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歸義非唐小說>歸義非唐最新章節列表 >歸義非唐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歸義非唐-第141章 四方來投
更新時間:2025-04-08  作者: 北城二千   本書關鍵詞: 歸義非唐 | 北城二千 | 歷史 | 兩晉隋唐 | 熱血 | 劉繼隆 | 北城二千 | 歸義非唐 
正文如下:
“嗚嗚嗚——”

正午,號角聲在敦煌大地奏響。

敦煌城東門外,敦煌上百名官員及上千名甲兵分裂兩排,從城門一直沿著護城河石橋向外。

張議潮身穿官服,身后站著鼓、角、旗手各四人,列隊左右,橫吹奏樂。

雖然場面宏大,可在場之人卻都高興不起來。

昨日輕騎匯報涼州大捷不久,李明振他們便派人先一步回到了敦煌,將朝廷對河西及張議潮的封賞提前告知。

置歸義軍,發瓜沙二州歸義軍節度使旌節,十一州觀察使……

頭銜很多,卻沒有一個是河西眾人想要的。

因此,即便他們今日擺出了十分隆重的場面,可卻沒有一個人能露出笑臉。

所有人都在走過場,而這個過場無非是走給百姓看的,讓他們知道,朝廷并未放棄他們,同時威懾那些在敦煌城內的各族探子。

馬蹄聲在官道上響起,李明振、王景之等數十人騎馬緩緩而來,每個人都身穿官服,十分莊嚴。

他們走過了官道兩側的隊伍,越過了石橋,來到了敦煌東門外。

數十人翻身下馬,而張議潮身后的那些鼓角旗手也開始奏樂。

“門下,沙州刺史張議潮……”

李明振將圣旨展開,開始誦讀其中內容。

洋洋灑灑數百字,卻聽得人不痛不癢,唯有末了的封賞,讓眾人勉強提起了一絲精神。

“今置歸義軍于瓜沙二州,茲授沙州刺史張議潮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

“制書如右,請奉制付外施行,謹言……”

李明振將最后的內容讀完,面無表情的張議潮也終于發出了聲音。

“臣張議潮接旨,叩拜上千萬歲壽!”

他稽首香案前,隨后緩緩起身。

王景之等人上前為他更換歸義軍節度使的官服,整個過程中他十分配合,卻一言不發。

待官服更換,他這才上前接過了圣旨,而前來圍觀的百姓們也發出了山呼海嘯般的慶賀聲。

只是這聲音在此刻聽來,卻是十分刺耳,令人不適。

“先回衙門吧。”

張議潮對李恩等人開口,隨后擺駕返回敦煌衙門。

回到衙門后,張議潮沒有立即開口,而是讓他們各抒己見。

對此,許多官員紛紛表態。

“朝廷應該是覺得我們還未收復涼州,所以才僅賜予了歸義軍旌節。”

“對!如果朝廷知道我們現在收復了涼州,還準備收復會州和蘭州,那肯定會賜予河西節度使旌節的!”

“好在輕騎還沒有派出,今日可以一并派出,將這則消息告訴朝廷!”

“是極……是極……”

眾人都在為朝廷僅封賞歸義軍節度使找借口,同時為朝廷開脫。

這種畫面若是被河朔、兩淮的牙兵看見,恐怕都得驚掉下巴。

在河朔兩淮,若是自身要求得不到朝廷準允,那敢于為朝廷說話的人,恐怕都走不出衙門,就連朝廷派來的使者也會被驅逐或斬首。

然而同樣的事情放到河西,河西群臣竟然都不覺得這有什么,紛紛體諒朝廷不易。

經他們這么說,張議潮也那顆冷下來的心,也漸漸火熱起來。

他將目光投向李恩和張淮溶,深吸一口氣后方才開口道:

“朝廷不知我軍境況,我想再派人前往長安報捷,繼續上表河西節度使旌節。”

“理應如此。”李恩雖然重于私利,但也清楚河西需要張議潮,需要河西節度使旌節。

張議潮已經五十三歲了,雖然算不上高壽,卻也年過半百,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他若是活著,河西的局勢還能平穩,他若是猝然離世,那河西將會陷入內斗,并逐漸走向分裂。

李恩想做河西的別駕,而不是沙州的別駕。

一個穩定的河西,才能讓他帶著敦煌李氏慢慢壯大,所以他在大事上還是支持張議潮的。

至于張淮溶,他自然沒有半點拒絕的理由,畢竟他是張氏族人。

索忠顗沒有出聲,興許是因為昨日李恩的警告,所以他表現得十分平靜。

見狀,張議潮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就重新寫一份奏表,派人送去長安吧。”

“是……”李恩等人紛紛行禮作揖,而張議潮也患得患失的起身離開了衙門。

在他走后,衙門內的官員們先后離場,而昨日表功的奏表,也經過修改后重新擬定,由十余名輕騎送往長安。

對于這一切,敦煌的百姓并不清楚。

在他們看來,只要朝廷認可了他們就足夠了,至于歸義軍節度使和河西節度使的區別,他們并不在意。

大部分人都是在意自己的,讓他們從大局方向了解全局,他們沒有那個時間,也沒有那個精力,正如眼下的昌松一樣……

“張別將!我是你帳下的陳濟通啊!”

“馬別將!我是鄭開元!”

“張別將……”

正午,當敦煌因為圣旨而震動的時候,昌松東大營的門口卻擠滿了熱情高漲的投軍兵卒。

在這里不只有山丹軍的老卒和新卒,還有張掖軍和番和軍的兵卒。

劉繼隆的名聲早已響徹整個河西,各軍將士都知道有個平民出身的劉繼隆,也知道他連戰連捷,從一個塘兵爬上了高位。

不止是他,就連他身邊的張昶、馬成、鄭處等人都因此而名聲大噪。

加上此次東征,山丹軍的待遇被張掖軍、番和軍的兵卒看在眼里,因此當他們得知可以前往東大營投軍時,許多人便都一股腦的涌了過來。

難得的是,張淮深沒有阻攔張掖軍、番和軍的兵卒轉投劉繼隆,所以他們毫無阻礙的加入到了東大營中。

“山丹軍第四團伙長竇敬崇!”

“張掖軍第七團兵卒王思奉!”

“山丹軍第十八團兵卒劉英諺……”

營門前,馬成、耿明、李驥、張昶、鄭處、斛斯光等六人擺了六張桌子,為前來投軍的將士記錄下原來的職位和姓名、籍貫。

由于許多人都曾是他們麾下的兵卒,因此也都在排隊時選擇了自己曾經的主帥。

熱鬧的場面下,劉繼隆與尚鐸羅、曹茂站在遠處觀望。

望著營門那烏泱泱的隊伍,曹茂撓了撓頭:“軍中有那么多孤身嗎?”

劉繼隆與尚鐸羅對視一眼,先后露出苦笑。

這個問題,不止是他們不明白,就連登記的馬成他們都搞不明白。

“山丹軍第六團隊正趙英!”

桌案前,一名二十四五歲的敦厚男人自豪匯報家門,負責登記的馬成詫異看向他:

“趙英,我記得你家中不是有父母兄弟嗎?”

“您記錯了,我家一直只有我一個!”

趙英臉不紅心不跳的解釋,馬成聞言愕然,但想了想,還是寫下了他的名字,讓人重新刻了一塊軍籍牌給他。

“你現在就是軍中第八團第二旅的二隊隊正了,領取甲胄在后面等著,等會我帶你們去搭營。”

“是!!”趙英連忙接過剛剛刻好的軍籍牌,隨后喜滋滋的越過營門,領取了自己的甲胄后,再到營門后的空地上與相熟的人插科打諢。

如他這般人不在少數,時間長了,馬成他們也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對此,他們都心照不宣的把他們收下,而這時一道熟悉的聲音也響起。

“山丹軍陳靖崇!”

“娘賊的,你報誰名字?”

埋頭登籍的張昶不爽抬頭,卻見到了陳靖崇那張黑臉。

“老陳!!”

他一下子站了起來,用力把陳靖崇抱在懷里:“我就知道你這廝有良心!”

“哈哈!”陳靖崇爽朗笑道:“還不快給我安排安排!”

“安排!肯定得安排!”張昶激動叫嚷著,隨后轉身朝著劉繼隆他們那邊揮手。

“刺史,老陳讓你過來給他安排安排!!”

他的聲音太過激動,以至于都破音了。

劉繼隆也早早看見了陳靖崇,張昶開口時,他便已經走了過來。

“刺史!”

見到劉繼隆走過來,陳靖崇連忙作揖:“末將來投奔您了!”

“好!”劉繼隆高興頷首,上去就是一個熊抱,把陳靖崇勒得咋舌。

好在他松開的比較快,這才讓陳靖崇有了喘氣的機會。

“張昶,給他記上。”劉繼隆看向張昶,鄭重道:“陳靖崇……折沖都尉!”

“是!”張昶高興的為陳靖崇拿來一本新的文冊,寫上他的名字和官職后,便回頭吩咐道:

“去端新的桌椅過來,讓我們陳折沖也干干活!”

在他的吩咐下,后邊的兵卒們連忙去端來桌椅,陳靖崇也接過毛筆與那本文冊,對排著隊的隊伍叫嚷起來:

“有信得過我陳靖崇的,來這邊排隊!!”

隨著他叫嚷,許多兵卒也發現了他,連忙改換隊伍,跑來他這邊排隊。

馬成他們看著這一幕,笑罵道:“好你個陳靖崇,搶我們的人!”

“哈哈,兄弟們愿意跟誰就跟誰!”

陳靖崇這話一語雙關,他們這里來了那么多人,西大營那邊就跑了這么多人。

似乎是在驗證他的說法,一隊精騎從昌松西門沖入城內,直奔衙門而去。

不多時,索勛翻身下馬,氣勢洶洶的走入衙門之中。

張淮深正在正堂與李儀中、酒居延商討事情,見索勛來了,張淮深也道:

“索刺史來的正好,我們在商議兩日后進軍會州的事情,且坐下一起商議吧。”

“進軍會州?”索勛忍不住輕嗤,壓著脾氣作揖道:“節度使,西大營人都快跑空了,我們拿什么東征會州?!”

“索刺史,你大可不用夸大其詞!”酒居延皺眉起身,駁斥了索勛的說法。

索勛瞥了他一眼:“酒居延,當年劉繼隆是你麾下塘兵對吧,如今他成了刺史,你倒是巴結的挺快。”

“你自己說說,今日張掖、山丹、番和三軍跑了多少人?!”

面對索勛的咄咄逼人,酒居延也起身駁斥道:“今日走的人,大部分都是獨身兵卒,屬于節度使與劉刺史約定之內。”

“況且他們只是去收復蘭州,劉刺史也是我歸義軍中將領,不知道索刺史為何這么激動!”

酒居延這話把索勛說的沒脾氣,雖說私底下眾人都知道劉繼隆去隴西是自立門戶,可明面上他依舊是歸義軍的將領。

歸義軍的將領帶著歸義軍去收復隴西,不管怎么挑理也挑不出來。

張淮深和劉繼隆的約定是他們二人的約定,如果劉繼隆不遵守,那他也可以煽動軍中將士隨他南下。

這里除了張淮深,沒有人有資格說劉繼隆不尊軍令。

“你……”

索勛脾氣上來,卻又挑不出理,只能怒目道:“那你說說,三軍跑了多少人去東大營那邊!”

“話不能這么說……”李儀中也幫腔道:“將士們要去東大營是他們的選擇,況且收復會州也用不了那么多兵力,索刺史何必動怒?”

“況且我若是記得不錯,將士們應該都把甲胄留下來了,真不知有什么好挑理的。”

李儀中還得帶兵和劉繼隆去蘭州,他可不會為了索勛和劉繼隆起沖突。

劉繼隆越早拿下蘭州,收復河臨渭三州,李儀中執掌蘭州的可能就越大。

“李儀中,你……”

索勛還想繼續說,張淮深卻皺眉道:“行了,索刺史如果要商討東征會州之事就坐下,如果要說其它事情,那就先出去吧!”

西大營的事情,張淮深自然清楚,可他虧欠劉繼隆太多,他也權當看不見。

反正收復涼州后,他麾下多出了數萬漢丁,只要甲胄留下,隨時可以再次拉起一支甲兵。

況且在他看來,若是日后自己能坐穩河西節度使的位置,到時說不定還能重新召回劉繼隆。

當然,這都是他的想法,至于劉繼隆的想法,他不得而知。

“節度使,并非我度量小,只是西大營一個上午就跑了四百多人,這還有兩天時間,誰知道最后會跑多少人?”

索勛擺出事實,可李儀中卻反駁道:“今日東大營召兵,去的人自然多,今日之后,自然就變少了。”

“李儀中你不要胡攪蠻纏!”索勛忍不住呵斥起他。

李儀中卻冷哼道:“到底是誰在胡攪蠻纏,想來節度使看得很清楚。”

說罷,李儀中對張淮深作揖:“節度使,東征細節,還是明日再商議吧。”

“嗯,都退下吧。”張淮深起身向內堂走去,酒居延跟上。

索勛也想跟上,卻被李儀中攔下。

“李儀中,你……”

“還請索刺史別胡鬧了!”李儀中先一步打斷索勛,隨后低聲道:

“索刺史,在下真不明白,你為何總是抓著劉刺史不放。”

“你現在應該做的,難道不是東征收復會州,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嗎?”

李儀中這話倒是把索勛說得冷靜了,而他也沒有停下,而是繼續道:“沙州才多大?”

“不過兩萬余口的沙州,竟然擠滿了大大小小十余個家族,索刺史不覺得擁擠嗎?”

“會州緊鄰關內道,收復會州后,索刺史可以請朝廷移民戍邊,用不了幾年就能超過沙州。”

“如此大好前景擺在眼前,索刺史不去爭取,怎么跑來與劉刺史置氣?”

李儀中話中帶著幾分不解,畢竟會州對他這種試圖享受太平之人來說,簡直是一個絕佳的寶地。

緊鄰靈州、北武州、原州,可以表態朝廷,從而獲得支持,逐步坐大。

這種地方,怎么也要比蘭州那種地方好太多了。

有時候李儀中都為劉繼隆惋惜,畢竟去了蘭州還得收復隴西,不知要消耗多少時光。

即便收復隴西,得到了隴西節度使的旌節,但吐蕃已然衰落,隴西注定得不到朝廷的支援。

劉繼隆日后,恐怕也就只能守著個隴西過日子了。

那地方番多漢少,拿下了也不會太平。

想到這些,李儀中似乎看到了劉繼隆日后蹉跎隴西的場景。

正因如此,他對不識好歹的索勛更加不滿了。

他李儀中拼死拼活就為了一個蘭州刺史,吃一口劉繼隆功績的邊角料。

可索勛他老子為他奪得了會州刺史的官職,他竟然還不滿足……

“哼!”

興許是覺得自己沒理,索勛冷哼一聲拂袖而去。

李儀中見狀搖頭,轉身走向了六房衙門。

在二人分道揚鑣時,張淮深與酒居延也來到了內堂坐下。

二人剛剛入座,張淮深便主動道:“雖說劉繼隆有功績于河西,可山丹的兵卒卻不能全由他帶走。”

聞言酒居延作揖道:“節度使放心,末將一直盯著的,只是張掖軍和番和軍中也有人投奔劉刺史,這……”

酒居延有些支吾,張淮深卻頷首道:“別影響收復會州就行。”

“是……”酒居延松了一口氣,隨后與張淮深繼續討論起了東征的事情。

倒是相比較他們,剛剛冷靜下來的索勛在返回西大營后,原本才冷靜下去的情緒又被挑了起來。

他剛剛回到牙帳,便見張掖軍的別將、校尉將他包圍起來,紛紛訴苦。

“刺史,這才一天,我們團就走了十六人!”

“我們團走了三十人!”

“我們團也走了二十二人……”

“刺史,您把這邊的事情告訴節度使沒有,節度使怎么說的?”

當將領們七嘴八舌的匯報起來,索勛立馬就惱了,語氣也帶著絲不耐煩。

“我告訴了,可節度使不以為意!”

索勛冷哼回應,隨后掃視眾人:“衙門那邊我是不會去了,你們要是受不了,自己去尋節度使去!”

說罷,他推開眾人,走入牙帳內坐下,而牙帳內的兵卒也為他端來了一杯茶。

原本索勛準備一飲而盡,可看到茶碗中的炒茶,他不由得想到了劉繼隆,猛然將碗砸在地上。

“砰!”

陶碗碎裂,索勛腦中也閃過了李儀中所說的話,心情漸漸平復下來。

“劉繼隆,等我得了朝廷的扶持,我看你還怎么得意!”←→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