成高度一致。

待艦隊在遼東半島站穩腳跟,即開始執行這一龐大的行動,代號“北方行動”。

為了執行這次行動,帝國需要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龐大動員,以及一次規模空前的擴軍。

位于吳皇宮一角的通信高塔,升起了代表“需要通信”的小紅旗。

沒過多久,鄰近的高塔也升起小紅旗。

通信兵透過固定的千里鏡,記錄數字。

在專屬的電報本記下:

通信高塔項目再次升級,參照郵政明碼通信采用了更科學的旗語,每四個數字對應一個唯一漢字。

成功接收之后,塔頂升起一面小黃旗同時降下第一面小紅旗。

若有疑義,需要重新確認,則升起一面小綠旗。

整個通信網絡當中,每一個高塔就是一個節點。

以磚頭砌成,高塔外形類似80年代流行的圓柱形水塔,往上逐漸收窄,頂部有一小屋。

每個節點駐2名通信兵。

上下班,從高塔內部攀爬。

高空作業享受額外補貼,以及這個時代的絕對奢侈品,皮衣、皮靴、懷表。

三分之二的節點不配備明碼本。

重要的節點內,通信兵才有資格持有明碼本,將情報對照翻成漢字。

每一份“電報”,都有固定格式。

需有抬頭發信人和末尾收信人,后面加注節點數字代碼。

吳皇宮節點代碼0,江寧節點代碼13,廣州代碼404。

每一封電報的頁面下方需簽署當值通信兵之名字、日期時間。

內容不得涂改、撕毀。

通信兵必須隨身攜帶電報本,定期封存,以備檢查。犯下錯誤者會受到嚴厲懲罰,錯誤容忍度為0。

若因不可抗拒因素,傳輸被迫中斷。

則應向最近的城池或者駐軍請求幫助,協查中斷節點。

總之,

吳廷花費了很大的精力,搭建一個極其龐大的通信網絡,致力于覆蓋所有省城、水陸樞紐、以及固定駐軍基地。

這么一套視覺信號通信網絡花費不菲,但很值得。

節約出來的郵政署運力改用于民間通信、小額匯款。

例如,

廣州府東莞縣的張女士,可以通過當地的驛站寄出家信,并附上四海票號的小額定額存銀憑證。

信件分兩種。

普通信件用白色信封,匯款信件在信封上畫紅道道,每一道代表10兩,盡量防止中間環節被私吞。

郵包會通過車馬、船運等不同方式運輸。

抵達之后,郵政署人員會拆開郵包然后分出官郵和民郵。

張女士的家人拆開信件,對照紅道道,確認匯款數額對的上。之后,可隨時持里小額存銀憑證去最近的四海票號兌換現銀。

見證即兌。

通信和交通,是文明社會必不可缺的兩個方面

文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英明神武的陛下正在致力于對外輸出文明,對內重塑文明。終究一日,文明之光芒將灑遍全世界。

正如這個國號:xqishuta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