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小說>我的姑母是馬皇后最新章節列表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第21章 東拉西扯
更新時間:2025-05-08  作者: 見月明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見月明 |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 見月明 |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正文如下:
第21章東拉西扯_我的姑母是馬皇后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第21章東拉西扯

第21章東拉西扯←→:

朱樉也聽的有點入迷,化身捧哏問道:

“什么波折?”

朱元璋也同樣露出好奇的表情。

馬鈺說道:“照理說,滅商成功武王應該很高興,但大家卻發現武王時常面帶憂色。”

朱樉不解的道:“為什么?難道還有什么隱患不成?”

馬鈺說道:“大家也都是這么想的,于是周公就去詢問武王為何。”

“武王說,他繼承父親遺愿伐商。”

“現在伐商成功,按理說天命應該轉移到他身上了。”

“可他卻沒有接到蒼天的指示,他擔心自家的天命是不是丟失了。”

這……朱元璋和朱樉都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周武王莫非是個傻子不成?

馬鈺看了看他們父子,說道:“你們是不是覺得武王很蠢,竟然真的相信天命?”

朱元璋默然不語。

朱樉也琢磨過來味兒了,驚訝的道:“武王竟然真的相信自家因仁德而得天命?”

馬鈺頷首道:“是的,他真的相信自家有天命。”

“不只是嘴上相信,他還以此來教育后世子孫行仁政。”

朱樉摸了摸頭,說道:“沒想到他竟然也有如此愚昧的一面。”

馬鈺嘆道:“愚昧嗎?但他確實做到了表里如一。”

西岐因文王有德而得天命,武王高舉德的大旗伐商立周。

但他并不只是將德當做一個幌子,而是真的相信自家有德才得的天命。

所以將德視為西周的立國根本。

“如果這都是愚昧的話,那還有什么是值得贊頌的呢?”

朱樉的表情有點不自然,轉移話題道:

“那后來呢?周公是怎么安慰武王的?”

馬鈺搖搖頭,說道:“周公也沒有辦法安慰,是武王自己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決定在離天最近的地方修筑一座都城,方便他聆聽蒼天的聲音。”

朱樉眼睛一亮,說道:“不會是在泰山吧?”

馬鈺說道:“不,是洛邑。”

“洛邑是天下的中心,自然也就是離天最近的地方。”

朱樉不禁想起之前的課程,周公營建洛邑,于是說道:

“所以武王駕崩后,周公才會繼續營建洛邑對吧?”

馬鈺頷首道:“是的,洛邑就是西周得天命標志,也是西周德政的象征。”

“洛陽有德這個認知,就是因此而來。”

洛陽有德,不是洛陽人自己吹出來的,是西周將自己的天命和這座城市綁定在了一起。

是當時天下人共同的認知。

劉邦想要定都洛陽,婁敬就說了,你認為自己的德行能和西周相比嗎?

洛陽雖然有天險,但內部平原狹小。一旦被敵人從外部封鎖,大家都得餓死在這里。

如果你沒有西周王室的德行,讓天下人心服口服,那就別把京都放在這里。

長安才是最合適你當國都的地方。

有天險可守,還有廣闊的關中平原可以提供糧草。

就算天下生變,也可以固守關中,尋找機會反擊。

劉邦主打一個聽勸,西漢因此定都關中。

“而且從洛邑建成,到此后的一千多年,都沒有被毀滅過。”

“雖然之后經過數次擴建和修繕,但主體依然是周公時期修建的。”

“這在華夏歷史上是獨一份的,它所承載的意義,已經不是一般的城池所能比的。”

“漢高祖想將國都放在這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直到東漢末年,這座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成周洛邑,被董卓付之一炬。”

“雖然后來洛陽屢次重建,可已經不再是成周洛邑了。”

這可以說是華夏文化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

朱樉并不能感受到他的那種遺憾,反而覺得很枯燥,忍不住說道:

“扯遠了,咱們繼續說天命吧。”

馬鈺認真的道:“我就是在說天命。”

“為何夏商的都城沒有這么高的地位?”

“為何大家都會認為洛邑很特殊?”

“即便數千年后,即便被毀滅成為廢墟,依然為世人所追慕?”

“難道僅僅是因為那是一座城嗎?”

“不,大家認可的、追慕的,是西周的仁德。”

朱樉再次撓了撓頭,目光下意識的看向自家老父親。

發現他沒有開口的打算,只能硬著頭皮說道:

“原來如此,那后來呢?是不是因為西周王室荒淫無道,大家就不認可他們的天命了呢?”

馬鈺頷首道:“是的,西周末年周王室無道,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

“大家不只是懷疑西周的天命,甚至開始懷疑蒼天。”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諸如此類罵天的話,開始在詩經里面頻繁出現。”

“這也意味著周王室身上的天命在墮落。”

“雖然管仲和齊桓公重申周禮,將塌下來的天臨時撐住。”

“可大家都明白,周王室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大家之所以還愿意使用周禮,不是因為相信它,而且暫時還沒有找到替代它的東西。”

“隨著諸侯國兼并戰爭的加劇,各國都開始變法圖強。”

“基于現實需要,事功思想逐漸興起,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也有人根據天命觀,提出了五德始終說,只不過并不為大家所重視。”

“事功思想依然是主流。”

“各國的變法也都圍繞這個思想所展開,其中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推行的最徹底。”

“耕戰制度將事功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所以秦始皇一統天下,從來都不說自己得天命,他認為自己是有功才得的天下。”

“因此他也沒有使用天子這個尊稱。”

“天子是周王室根據天命觀創造的獨有稱呼,在此之前是沒有的。”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勞比周王室更大,不屑于使用天子這個稱呼。”

“而是單獨創造了皇帝一詞,又以朕自稱。”

朱樉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那我爹驅逐胡虜一統天下,是不是也能單獨創造一個稱呼?”

朱元璋臉頓時就黑了:“孽畜,閉嘴。”

馬屁拍在馬蹄上,朱樉訕訕的閉上嘴巴。

馬鈺也心下暗笑,朱老二真是帶孝子啊。

朱元璋又對馬鈺說道:“繼續說。”

馬鈺干咳一聲,道:“漢高祖得天下也同樣不說天命。”

“漢書高祖本紀記載,七大異姓諸侯王聯名上疏,認為平定天下漢高祖功最高,當承皇帝號。”

為啥是七大異姓諸侯王聯名上疏?因為他們相當于是股東。

所以股東都認為他的功勞最大,應該繼承皇帝尊號。

“史記高祖本紀,‘功’這個詞也頻繁出現。”

“高祖駕崩,群臣以太祖平定天下功最高,當上尊號為高。”

“這里的高,是尊號不是謚號,最早的謚法里是沒有高這個字的。”

尊號是獨屬于某一個人的,謚號是所有皇帝都能用的。

雖然字一樣,但代表的含義不一樣。

劉邦到底是漢太祖還是漢高祖,前世可養活了不少公眾號。

只是,漢高祖這個稱呼雖然不合禮法,但屬于從西漢就開始的約定成俗的稱呼,我們也沒必要一直揪著不放。

朱樉下意識的接話道:“我就說他明明是漢太祖,為何要稱呼他漢高祖,原來是這個原因。”

說完他又偷偷看了看自家父親的臉色,見朱元璋沒有罵他,才放下心來。

接著他又問道:“那從什么時候開始,天命說又被重新拾起了呢?”

馬鈺說道:“也是漢高祖時期。”

“西漢建立之初,禮法制度不健全,諸侯勛貴們肆意妄為,朝堂上公然打鬧。”

“漢高祖就想重建禮法制度,但他并不懂這些東西,為此苦惱不已。”

“這時大儒叔孫通站了出來,給他講了周朝的禮法制度。”

“漢高祖采納了他的建議,采用周禮重建了禮法,同時也繼承了天子這個尊號。”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天子和皇帝共同成為君主的稱號。”

“此后他又在張蒼的建議下,采納了五德始終說,天命觀念重新被提起。”

朱樉質疑道:“不是說漢承秦制嗎?”

馬鈺笑道:“還有百代皆行秦政法呢,這里說的是秦的政治制度。”

“也就是郡縣制,人口管理制度、稅法制度、土地制度等等。”

“周禮是禮法,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制度。”

朱樉點點頭,說道:“原來如此,治國真復雜。”

朱元璋卻心中一動,道:“這些你都懂?”

馬鈺微微點頭道:“略懂,略懂。”

朱元璋看到他嘚瑟的樣子就氣不打一處來,請教的話怎么都說不出口。

只是拉著臉冷哼一聲,就不再言語。

馬鈺也懶得理他在想什么,繼續說道:

“漢高祖是個很有趣的人。”

“換成一般人,肯定不會真的去相信什么天命的。”

“把周禮拿過來,天命觀扔一邊去就可以了。”

“但他不一樣,在接受了周禮之后,他真的開始相信天命了。”

“討伐九江王英布的時候,他中箭受傷。”

“當時御醫都說了能治好,他把御醫趕走,說我的生死是天命。”

“現在是老天爺想讓我死,治什么治。”

“這種在生死面前的豁達,堪稱歷代君主里的獨一份了。”

“當然了,他之所以尋死,和盧綰也有關系。”

倆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是發小同窗,關系最好的鐵哥們。

可惜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別人的蠱惑下對劉邦產生了懷疑之心。

這對劉邦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因此才有了尋死的想法。

但盧綰并沒有真的背叛,他得知劉邦尋死,就前往長安想要解釋清楚。

只是走到半路就接到了劉邦駕崩的消息。

他很清楚,事情到了這一步已經沒有辦法再解釋了。

于是逃往匈奴,最終死在那里。

可以說,這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朱元璋嘴唇動了動,劉邦和盧綰讓他想起了自己和湯和,如果湯和背叛了自己……

此刻,他無比的理解了劉邦。

朱樉卻有不同意見:“我覺得漢高祖有點蠢了,如果他好好治傷多活幾年,不就沒有后面的呂后亂政了嗎。”

朱元璋不禁點頭,是這個道理。

雖然他共情劉邦,但并不代表就接受他的做法。

你面對生死坦然歸坦然,可你死前得把該辦的事情辦好啊。

把滿是荊棘的權柄交給子孫,那不是為難他們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呂后亂政這事兒沒有那么簡單,而且負面影響也沒有你想的那么大。”

“這事兒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以后再和你說吧。”

說到這里,他看了朱元璋一眼,又補充了一句道:

“如果還有以后的話。”

朱元璋臉一黑,要不是答應過妹子,咱真恨不得一巴掌拍死他。

東拉西扯了一會兒,馬鈺繼續說回天命:

“雖然漢高祖重拾天命觀,但當時的主流依然是事功思想。”

“所以才有了他駕崩后,群臣以功最高,給他上尊號的事情。”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不喜歡黃老之學,想要轉軌變無為為有為,就必須要宣揚天命觀。”

朱樉不解的道:“為什么?”

馬鈺說道:“在當時的人看來,劉家得天下和天命沒有什么關系,是因為漢高祖功最高才被大家推舉為皇帝。”

“漢高祖的功勞最高,可他的子孫沒什么功勞。”

“想繼承他的皇位,那就得繼承他的德行和制度。”

朱樉似乎想到了什么,說道:“這就和周武王扶靈伐商一個道理,是吧?”

馬鈺贊許的道:“對,道理是一樣的。”

“黃老思想是漢高祖定下的,漢武帝想改,在別人看來就是他拋棄了高祖的理想。”

“那大家憑什么還要尊他為皇帝?”

“所以漢武帝必須重申天命思想,他劉家能得天下,是因為有天命。”

“為此他采納董仲舒的建議,修改了五德始終說,將漢初確立的水德改為火德。”

“還大肆宣揚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思想,最終完成了天命的重塑。”

“從此之后,天命觀深入人心,歷朝歷代皆宣稱自己得天命而有天下。”

朱樉恍然大悟,正想說長見識了。

哪知馬鈺忽然又說道:“但大明建立,天命觀再起波瀾。”

朱樉下意識的問道:“怎么了?”

等說完他才反應過來,好嗎,話題又回到了最初,自家親爹不信天命。

果然,馬鈺接著他的話說道:“你爹不信天命,也不知道什么是天命。”

出奇的是,聽到這話朱元璋竟然沒有和最初那般生氣,反而問道:

“你說了這么多,依然沒有解釋,為何孟子的話就是正確的。”

馬鈺笑著搖搖頭,道:“沒有解釋嗎?那我問你。”

“為什么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文王有天命?”

“難道是因為蒼天托夢給大家,告訴大家的嗎?”

“不,是因為大家認可了文王之德,愿意相信他有天命。”

“什么叫天命?天下人認可的才叫天命。”

“如果天下人都不認可也能稱為天命,那誰都能關起門認為自己有天命了。”

“正如那洛邑,不是因為它有德,大家才認可它。”

“而是因為大家認可它,它才能成為有德的象征。”

“孟子的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總結前人留下的經驗形成的。”

“他對天命,對家國君主百姓的解釋,是天下人都認可的。”

“而且,你以為孟子的學問是給普通百姓看的嗎?”

“不,是給君主看的。”

“他在告訴君主,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性。”

“你討厭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可別人打你一巴掌,你能不感到屈辱,不生氣嗎?”

“你喜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捫心自問,你能做到別人打你左臉,你不但不生氣還把右臉伸過去嗎?”

朱元璋臉色鐵青,卻無法反駁。

如果他能做到,就不會有現在的大明朝,也不會有洪武皇帝了。

馬鈺也是越說越痛快:“你都做不到,憑什么認為別人能做到?”

“人的本性也不會因為你的喜好而改變。”

“你可以扭曲一人之心,難道還能扭曲天下千萬人之心嗎?”

“你喜不喜歡不重要,承不承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就是現實。”

“你可以利用你的權力,將這些話從《孟子》中刪除。”

“可你想過沒有,如果你的子孫真的認為,他至高無上可以為所欲為,會是什么后果?”

說到這里,馬鈺就忍不住來氣。

都不用看后世了,就看看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就知道了。

他的兒子成材率很高,但出活畜生的概率也高的離譜。

有這樣的爹教,走歪了不奇怪,不走歪那才不正常。

朱元璋被說的臉上掛不住,勃然大怒,站起身一腳將地上的矮桌踢翻:

“豈有此理,你目無尊長,無君無父……你……哼……”

說完轉身就往牢房外面走。

朱樉一看,也顧不上害怕,連忙問道:

“爹,你別走啊,我怎么辦?”

走出老遠,朱元璋才回了一句:

“咱沒有你這樣不孝的兒子,繼續在牢里蹲著吧。”

說完就走過拐角消失不見。

留下一臉懵逼的朱樉。:mayiwsk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