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各方態度第310章各方態度←→::mayiwsk
“王宗會南下?”
“是的,聽聞是王內相以犒軍之命派遣其南下的。”
七月中旬,在李漼想著調查神策軍的同時,西川嘉州城外的崔鉉也得知了王宗實派遣王宗會南下的事情。
此刻的二人站在嘉州城西南的軍營之中,此地不僅有崔鉉招募的三萬西川新軍,更有被楊復光帶著南下的萬匹挽馬。
楊復光是元宵時北上的,抵達臨州時,劉繼隆剛剛前往了蘭州,因此完美錯過。
他帶著北上的那些錢貨,基本都留在了隴右,交換回來的則是一萬匹被騸過的挽馬。
由于軍隊還在操訓,挽馬便被崔鉉交給流民在軍營四周開墾荒田。
崔鉉這一手段,倒是讓嘉州附近的流民都安定了下來。
不僅如此,附近幾個州的流民也是先后來到嘉州定居。
只是在他心底,若非朝廷勒令諸道嚴查逃民,他是斷然不會管這幾萬流民死活的。
不能驅趕流民去隴右,便只能想辦法安置他們了。
正因如此,他才會將馬軍的挽馬暫時交給流民開墾荒地。
只是這項政策才持續不過兩個月,如今卻聽聞王宗會南下去尋找高駢去了。
王宗會此時可不比曾經了,如今的他雖然沒有太大的官位,但他身后站著北司群宦的頭頭王宗實。
因此對于他的南下,崔鉉還是需要關注關注的。
想到這里,崔鉉目光看向楊復光,略帶審視:“楊監軍畢竟是北司的宦官,如今為本相通風報信,難道不怕被北司其他人檢舉嗎?”
“呵呵……”楊復光輕笑出聲,恭敬對崔鉉說道:
“家父曾經說過,天下之事,皆為利益。”
“下官如今與使相共事,若是不能將西川經營好,日后北司也難有我拔擢之通道。”
他說的冠冕堂皇,但崔鉉卻清楚北司的事情可不是簡單的利益問題。
楊復光身后站著楊玄階、楊玄冀二人,即便是王宗會,也不敢輕易對付楊復光。
背靠兩座大山的人,竟需要在劍南道論資排輩才能重返北司,擔任高位。
顯然,楊玄階等人并不滿意王宗實將楊復光下派的舉動,而楊復光為自己報信,恐怕也是二人想要拉攏外援。
崔鉉自然看不上這些宦官,但虛以委蛇又未嘗不可。
這么想著,崔鉉輕聲笑道:“王宗會那邊,老夫會派讓人去打探消息的。”
“眼下當務之急,還是把新軍操訓得力,抓準時機將失地收復。”
“這是自然。”楊復光肯定道。
見他附和,崔鉉轉頭看向牙門之外,盡管牙門是三進出的存在,但由于開間廣大,所以能清楚看到牙門外的校場情況。
只見三萬大軍正在校場上操訓,而崔鉉看到的不過是操訓隊伍的冰山一角罷了。
“我軍三萬,挽馬卻不過萬匹,若想要其展露神威,必然需要足夠的挽馬。”
“只是如今府庫空虛,想要繼續采買挽馬,恐怕……”
崔鉉若有所指,楊復光在心底皺眉,但面上卻主動道:
“下官倒是有一手段,但此事若是暴露,使相恐怕要步昔日白相公后塵……”
“白敏中?”崔鉉眉頭微皺,頓時就想到了楊復光所說手段是什么。
他靠在椅子上,平復平復情緒后才說道:“你是讓我效仿昔年白敏中以流民換馬之舉?”
當年白敏中被彈劾后調往江陵,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白敏中私底下用西川流民和劉繼隆交換馬匹。
這件事情爆發后,李忱便沒再重用白敏中,直到新帝李漼繼位,白敏中才得以調回長安。
想到這里,崔鉉眉頭微微皺起,接著說道:“如今流民遍地,不同昔年。”
“即便老夫派人嚴防死守,那流民卻無孔不出,總能逃亡隴右。”
“這樣的局面,即便老夫向劉繼隆開口,恐怕他也不會愿意吧?”
崔鉉以自己的視角來判斷這件事,但楊復光聽后卻搖頭道:
“流民在西川是負擔,去了隴右就是賦稅。”
“下官此次北上,發現隴右雖然人口眾多,但依舊在將南邊的百姓遷徙往北邊,可見隴右依舊缺少人口。”
“只要加派‘文扶龍翼’等四州的巡邊兵馬,將流民阻攔在西川境內,屆時再與劉繼隆洽談,想來劉繼隆定然會愿意以馬匹交換流民。”
楊復光提出了這個建議,但崔鉉聽后卻有所顧忌:“若是如此,四州必然加派兵馬,這恐怕不利于防守南境。”
眼見崔鉉心動,楊復光繼續道:“眼下南蠻遭受重創,短時間內,定然無法對西川發起襲擾。”
“若是我們能抓住機會,說不定能將境內流民妥善處理好,還能換得足夠多的挽馬。”
楊復光說出了“我們”,而這讓崔鉉十分意動。
如今他六十有五,入朝為相是不太可能了,卒于西川任上就是他的最好結局。
因此將西川經營好,便是他如今的當務之急……
想到這里,崔鉉沉默片刻后才開口道:“此事便交給你了。”
“是!”楊復光連忙應下,隨后緩緩退出了牙門之中。
在他離開的同時,長安南下的王宗會也漸漸走入東川境內。
上次牛頭峽之戰結束后,祐世隆率先撤回了朱提,而高駢也沒有追擊,而是就地在東安城休整。
待到楊酋慶將兵馬撤回聘州后,高駢旋即留下藺茹真將、張璘、王重任三人駐守前線,自己率先返回了僰道城。
王宗會南下抵達僰道城時,高駢也再度招募了七千流民子弟,將其編練為軍。
七千東川新卒在僰道城外校場上操練,喊殺聲不斷。
王宗會與高駢并排站在校臺上,掃視這七千新卒操訓。
“這次大兄向至尊為你討了好,至尊敕封你為薊縣開國侯,檢校兵部尚書,食邑一千二百戶。”
“除此之外,朝廷調撥錢二十萬貫,絹十萬隨某南下,皆用于你東川犒軍所需。”
王宗會侃侃而談,但高駢十分清楚,這些東西的背后都有價碼,價碼就是他高駢必須忠心王宗實等人。
對此,高駢心里不屑,面上依舊表現得十分恭敬:“多謝少監,某必不會忘記內相之抬舉!”
“嗯……”王宗會輕描淡寫應下,沉吟片刻后詢問道:“你這東川,有多少可用之兵?”
“三千精騎,步軍一萬五!”
高駢不假思索的回答,王宗會聞言頷首,片刻后繼續問道:“近來廟堂上對隴右的爭議,想來你也清楚。”
“某在此私下問問你,你是如何看待朝廷與隴右之關系的?”
廟堂上對隴右之事的爭論,高駢向來關注,原因就在劉繼隆身上。
正因如此,在王宗會開口后不久,高駢便整理了思緒,張口解答起來:
“劉繼隆此人有人杰之表,年不到而立卻行事老成。”
“其人胸有兵略,開闔如神,嘗身先士卒、所向克捷,又有治才。”
“昔年隴右遭論恐熱霍亂而殘破,隨后便見此人入主蘭州,前后幾年橫掃群雄而占據隴右,如今又在松州、涼州各有布置,更是驅逐了河西群胡。”
“昔年某在隴右與之交兵時,便知曉此人雄才,野心不淺。”
“本以為此人蟄伏數年,便要一鳴驚人,振翅沖天。”
“倘若如此,即便其用兵如神,朝廷也能集結諸道兵馬將其圍剿驅逐。”
“然而自大中八年到如今,其人依舊蟄伏,可見其野心并非一般人所能相比。”
“某聽聞他不斷吸納逃民,想來便是為日后起事做準備。”
“昔年隴右口不過十余萬,其人便敢養兵萬余,縱橫邊陲。”
“如今隴右治下民眾多寡,朝廷鮮能知,然其兵眾必不少五萬。”
“若是朝廷真的要動兵圍剿隴右,其后果恐不下昔年安史之亂……”
面對高駢的這番話,王宗會臉上不由動容,但他還是覺得高駢所說有些危言聳聽了。
“安史之亂,恐怕不至于吧?”
王宗會忍不住打斷,接著皺眉道:“那劉繼隆能有史思明之勇?”
“可朝廷也沒有李武穆、郭忠武……”
高駢幽幽一句話,立馬讓王宗會為之語塞,心里也不免對劉繼隆愈發畏懼起來。
如今的大唐若是真能找出李光弼、郭子儀那般人物,也不至于被南蠻打到大渡河了。
若非出了個高駢和王式,恐怕安南和戎州都得丟失……
想到這里,王宗會忍不住開口道;“若是朝廷允你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你需要多少兵馬和錢糧能討平隴右?”
面對這個問題,高駢不由沉思起來。
盡管這個問題,他早就在心底盤算過無數次,但真到需要回答的時候,他卻還是拿不定主意。
“若是如某麾下這般兵馬,至少不能少于十萬兵馬,兩年方能討平劉繼隆。”
“此外,劉繼隆興許會率領殘部,走鄯廓二州逃往吐谷渾……”
高駢的回答令王宗會心里一緊,畢竟他很清楚十萬兵馬需要多少錢糧。
單從如今的西南戰事來說,朝廷對付南蠻,不過動用了七萬余眾,并且還是各鎮自己度支軍餉,朝廷只是偶爾犒賞罷了。
哪怕如此,朝廷每年在西南所用錢糧都不下三百萬。
若是朝廷征調各道兵馬去討擊隴右,那自然要朝廷運轉錢糧。
十萬大軍所需錢糧,一年下來最少要四百多萬。
這么多錢糧,而且還需要維持兩年,最后還不一定能討平劉繼隆。
想到這里,王宗會不免倒吸口涼氣,而高駢也趁機說道:
“某此番謀劃,還是在番賊與河西對隴右不予相助的情況。”
“若是番賊尚摩鄢及河西張淮深派兵馳援劉繼隆,那戰事恐怕要七八年才能結束。”
“眼下朝廷正在向南蠻動兵,某雖重創南蠻,然南蠻兩三年內必然卷土重來。”
“如今局面,實在不宜節外生枝,勞請少監轉告內相……”
面對隴右的事情,高駢還是十分慎重的。
甚至在他看來,若非河朔三鎮容易在危機時沆瀣一氣,成德、魏博二鎮不足為慮,唯有幽州能如隴右這般麻煩。
思緒此間,高駢便安靜下來等待王宗會的回答。
王宗會沉默片刻,末了才點頭道:“此事,某會在之后與大兄說的。”
“時候不早了,某舟車勞頓也乏了,便不叨擾你了。”
話音落下,他向校臺下走去,高駢則是派梁纘、魯褥月二人護送王宗會前去休息。
瞧著他背影走遠,高駢這才收回目光,將目光投向那七千新卒。
其實若是可以,他還真希望朝廷對隴右鎮下手。
至少到了那個時候,朝廷必然要選拔有才之將,而他有自信勝任。
憑著討平河隴的功績,他最少能獲爵郡王,甚至位極人臣。
哪怕戰陣之上沒辦法擊敗劉繼隆,他也能憑借朝廷那龐大的體量,一點點把隴右壓死……
“該死的宦官!”
在高駢暢想之余,遠在千里之外的長安咸寧宮中也傳出了低呵之聲。
偌大的咸寧宮,往日遍布殿上的宦官都消失不見,只剩下偏殿中的皇帝李漼,以及他所心愛的女兒,同昌公主李梅靈。
李漼壓著脾氣,手中拿著一本記錄滿諸多事情的文冊。
“阿耶不要生氣,把身體氣壞了不值得。”
李梅靈安撫著自家阿耶,而身為她阿耶的李漼則是將文冊丟在桌上,眉頭緊鎖。
“朕雖然想到了神策軍有貓膩,卻不想神策軍竟然如此不堪用……”
“怪不得滿朝文武都不認同朕要討平隴右的想法,原來他們早就知道神策軍的貓膩,但卻無一人敢于告訴于朕!”
李漼拳頭攥緊,臉上寫滿不甘。
當初他就好奇,自家阿耶在位時期也算太平,為何不敢對隴右的劉繼隆下手。
現在明了一切之后,他才了解自家阿耶的想法。
想來自家阿耶是了解神策軍虛實的,所以才沒有貿然下旨討平隴右。
這么想來,李漼也不免有些后怕。
倘若昔日沒有裴休三人的阻攔,他要是真的下令討平劉繼隆,哪怕不是要被劉繼隆打入關中,打入長安……
想到那個未曾謀面的劉繼隆帶兵進入長安,李漼心底就不免生出股無力感。
“阿耶,神策軍雖然有許多虛額,但確實能拉出不少兵馬來拱衛京畿。”
李梅靈安撫著李漼,但很快她臉上又浮現惆悵:“只是北衙六軍除左右神武軍外,其余均不堪用。”
“……”李漼的臉色更難看了,他沒想到京畿之地養兵十余萬,結果卻都是虛額。
北司那群老雜毛,竟然拿著十幾萬虛額從朝廷這里不斷索取錢糧。
十二萬六千神策軍,每年度支近四百萬貫,而今卻有人告訴他,所謂驍勇善戰的神策軍,竟然連三萬在額都湊不出來。
李漼不傻,只是掌握的情報不多,雙眼都被北司那群人蒙蔽了。
如今得知了情報,他立馬就猜到了北司群宦是怎么利用神策軍斂財的了。
普通的兵額直接吃空餉,官位則是留給北司各家子弟,讓他們吃食邑和俸祿。
虧他即位時,面對王宗實“裁汰兵額”之舉還略帶感激,如今看來,無非就是他們少吸幾口朝廷的血罷了。
“四百萬貫……”
李漼在心底呢喃這筆錢糧,心都快滴出血來了。
解決神策軍的虛額問題,他起碼能省下三百多萬貫。
拿著這三百多萬貫,完全可以重新編練十萬大軍,屆時哪個藩鎮還敢對朝廷跳梁?
只可惜他沒有收拾王宗實等人的手段,面對這般情況,也只能忍氣吞聲。
可他也清楚,朝廷若是繼續這樣下去,那大唐說不定會亡于他的兒孫手上。
想到這里,李漼心里有三分僥幸,七分無奈。
僥幸在于大唐不太可能亡在他的手上,無奈在于自己明知道這些事情,卻無法改變。
“囡囡……”
李漼面露苦色,抬頭看向自家不過十三歲的囡囡。
“阿耶,囡囡在這里。”李梅靈握住了李漼的手。
感受著手中溫暖,李漼沉默許久后才緩緩說道:“此事你我父女知道便足夠,你派出打探消息的那女子,便調來朕身邊吧。”
李漼這話說的很明顯,前一句用‘你我’,后一句用‘朕’。
前者是以父親身份安慰,后者則是以皇帝身份來下令。
李梅靈聞言瞳孔緊縮,隨后忍不住說道;“阿耶,那女子與我情……”
“此事不容爭議!”
李漼打斷了她的話,這也是李梅靈自出生來,第一次被李漼用如此冷冽的語氣所教育。
沉默許久,李梅靈最終還是緩緩的點了下頭:“兒臣知道了……”
聽著‘兒臣’二字從李梅靈口中說出,李漼心里也是說不出的難受。
只是這件事十分重要,馬虎不得半點。
“兒臣告退了……”
李梅靈低垂眼簾行禮,隨后頭也不回的離開了偏殿。
李漼望著她背影,張了張嘴,不知道該說什么。
待李梅靈徹底離開咸寧宮,被支開的田允也帶著群宦走入咸寧宮。
“大家……”
田允走入偏殿,低眉順眼的行禮。
李漼望著他,好似看到了他身后的王宗實。
盡管心里不是滋味,但李漼還是冷聲說道:“派人去公主的宮中,把前些日子出宮采買話本的女婢盡數杖斃!”
“奴婢領命……”田允十分好奇,為什么皇帝會親口下令處置幾個宮女。
“此事你若不忙,便由你親自操辦吧。”
李漼補充了一句,而田允聽后,心里頓時沒了興趣。
若是有什么秘密,他倒是還有興趣去親自監督,但如今皇帝都吩咐他去,顯然不是什么大秘密。
“奴婢這就去辦……”
田允嘴上應下,隨后緩緩退出偏殿,但卻并未親自前往,而是派幾名不知名的宦官前去辦差去了。:mayiwsk←→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