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風起明末小說>風起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風起明末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風起明末-第五百零一章:早生華發
更新時間:2025-09-25  作者: 羅小明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穿越 | 穿越架空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正文如下:
風起明末第五百零一章:早生華發_wbshuku

第五百零一章:早生華發

第五百零一章:早生華發

時隔四年,故地重游,一切卻已是物是人非。

迎著初升的朝陽,沐浴著旭日的光芒,

陳望牽引著座下的戰馬,輕輕踢動馬腹,抬起了頭,向著前方高大巍峨的永定門緩緩行進而去。

身后,數以萬計的靖南軍軍卒皆是昂首挺胸,肩扛著銃槍,齊步而進。

城門的甬道兩側早已經站滿了全副武裝的靖南軍甲兵。

在抵達北京城的當天,陳望便命令周遇懋、左光先兩人領兵進入北京城內,接管了整座城池的城防。

直屬的近衛兩營步兵,也已經在趙懷良的帶領之下,進入了紫禁城中,接管了紫禁城四門以及紫禁城內各處宮殿的防務。

如今,整個北京城,已經完全處于靖南軍的控制之下。

入城的兵馬足有五萬兵馬,而在南郊、東郊兩面,還有著十二萬靖南軍在側虎視眈眈。

寬闊的京杭運河之上,千帆招展,一萬五千名水師的官兵已經控制著了各地的碼頭和渡口,隔絕了一切的隱患和威脅。

陳望驅馬緩轡而入,清脆而有力的馬蹄聲頓時在密閉的甬道內激蕩起回響,與旌旗獵獵之聲、盔甲輕微碰撞之聲、戰馬粗重的喘息聲交織在一起,都被這狹長的空間放大了數倍。

一沉悶腳步聲與清脆的馬蹄聲,一時之間,壓倒了一切雜音,成為了這片狹窄天地的主調,

明北京城的城墻,外城城墻周長有二十八里。

呈東西寬、南北窄的扁長形。

辟七門,四角建角樓四座。

城墻內為夯土,外包磚石。

外城城墻外層包磚厚達一米左右,足以長時間的抵御重型攻城炮的轟擊。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門,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起點。

永定門自是修建得氣勢磅礴。

其城樓為兩層重檐歇山頂三滴水樓閣式建筑,覆以灰簡瓦綠剪邊,飾以綠色琉璃脊獸,兩層屋檐下設有規整的五踩枓栱,整體顯得既莊嚴雄偉,又不失華麗氣象。

儼然上國天朝,無愧神都帝京。

只可惜隨著明帝國的日暮西山,永定門在崇禎年間多次飽受戰火的摧殘,早已經不復當年的恢弘。

許多地方甚至有殘破的城磚都沒有修復,很多地方還存有箭孔炮痕。

耀目的金光破開了層層的云霧向著四方輻射而去,紅日緩緩的自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踏出永定門的甬道,陽光灑落而下,眼前的景象讓陳望的神情微微有些恍惚。

崇禎十二年,戊寅之變隨著青山關的大戰而落下了帷幕。

他奉天子詔命,隨同孫傳庭入京獻俘。

永定門的大門打開之時。

街道兩側是振臂歡呼的百姓,山呼海嘯般的聲浪淹沒了天地間其他一切的聲響。

但是現如今,長街空蕩,斷壁殘垣之間,荒蕪可憐,了無生氣。

昔日繁華的街市化作斷壁殘垣,枯草在瓦礫間搖曳。

再沒有那勢若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也不見昔日那些振臂高呼夾道相迎的百姓。

只剩下了風穿過殘破窗欞的嗚咽,如泣如訴。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陳望騎乘在戰馬之上,神色陰沉的看著前方。

昔日他們入京的隊伍從永定門一路北行,經由正陽門一路入城,帶起一路的歡呼,整個京師為之沸騰。

而今,四下一片寂寥,到處殘垣斷壁,很多建筑都已經被大火燒毀。

清軍在黃臺吉的帶領之下攻陷了京師。

崇禎自縊殉國,宮人四散而逃。

雖然有許多的大臣同樣在城破之時殉國而死。

但貪生怕死者亦不在少數,這些人主動打開府門,跪伏在街旁,迎請清軍接管京城。

黃臺吉果然應允,甚至下旨,三品以下官員投降即錄用,回籍自便,藏匿城內者則斬。

清軍入城之后,黃臺吉為籠絡民心,約束兵丁不得劫掠,收刀按箭。

在黃臺吉的嚴令之下,清軍入城起初確實也秋毫無犯。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越發的不利,為了籌集軍資糧餉,在黃臺吉的授意之下。

清軍開始對于城中的富戶官宦下手,羅織罪名抄家奪產。

不過此舉尚未波及外城普通百姓。

真正使得里外兩城都遭遇橫禍的。

是濟寧戰敗的消息傳入京師之后,軍紀便開始松動。

起初他們尚存一絲節制,只是拿取一些珍貴的金銀細軟、古玩字畫,將這些財物打包捆扎,預備在撤離時帶走。

待到阿濟格和多爾袞兩人歷經奔波,率領殘部會師并抵達京師時,局勢便徹底的陷入了失控。

多爾袞和阿濟格兩人逃亡多日,見麾下軍兵惶恐不已,士氣難振,于是直接放開軍營,允許士兵在城中隨意燒殺搶掠以恢復士氣。

一眾遭遇戰敗的清軍,早已經被壓抑失去了理智,在得到了赦令之后,人性丑惡徹底暴露無疑。

他們在京師城內城外肆意妄為,破門而入,奸淫擄掠,見物就搶,遇人便殺,

同時,多爾袞和阿濟格又派遣心腹兵馬,在城內城外各處交通要道、城門附近以及重要建筑周圍,堆積柴薪,潑灑火油,鋪設引火之物。

在經歷了半日瘋狂而血腥的屠戮劫掠之后,阿濟格和多爾袞兩人才領兵離開了北京城,在離開之前,命人引燃各處的引火物。

多爾袞和阿濟格之所以派遣士兵焚城,最大的原因還是想要延緩靖南軍的追擊。

京師燃起大火,陳望領兵趕至,必然要先全力救火,并安撫城中驚惶失措的幸存百姓,穩定混亂的秩序。

不過他們的算盤最終還是落空了。

突然燃起的大火確實在短時間內燒毀了大量的房屋建筑。

但是當京師的百姓們發現了清軍已經倉皇而逃之時,殘存的百姓們自發開始了救火。

而京師靖南軍情報司的人也在這個時刻站了出來,各處隱蔽的情報處都啟動,這些一直以來潛藏在京師之中,長期以來如同暗夜中的眼睛和耳朵一般,為南國傳遞消息的坐探耳目們成為了救火的核心。

他們憑借對城市格局的熟悉和一定的組織能力,高聲呼喊,指引方向,協調著混亂的救火人群,更有效的組織起阻截火勢的力量。

同時還有不少原先的衙役吏員也走上了街頭,一些躲藏在隱秘角落、僥幸躲過清軍清洗的原先廠衛,也同樣挺身而出,投入到救火的行動中。

由于清軍是倉皇逃離,許多地方的縱火布置其實十分倉促,留下的引火物并不充分,火源也未能徹底連成一片。

因此,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救火行動還算及時有效,火勢并未如清軍所愿那般完全失控。

所以當陳望領兵抵達京師之時,火勢也已經被控制了下來。

清軍點燃的這場大火,并沒能如愿將整座北京城化為灰燼。

然而,清軍在撤離前顯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破壞,京師內幾個儲存軍需民食的主要糧倉,還是被大火焚毀。

陳望領兵一路向前,一直到了正陽門外時,才看到了黑壓壓聚集在一片的人群。

長街的兩側站滿了全副武裝的靖南軍甲兵,隔絕了人群。

正陽門外的廣場之上人群雖然眾多,但是卻是還算井然有序,只有細微的喧嘩聲。

人群之中,可以看到一些身穿著靖南赤色軍服,腰挎著雁翎刀的軍卒正在來回的走動巡視。

廣場之上布設著臨時的粥棚,頭戴著赤幘的靖南軍火兵正在奮力攪動著大鍋之中的米粥。

米粥還算濃稠,不過卻是難以達到插筷立起的程度。

夏糧未收,便提前出兵,各地遭受兵禍本來就重,供給極為有限。

為了籌備這一次的北伐,南國諸多地方的百姓,可以說是真正的勒緊了褲腰帶過活。

陳望指示著當時還領兵鎮守在南國的陳功,舉起屠刀,殺了一批豪強地主,還以囤積居奇等名義,將一批糧商拘捕。

如此雙管齊下,才勉強湊足了支撐北伐所需的糧食。

這一次北伐,主力出征有十三萬眾,東路軍偏師五萬,北援關寧又有兩師之兵,人吃馬嚼,每日、每旬耗費的糧草餉銀,耗費的糧草餉銀都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更不用提海運糧草接濟關寧,沿途漂沒和損耗。

北國動蕩,在清軍的肆虐之下,很多百姓的生計都成了問題,只能是勉強度日。

所幸天災終于是放緩了些許,使得北國的百姓們不至于連一口吃食都沒有。

但是受災的百姓仍舊很多,京師又因為糧倉焚毀之后,糧價奇高,百姓困頓不堪。

陳望目光沉重的望著眼前排成長龍的京師百姓。

天子腳下的百姓,生活比起其他地方一般都要更為富足,起碼不至于許多人都食不果腹。

但是在戰火的蔓延之下,又受到疫病的侵襲,哪怕是京師的百姓們,也同樣困苦。

他他何嘗不想趁著清軍新敗、士氣低落之際,尾隨出關,直搗黃龍?

他何嘗不想要尾隨出關,不想要兵出山海關,踏破清庭所謂的盛京城,一絕邊患。

但是很多事情,并非是想做便能做到的。

清軍雖然實力大減,但是其在寧遠還有一支攻城的兵馬,規模約在兩萬左右,雖然大部分都是附屬的兵馬。

這些兵馬野戰不行,但是守城卻是還勉強堪用。

多爾袞與阿濟格尚在,這兩人軍事經驗豐富,皆為一時名將。

單憑關寧一鎮,吃不下整個遼東。

若是征召如今還算恭順的外藩蒙古,確實能夠擊敗清國。

但是外藩蒙古如今還不是徹底的歸附,若是征召他們攻下了清國之后,必然要索取大量的好處。

關寧軍少,難以管束外藩蒙古的兵馬,必然會生出許多的事端。

而不依靠外藩蒙古,單靠關寧又不足以覆滅清國。

大軍北上又需糧草,而現今卻糧草不足,根本無以為繼。

戰爭,從來都不是在簡單的戰場之上。

后方能否穩定、糧道是否暢通、民心是否歸附、政治是否清明。后勤的維系、各方勢力的平衡、百廢待興的北國治理……

這一切,都像無形的枷鎖,制約著他下一步的行動。

此刻,穩定京畿、安撫百姓、恢復生產,遠比追擊殘敵更為緊迫和現實。

想到這里,陳望不由的再度發出了一聲輕嘆,

而就在這時,一聲呼喊卻是讓陳望不自覺的轉過頭去。

“上首將軍……可是昔日漢中鎮鎮守總兵官,陳望,陳將軍……”

一名白發蒼蒼的錦袍老者,仰望著頭看著他。

那老者布滿皺紋的臉上交織著期盼與難以置信的神情,當陳望眼神投來的時候。

那老者身軀驟然一晃,而后整個人緩緩跪倒在地,眼眸之中滿是悲傷。

老者的呼喊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迅速在周圍人群中激起了漣漪。

“陳將軍?”

旁邊有人低聲重復,語氣中帶著疑惑。

“難道就是那位在青山關大勝,箭定公樹臺,射殺了敵酋的陳爺爺!”

“陳總兵!”

“是陳將軍!”

消息像野火般在人群中蔓延開來,原本麻木排隊領粥的人群開始騷動,無數道目光瞬間聚焦到陳望身上,那目光中充滿了驚愕、敬畏,以及一種絕處逢生后難以言喻的激動。

陳望勒住了前行的戰馬,看著周遭涌動的人群,他的心頭似乎被什么東西猛然一撞,一種復雜難言的情緒瞬間涌了上來,讓他喉頭微哽。

時隔四載的歲月,遠隔千山萬水,歷經了無數血火硝煙,這些京師的百姓只見過他一面,卻仍然還記得他。

頃刻之間,四下喧嘩聲已是連成了一片,無數的百姓各自喚著不同的稱呼,但是無一例外,都是稱呼陳望。

陳望下馬,在一眾甲士的環衛之下,扶起了那最先跪拜的老者。

“老丈請起,陳某,實在……承受不起……”

“我等軍將不能御敵于外,致使山河破敗,父老受辱,國家混沌至今,實賴我等軍將之過,陳某……實不敢受諸位之拜。”

環顧四周。

那一雙雙飽含著感激,蘊藏著激動,充斥著悲傷的眼眸,都讓陳望的心緒越發的沉重,他只感覺有一塊大石壓在他的心中,壓得他難以喘息。

陳望雙目泛紅,沙啞著聲音,滿含著歉意。

“是……陳某……來晚了……”

老者顫巍巍的站起正要再謝。

可當他抬起頭,近距離真切的看清了陳望的面容之后,卻是突然僵在了原地。

要說的話一時哽在喉間,只能化作更咽的嗚咽。

“將軍……”

渾濁的老淚沿著老者臉頰滑落而下。

老者的聲音沙啞,飽含著悲嗆。

“將軍……不過而立之初……”

“緣何……早生華發……”:wbshuku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