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小說>我的姑母是馬皇后最新章節列表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第22章 暴露
更新時間:2025-05-08  作者: 見月明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見月明 |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 見月明 | 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正文如下:
第22章暴露_我的姑母是馬皇后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第22章暴露

第22章暴露←→:

朱元璋氣沖沖的回宮,徑直來到坤寧宮。

馬皇后正坐在涼亭,拿著書本檢查朱棡的學習情況,遠處朱棣、朱橚正帶著一群小豆丁玩耍。

見到他進來,朱棡轉身行禮:“爹,您回來了。”

朱元璋繃著臉,一句話都不說,走到馬皇后面前坐下。

一副咱很不開心的樣子。

朱棡也變得拘謹起來。

朱棣、朱橚哥倆也察覺到不對,連忙帶著一群小豆丁過來行禮。

朱元璋看著他們倆灰頭土臉的樣子,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看看你們像什么樣子,還有沒有一點皇家體統。”

朱棣和朱橚嚇的和鵪鶉一般,低著頭不敢說話。

幾個豆丁則是想哭,又不敢哭。

馬皇后語氣慈祥的道:“還不快認錯,以后不許這樣了。”

朱棣、朱橚連忙認錯,以后再也不敢了。

朱元璋冷哼一聲,沒有搭理他們。

馬皇后打圓場道:“老三,帶弟弟妹妹下去清洗一下吧。”

朱棡如遇大赦,連忙帶著大家一溜煙離開了。

然后馬皇后又不動聲色的揮退內侍。

等花園只剩下兩個人的時候,她眉頭一挑,斜睨道:

“怎么,覺得我沒把孩子們教好是吧?要不你自己教?”

朱元璋心道壞了,也顧不得生氣,連忙賠罪道:

“哎呀,沒有沒有,誰敢說妹子教的不好,咱第一個不愿意。”

“咱都是被那馬鈺給氣的了,一時失言,一時失言。”

馬皇后白了他一眼,順著他的話說道:

“那馬鈺說了什么,將你給氣成這個樣子?”

朱元璋就將方才馬鈺說的話轉述了一遍。

馬皇后越聽越是震驚,這不正是他們最欠缺的東西嗎。

她本以為馬鈺或許懂一些這方面的學問,但憑他的年齡又能學到多少呢。

現在才知道,自己想的大錯特錯。

他這已經不是略懂,是研究的很深。

而且聽他話里的意思,對行政制度也有很深的了解。

歷朝歷代神童屢見不鮮,可‘神’到這份上的應該絕無僅有了吧。

然后就是高興,他果然懂。

沒有枉費我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心思。

等朱元璋說完,她才贊嘆道:“真大才也。”

然后她笑道:“我就說你去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現在信了吧?”

朱元璋氣道:“可他大逆不道,著實氣煞我也。”

這里他用的是氣煞我也,而不是該死,已經暴露了自己的態度。

馬皇后豈能聽不出來,也放下心來,勸慰道:

“他還是個孩子,早早就失去了父母教導,故而才缺乏敬畏之心。”

“這正好給了我們機會,日后好好教育,必成棟梁之材。”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就怕教出一只白眼狼。”

馬皇后認真的道:“他很重視和樉兒的感情,對標兒也頗為重視,可見是個重感情之人。”

“這樣的人最適合以恩義結之,又怎么會成為白眼狼呢。”

“我覺得,培養好了他就是下一個沐英。”

朱元璋眉頭皺起,道:“你不會是想讓咱收他當義子吧?”

馬皇后沒好氣的道:“憑什么要給你當義子?給我當侄子不行嗎?”

“啊?”朱元璋驚訝的道:“你不會真的想認下他吧?”

馬皇后正色道:“為什么不行?繼承我爹的宗祧,正好也斷了某些人不切實際的念想。”

朱元璋連連搖頭道:“不行不行不行,他來歷不明,怎么能讓他繼承岳父大人的宗祧。”

馬皇后見他反應激烈,知道此事急不得,于是就說道:

“我也只是這么想想,又沒有一定要收他,你這么激動做什么,此事等以后再說也不遲。”

朱元璋重新坐好,道:“沒有以后,就算他來歷清白也不行。”

馬皇后心中一動,狐疑的道:“你不會是因為他對你不敬,才反對的吧?”

朱元璋矢口否認:“沒有,不是,你不要冤枉咱。”

馬皇后哪還不知道是咋回事兒,一時間啼笑皆非。

這倆人,互相看不順眼,也是沒誰了。

不過認親也只是偶爾產生的念頭,并沒有決定下來,見朱元璋如此反對她也沒有再說什么。

轉而聊起了天命的事情:

“馬鈺雖然目無尊長,但學識著實不凡,他對天命的講解讓我茅塞頓開。”

朱元璋冷哼一聲,沒有接話。

馬皇后知道他在慪氣,拉不下那個臉肯定馬鈺的詮釋。

不過他沒有開口反對,就說明也是頗為認可的。

所以她就繼續說道:“尤其是其中兩點,讓我感觸最深。”

朱元璋終于開口道:“哪兩點?”

馬皇后說道:“其一,天下人都認可的,才是天命。”

“用老話講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元末亂世群雄并起,但只有你最為重視軍紀、安撫百姓。”

“所以我們在應天立足后,很快就民心歸附。”

“即便陳友諒傾巢而出,天下人都認為我們必敗的時候,后方百姓依然愿意相信我們。”

“百姓是真的覺得我們能打贏嗎?”

“不,他們是愿意相信我們能贏。”

為了應對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向境內部分富庶地區征收雙倍的錢糧。

百姓絲毫沒有怨言,紛紛將家中存糧拿出來,讓他順利籌措到了足夠的糧草。

雖然事后他通過免稅,將多征收的部分還給了百姓。

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大家依然愿意支持他,不就是因為他善待百姓嗎。

大家希望他能贏。

再沒有比親身經歷,更能觸動人心的了。

此時回想起來,朱元璋也不禁心生感動,說道:

“所以大明立國后,咱才規定良田十稅一,下田二十稅一。”

這個稅率,在歷朝歷代里都算是低的了。

馬皇后內心也很是欣慰,說道:“這就是百姓支持你的原因,也是他們應得的回報。”

頓了一下,她才繼續說道:

“第二點,孟子的學說是給君主看的。”

“以往我們都認為,孟子思想是用來教導所有人的,現在想來并非如此。”

“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讎,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對梁惠王說的。”

“孟子一書中諸如此類的話很多,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話全都是說給各國國君聽的。”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是人的本性,根本就不需要去教。”

“孟子就是將這種人性,告訴各國國君。”

“以免他們真的認為自己至高無上而胡作非為,最終被自己的國民所拋棄。”

“歷史上因此被國民拋棄的國君,可是屢見不鮮的。”

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出來,效果是不一樣的。

馬鈺說的時候,朱元璋雖然覺得有點道理,但內心是難以接受的。

此時馬皇后變著花樣重新說了一遍,就引起了他的思考。

當然,要說他就此轉變想法,那有點不現實。

畢竟他都四十的人了,思維早已定型,不是幾句話就能扭轉的。

但至少他愿意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了,這也是一種轉變。

馬皇后沒有打擾他的思考,事實上她自己也同樣在回顧馬鈺說過的話。

并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過了許久,朱元璋先回過神,看她沉思的模樣,就問道:

“你又想到了什么?”

馬皇后說道:“我在想馬鈺的一身所學。”

朱元璋眼睛一亮,道:“可是發現了什么?”

馬皇后點點頭,說道:“他最開始通過蛛絲馬跡,猜到了你想遷都,并且分析出了結果。”

“后面又結合過往歷史,推斷出丹書鐵券不可取。”

“之后每一次交談,他都是通過講史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朱元璋恍然大悟,說道:“他是治史的。”

馬皇后說道:“應當是如此,不過我要說的不是他治的何經,而是他治史的方式。”

“以前他也多次講史,只是我沒有往這方面想過。”

“可是他解釋天命變化的方式,卻讓我發現了端倪。”

“如果我的推測是真的,那他治史的方式就太驚人了。”

“可謂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朱元璋不禁有些好奇:“哦?他是如何治史的?”

馬皇后解釋道:“我們治史,都是看某個人的行為、某件事情帶來的影響,從中獲取經驗。”

“他不同,猶如庖丁解牛一般,將歷史分拆肢解。”

“然后將同類型的事情,按照時間線串在一起,從而找到發展的規律。”

“嘶……”朱元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然后斷然否決:

“這不可能。”

“華夏數千年歷史,史書浩瀚如煙海,加起來何止千萬言。”

“一個人窮其一生通讀一遍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肢解串聯。”

馬皇后說道:“所以我懷疑,他的家族世代治史。”

“如果數代人一起努力,是有可能做到的。”

朱元璋依然不愿意相信:“如果有這樣的家族,不可能沒有一點風聲傳出來。”

馬皇后說道:“宋末有很多讀書人不愿意為元朝效力,選擇隱姓埋名。”

“元朝的統治方式你是知道的,除了收稅什么都不管。”

“這就給了他們隱居的機會。”

“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誰又能肯定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呢。”

“而且他可是說過,對土地制度、收稅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等等都有了解。”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那就意味著他肚子里裝著他們家族百年的研究成果。”

“那些學問,對我們、對大明太重要了。”

朱元璋沉默了。

雖然他依然不相信這種事情,可如果是真的,那對他們的幫助就太大了。

馬皇后繼續說道:“撇開那些未知的不談,只說這次的天命觀,對我們的啟發是不是非常大?”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剛才思考過后,他對大明律的方向,已經有了新的想法。

想到這里,他終于說道:“多試探一下,看看他到底學到了多少。”

馬皇后笑道:“這就對了。”

說到這里,她忽然道:“這會兒外面的人,應該已經察覺到馬鈺的存在了。”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知道了又如何,正好看看誰忠誰奸。”

離開大牢的時候,朱元璋的臉色很不好看。

這個情報很快就傳到了有心人的耳朵里。

大家都不禁產生了好奇心,牢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皇帝為何在那里停留那么久,為何會那么生氣?

二皇子為什么沒有被放出來?

是二皇子將他氣成這樣的,還是有別的原因?

各方人馬各顯其能,通過各種途徑去打聽消息。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以前沒有消息泄露,只是大家沒重視而已。

當大家都把目光放在這里,并開始打探的時候,真相很快就暴露了。

得知事情真相后,大家都震驚了。

二皇子被關進大牢里,和冒充皇親的那個欽犯成了好朋友?

然后馬鈺斷言,皇帝去開封是為了遷都的那一番話,也被傳了出去。

眾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果不是經過再三確認,他們都以為是在聽話本故事。

可當確認這個消息后,大家就更坐不住了。

再聯想到之后太子幾次出入大牢……

不行,必須要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

他們派出更多人去打探情報。

只是這次任憑他們怎么努力,都無法再探聽到任何消息。

因為拱衛司將應天府大牢的一角封鎖,不允許任何人靠近。

很顯然,推測遷都的事情發生后,皇家最先反應過來,封鎖了那一塊區域。

到了這會兒,大家都知道那馬鈺身上肯定藏著什么秘密,否則皇家不會這么小心。

盡管很好奇,不過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罷手。

畢竟沒必要為了一個未知的秘密,去觸皇帝的霉頭。

即便少數不甘心的人,也只是通過別的途徑,打探馬鈺的身份。

比如和他一起逃難來的難民。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那大家也就只是好奇一下,不會真的怎么著。

可很快大家就發現,皇帝變了。

準確說是對待‘大明律’的態度變了。

首先不再搞什么雙重標準。

雖然還是堅持嚴厲打擊貪腐,但不再像之前那么苛刻。

其次,他開始傾向于慎刑,并否定了李善長等人提出的輕罪重罰。

還否定了大部分肉刑,只保留了髡刑、刺字等較輕的部分。

這和之前相比,可謂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所有人都很驚訝,到底發生了什么?皇帝的態度轉變為何會如此之大?

大部分人還在疑惑的時候,某些反應快的已經猜到,或許和前幾天牢房之行有關。

那么問題來了,牢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或者說,那馬鈺到底和皇帝說了什么,竟然能改變他的想法?

下朝后劉伯溫立即找來長子劉璉:“我讓你查馬鈺的情況,可有收獲?”

劉璉搖頭,說道:“應天府大牢那邊,您叮囑我不要去碰,我只能從逃難來的難民著手。”

“除了知道他兩三年前出現在徐州,再之前的情況就一無所知了。”

然后他好奇的問道:“發生什么事情了嗎?”

劉伯溫也沒有隱瞞,就將朱元璋的變化說了一下,道:

“我懷疑,就是那一趟大牢之行,讓陛下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劉璉驚訝的道:“陛下從那里出來的時候,不是非常憤怒嗎?”

劉伯溫說道:“正因為憤怒,說明他說了一些陛下不喜歡聽的話。”

“陛下當時很生氣,清醒過來之后,卻認可了他的話。”

劉璉覺得不可思議:“那么多人勸諫都沒用,他竟然能說得動陛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劉伯溫搖搖頭,說道:“這正是我想知道的。”

“以陛下的性情,他返回應天的第一時間,就應該將馬鈺處死,維護皇家的體面。”

“可他卻十幾天不聞不問,這本就不正常。”

“前幾日還親自去了大牢,而且二皇子到現在都沒放出來……”

“現在回想,此事充滿了詭異之處啊。”

“之前我被朝政困擾,以至于忽略了這些。”

“若能早日察覺異常,或許就不用如此被動了。”

劉璉安慰道:“誰能想到那個小乞丐身上,會隱藏著這么大的秘密。”

“接下來我們怎么辦,繼續去查?”

劉伯溫沉吟片刻,搖頭說道:“不用了,這么大的動靜陛下肯定知道。”

“我們現在去查,不但查不到什么東西,還會激怒陛下。”

說到這里,他樂觀的道:“至少目前來看,他與我們的觀念并不沖突。”

李善長卻一點都樂觀不起來,他非常的憤怒,又感到緊張。

之前皇帝打壓他,他都沒有這種危機感。

以他的地位,只要不造反都能安然無恙。

區區打壓不過是皇帝提醒自己過線了而已,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可現在皇帝的思想和他走向不同方向,才是他無法忍受的。

必須要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

回到家他將李忠喊來,詢問有沒有查到什么有用的情報。

李忠也是無奈的說道:“除了之前的那些,再查不到任何信息。”

“主要是拱衛司的人,油鹽不進。”

李善長臉上浮出怒氣,道:“拱衛司,讓石堅讓來見。”

李忠大驚,道:“啊……這,不好吧,他可是拱衛司校尉。”

拱衛司現在的規模還不大,領頭的只是個校尉。

李善長說道:“哼,那又如何?沒有老夫哪有他的今日?”

“別說是他,若沒有老夫,拿來的拱衛司。”

元末張士誠最善于用間,朱元璋作為他的頭號敵人,可謂是深受其害。

當時朱元璋手下頭號大將胡大海,就是被張士誠用間害死的。

胡大海當時的地位有多高呢,相當于是大明建國后的徐達。

甚至有人說,如果胡大海不死,徐達的位置就是他的。

可見,張士誠的用間能力有多強。

為此,朱元璋也被迫組建了自己的間諜組織,也就是拱衛司的前身。

李善長也是這個機構的負責人之一,人員招募、培訓、派遣等工作,他都全程參與。

后來大明建立,朱元璋將這個組織改組成了拱衛司。

并將這個機構的權力全部收回,不允許任何外人觸碰。

李善長自然也明白此事的敏感度,從此之后也不再過問拱衛司的事情。

這次他是真的感受到了危機,才出此下策。:mayiwsk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