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遼鎮_風起明末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第四百六十七章:遼鎮
第四百六十七章:遼鎮←→:
“遼鎮,必敗無疑。”
徐州城北,眾鎮將校齊聚靖南軍中軍帳內,因為陳望的一席話而嘩然。
“寧遠天下堅城,山海關亦為天下險關,遼鎮有大軍六萬,野戰確實難敵清軍,但只是守備城關清軍縱有十萬鐵騎也難撼動,總鎮為何斷言遼鎮必敗?”
周遇懋神色凝重,上前了一步,靠近到沙盤之前。
“清軍云集重兵十余萬而攻錦州,錦州尚且守了兩年之久。”
“遼鎮據守要沖,又豈會速敗?。”
曹變蛟的臉色并不好看,從選擇跟從陳望開始,歷戰之下,他對于陳望一直以來的判斷都極為信服。
無論是此前一同進剿,還是之后的揚州之戰,種種事跡都可以證明陳望在戰略上的眼光。
但是這一次,曹變蛟卻是有些無法信服陳望的言論。
陳望竟然斷言遼鎮必敗,而且是在短期之內速敗。
趙懷良按刀而立,并沒有參與軍議的討論。
軍議不在他的參與范圍之內。
作為近衛營將,他的職責只是保護作為主將的陳望。
此前是因為參謀總長的缺失,他才補上缺位,暫領參謀部。
不過現在如今,參謀總長之位他已經卸任,交給了代正霖。
比起制定戰略、統籌整軍,趙懷良還是感覺自己更適合作戰。
兼任情報司指揮使的工作,也主要只是管轄,將消息匯總交予陳望即可。
一旁作為參謀總長的代正霖則是皺眉思索,在沉吟了許久之后,也道。
“依照參謀部推演,遼鎮依照如此格局,單獨對上清廷,也應當能夠撐上起碼年底。”
“只需要等到今年夏收之時,糧草入庫,發動夏季的攻勢,便可以極大緩解遼鎮的壓力。”
“屆時只要我鎮大軍沿運河北上,保證糧道直取京師,而遼鎮南出山海關,兩面夾擊,必可大敗清軍,迫使其重新退回關外之地。”
陳望神色平靜,猶如鷹隼般的目光從眾人的身上緩緩而過,他并沒有因為眾人的質疑而心生他意。
“松錦一戰,入援八鎮皆為九邊精銳,滿餉足糧。”
“八鎮兵馬因此上下同心士氣如虹,傾力北援方有與清軍勢均力敵之態,最終也是因洪承疇戰略失誤而以致于敗亡,而不是因為戰事不利而敗。”
周遇懋剛要開口,被陳望抬手制止。
“你要說事情我自然清楚。”
陳望舉起指揮鞭,指向遼鎮的方向。
“你們的判斷和推演,全都建立在松錦的時候。”
“但是現在北國的情勢和松錦之戰已經相去甚遠。”
“北國已失,京師陷落,九邊淪喪,僅余遼鎮孤鎮之兵。”
陳望的目光冷冽,加重了語氣。
“遼鎮的兵馬士氣已經跌落谷底,內憂外患、腹背受敵,軍兵早已惶恐不安。”
在平定南國的時候,陳望并沒有忘記北國的事務。
情報司在北國的情報網已經編織了不少,在遼鎮這樣重要的地方,自然也是安插了不少的人手。
而且在遼鎮,陳望也派駐了一部分人作為明面上聯絡,保持著和遼鎮書信的通暢。
遼鎮上下此時人心惶惶,原本因為祖大壽而死,八鎮兵馬血染松錦,重燃的復土之心,在京師陷落的那一刻便已經蕩然無存。
祖澤溥能力平庸,聲望平平,遠遠不及祖大壽。
他根本沒有辦法穩定鎮下各營兵馬的軍心。
遼鎮說是六萬的兵馬,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那么多,這其中很多的屯田的衛軍,以及協防的民壯。
遼鎮真要有六萬的可戰之兵,松錦一戰早就已經全部拿出來去援助錦州了。
關、寧兩地的遼鎮真正可用的兵馬,不到這其中的一半。
這樣的情況,不用情報司送來的情報陳望心中就很清楚。
歷史上吳三桂奉詔入援,能夠隨其出征的關寧騎兵,僅有五千之數。
在李自成攻打山海關之時,整個遼鎮拒守的兵馬也是將近六萬。
但是這六萬人之中,大多都是臨時征募的遼民,還包含著不少從京師逃奔而來的潰兵。
史料映證,關、寧兩地真正的兵馬僅有三萬人,真正的精銳騎兵不到萬人。
事實上,此時情報司和聯絡處送來的關于遼鎮的兵馬詳情,只比這個數字更少。
祖澤溥將遼東的詳情全數相告。
六萬大軍,實際真正能戰的,只有精騎八千,步卒僅有兩萬人,這其中有三四千之數,還是在松錦之后重新募集的,余眾盡皆是臨時征募的遼民青壯。
比起歷史上之上更少的原因,最大的原因還是在于松錦之戰……
松錦之戰,確實是對清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但是這個時代的戰爭,一場戰役最大的傷亡還是集中在潰亡之后的追殺之中。
清軍的傷亡有限,但是遼鎮的傷亡卻是不可謂不慘重。
歷史上的松錦,遼鎮的兵馬大多都逃回了寧遠。
譬如說劉肇基就沒有戰死在松錦,而是領兵逃了出來,最后一直到揚州城破才戰死。
但是這一次的松錦之戰,關寧兩鎮的兵馬很多都抱著決死之心。
劉肇基領兵與楊國柱共擊清軍,作為誘餌,掩護大部隊的撤離,領著麾下的兵馬盡數戰死在了錦州城外。
清軍損失不小,而關寧兩鎮的兵馬也是損失極大。
再加上,比起歷史上還要早了一年的時間休養。
因此如今的遼鎮實力,甚至還不如歷史上清軍入關之時的遼鎮。
“如今國家局勢早已經不是松錦之時的局勢。”
“遼鎮的兵馬也不再是九邊的精銳。”
陳望壓下了聲音。
“你們要記住這一點。”
“所有的推演和判斷,都要從時局出發,從實際出發。”
“山海關確實天下雄關,寧遠實為天下雄鎮,但是再堅固的城池,能否守住,最終還是要看是誰人在守。”
陳望也想遼鎮能夠守住,但是想要遼鎮守住,實在是太難了。
遼鎮此時缺衣少食、軍心不振、人心各異。
祖澤溥對于遼鎮的掌控并不高,祖氏的兵馬都在連番的戰事折損大半。
祖澤溥這一祖氏的嫡系,甚至還沒有作為祖大壽養子的祖寬麾下兵馬多。
祖寬的麾下尚且還有萬余的兵馬,而祖澤溥麾下真正能夠掌控的只有祖氏最后的千余精騎。
“遼鎮的問題不僅僅如此。”
“祖澤溥和祖寬兩人的立場不需要擔心,但是吳三桂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就沒有人知道了……”
陳望的聲音低沉,眼神之中閃過一絲冷冽。
“吳三桂?”
帳中眾人大多面面相覷。
對于吳三桂,他們的了解有限,他們基本上都不認識吳三桂,最多有所耳聞,知道吳三桂是寧遠總兵官。
松錦包圍圈時,被六鎮兵馬推舉為主將,領兵突圍松錦。
此前最近一條關于遼東的消息,是清軍攻陷錦州之后繼續南下,欲要進攻寧遠,圍攻寧遠數月不成,反被吳三桂領兵突襲營地,兵敗而退。
相比于眾人的茫然,趙懷良的臉上神色與眾人相異。
“吳三桂,確實是一大隱患……”
一直以來沉默著的趙懷良突然出言,讓帳內一眾將校皆是嘩然。
“吳家不同于祖氏,吳三桂的親族家眷不在遼東,而是在于京師。”
趙懷良是現在情報司的主官,他所說的話,無疑是情報司證實的消息。
“眼下局勢嚴苛,遼鎮內外受敵,吳三桂和不少遼將的親族都在清廷的掌控之中。”
“而且各位應當不知道,在這二十余年來,投降清軍的遼將并不在少數,他們彼此之間沾親帶故。”
趙懷良從懷中取出一份名冊。
“這是情報司于遼東之地,匯總而來的情報,記載了投降的遼將與現在遼鎮的一眾將校彼此之間的關系譜圖。”
伴隨著譜圖在帳中眾將的手中傳遞,中軍帳內的氣氛也越發的沉悶。
陳望沒有去看,趙懷良在軍議之前便早已經給他呈遞。
而且就算沒有情報司的情報,他也清楚的知道遼鎮和清廷的關系。
祖氏一脈,就有祖大樂、祖大成、祖可法、祖澤遠、祖澤洪等人都在清廷之中為將。
除樂祖氏之外,遼鎮還有很多的將校,諸如張存仁、夏承德等。
遼鎮諸將基本彼此之間都保持著姻親的關系。
“此時絕望之下,若是清廷遣使前往遼鎮,威逼利誘之下,必然有很多人動搖決心。”
曹變蛟嘆息了一聲,將那封名冊丟在了身前的輿圖之上。
“一旦戰事有變,只怕遼鎮內部生亂,崩潰……只在旦夕之間……”
周遇懋的目光游走在輿圖之上,他還是有些疑惑。
“清軍入關,總數不過十一萬之眾,兵力難以支撐大局,南下諸軍其中甚至混雜了不少北國降兵。”
“聽聞京師之中,僅余萬余滿兵,降卒四萬。”
“遼鎮雖然不堪,但清軍如此軍勢,恐怕也難以挫敗遼鎮。”
陳望神色平靜如水,淡然道。
“這是明面上的事情,不過你覺得,你能夠看明白的事情,難道黃臺吉就看不明白嗎?”
周遇懋聞言神色微滯,若論清廷之中,最為讓人恐懼的人,無疑就是黃臺吉。
哪怕是打下了遼東基業的努爾哈赤,和黃臺吉相比也是相差甚遠。
若是努爾哈赤再多活幾年,只怕都要被明軍重新趕回了白山黑水之間,重新去過漁獵的生活。
黃臺吉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在軍略之上,無疑都堪稱當世一流。
數次的繞道入邊,成功的擾亂了明廷。
松錦的大勝,讓明軍九邊的精銳損失慘重。
若無黃臺吉,絕對無有清廷今日,這并非是一句虛言。
黃臺吉要是連這一點都看不出來,那才是真正的奇怪。
“外藩蒙古。”
曹變蛟的目光投到了輿圖之上的最北方,說出了答案。
“女真人力不足,就算全族集結,也難以湊足進攻大軍。”
“朝鮮兵孱弱不堪,我軍此前進剿幾次征召朝鮮兵馬,多次失利皆是因為朝鮮兵馬先潰而沖散大陣,以致于喪師敗亡。”
“黃臺吉不會征召朝鮮的兵馬,也沒有辦法從建州腹地之中征兵。”
“所以,黃臺吉現在惟一能夠征募兵馬的地方,就只剩下了一處……”
外藩蒙古確實是最好的征兵場所。
蒙古諸部并不缺乏人力,但是各部分立、在草原之上彼此之間摩擦不斷,一直以來明廷都對其進行分化打擊。
但饒是如此,在草原遭遇天災橫禍,牧畜大批量的死亡,缺衣斷糧之際。
蒙古諸部便會在一位或幾位強而有力的頭人聯合之下,盡起各部族的青壯男丁南下寇邊,動輒以十數萬計。
清軍每次入關為了保持優勢的兵力,往往會在外藩蒙古征兵,只不過一直以來為了壓制蒙古的發展,一半都不會征召太多。
“黃臺吉若是征調外藩蒙古,一直以來苦心平衡的內部將會徹底的失衡……對于未來發展將會極為不利……”
“外藩蒙古,終將成為其心腹之患……”
曹變蛟的神色凝重無比,相對于近二十余年才崛起的女真來說,蒙古才是明廷一直以來的宿敵。
昔日幅員數萬里之遙的蒙古帝國終究是太過于強盛,宛若天下的噩夢,縈繞在天下各國的心中。
洪武數次北伐,永樂多次進剿,仍然難以徹底根除蒙古。
蒙古諸部幾次聯合,都對于九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前有土木堡之變,后有俺答。
蒙古諸部的實力其實并不弱。
只是因為明廷的封鎖,使得鐵器稀缺,武備不振,因此終究難以產生真正的威脅。
而此番清軍勢弱,征調外藩蒙古南下,必然會使得外藩蒙古在清廷之中獲取更大的權柄,得到了許多的武裝。
必然清廷內部的力量的失衡。
這樣的失衡在短期之內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導致清廷內部的混亂。
蒙古諸部,可是無時無刻都在懷念著昔日位居天下至尊,威壓四海的往日時光。
“征調外藩蒙古,確實會使得清廷的內部矛盾重重。”
“只是那終究是將來的事情。”
陳望的神色鄭重。
“要想要有未來,那么當下,清庭便不能輸……”:mayiwsk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