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落難情緣小說>落難情緣最新章節列表 >落難情緣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落難情緣-第411章 深入民間說法(3)
更新時間:2023-12-03  作者: 洪門十一少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洪門十一少 | 明智屋小說網 | 落難情緣 | 放逐 | 情緣 | 神醫 | 強勢回歸 | 洪門十一少 | 落難情緣 
正文如下:
落難情緣列表第411章深入民間說法(3)

飛速中文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接下來,老訥要講的就是佛布施我們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訂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沒有煩惱,但是自己為什么做不到?這個問題大家要仔細參究。

下一個問題,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

大家注意這里!能善分別,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佛能善于分別一切法相。

凡夫的分別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惡念,或落于不善不惡的無記念。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作意而不著。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愿)為三解脫門。

能善分別第一義,佛學的解釋是真諦或形而上之道體。比方大家從剛才聽老訥說法以來雖然聽見了,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好好在這里去用功參究,慢慢可以達到“心凈已度諸禪定”。例如我們對于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現在、下一秒鐘,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個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于第一義而不動”。

“已于諸法得自在”,因為“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之后,才能達到佛境界,自在而不執著,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也。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于有,也不著于空。

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么要用不有和不無呢?

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

佛說一切法,世界一切萬有現象,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這里用的因緣二字,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非常難了解。

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緣是攀緣。“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系。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

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譬如手中這個茶杯,由瓷泥作原料,加上熱能、人工,放入模子中煅燒出來,是因緣所生,無物質自性,因緣聚了,就構成這個東西;打破了,因緣散了,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

如果當初不叫它作茶杯,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名詞也無自性。我們大家相聚在這里,也是一樣。所以,因緣的兩個道理,就是緣起和空;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皆無自性,沒有單獨自動存在的可能和性質。

換言之,一切事物的開動,那強有力的是因;由之發展出來連續的作用是緣。

第二因素是增上緣,如泥土之于植物種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遺傳特質,家庭、社會的環境,都是種子的增上緣。

如果這個種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緣不管是善惡都會培養他向善路上走;如果這個種子是惡緣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惡緣。

再用剛才講的比方,我意念一動:給他們講《維摩詰經》吧!這是“親因緣”。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動念,發出通知,大家有緣的湊在一起,就在這里了。

這個地方要有光、場地等,促成這次講經說法,就是“增上緣”。

在座聽經說法可能有的是道友們,有人因為聽了經,自己明心見性,悟了道,這個環境,就是他的增上緣。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也不是老師給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碰到善知識,碰到佛菩薩,這么一個增上因緣促成他明心見性。譬如我們由親因緣出生,其后有父母遺傳、家庭、社會、國家,等等,增上緣影響,這個人由此因緣出發,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惡業,像一個個連續不斷的圈子滾下去。

前緣變成后因,后因又變成了前緣,所緣之緣連鎖不斷,就是“所緣緣”。

由這個關系,有三世因果,像轉圓圈一樣永遠不斷地滾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這一生碰到增上緣變得更好,因此繼續下去所緣之緣,他又去弘揚佛法布施功德。這個所緣之緣又經三緣和合,帶到他生來世的善根增長,是“等無間緣”,等是平等的輪轉,無間是因緣無間隙。

凡夫眾生的善惡因緣累積了很多,成佛之后這因緣還不會斷,甚至過去結的冤家仇人都成了這一世的眷屬善緣。

有句話說:“未曾成佛,先結人緣。”你得了道要度眾生,如果功德、法緣不夠,還是無法度人。

我們要學佛的人也一樣,如果法緣不夠,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識。就算碰到了,自然也會離開,或是有阻礙。所以,因緣要自己去培養。

解釋了因緣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無主宰,沒有一個上帝或命運來主宰,事實上就是因緣法。宗教都講生命有個主宰,有人管你的。

菩薩無論有緣無緣都要度,對壞人更要教化,怎么會因為不拜他就罰你?這哪算是菩薩?

不要說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個年紀大的人,或有道德修養的人,都會包容別人,難道菩薩連這樣的胸襟都比不上嗎?

一切法無主宰,那么是自然來的嗎?如果說是自然來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無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緣所生。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一切法中無我,宇宙萬有皆是因緣所生,無造者,也無受者。無我、無造、無受是佛法講性空的最重要的三個要點。

讓我們用自己的生命來參究,現在大家坐在這兒,如果講無我,大概只是說說的,明明覺得有我坐在這兒,怎么說無我?大家所學各種五花八門的功夫,你打坐時能做得到無我嗎?功夫做得愈好,恐怕這個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認為“我”最了不起。

為什么做不到無我呢?因為犯了三個錯誤: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識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頭。

做功夫的時候,不論你觀想、持咒、練氣、念佛,都是自己在那里造作。最大的錯誤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狀態放大,自以為是在做功夫。

所以,大家席地而坐也好,不席地而坐也好,要隨時參究無我者,我者究竟是什么?

是這肉體嗎?肉體不過是個殼子,是暫時借用的,“我”不在這里面,要真正參究我在哪里。

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身上覺得氣脈動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對了或吃錯了東西,再不然可能有輕微的感冒,頭有點微脹就自以為是氣沖動,這都是自我在造作。

眾生本來無我,妄認有我,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并不是打坐時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兒而已。

你平時不知道有多大的妄想,總以為有我的存在。明明沒有一個造作的、沒有一個主宰你的,你自己卻有意或無意地,總覺得有一個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賴,是佛菩薩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運;再不然就依賴自我,相信自我不會錯,這是愚癡到了極點。

仔細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說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這當然,你坐在那兒什么活兒都不干就像是休息,精神當然好。你說這是功夫,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無造者,自己卻在亂造境界!無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覺。

你昨天打坐覺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個境界怎么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壞得掉。天地萬物萬事凡是靠修道來的,不修就一定壞。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毀壞開始的那一天,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

你在這兒做點功夫都是因緣,有這樣的場地,你是個有閑人,有人幫忙弄飯,你有個墊子坐著,有陽光照著……記著,此中無我無造無受者啊!

既然無我無造無受者,那你說:我不妨作惡吧?不是教條禁止你,是業力不失!

你說:“空了還有什么業力?”

有空的業!空就是因緣,就是因果;空為因,所得的果報是清凈。同樣,善惡的業果不會喪失。我們懂了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始在佛樹里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這是贊嘆釋迦牟尼的成佛經歷。

“始在佛樹里降魔”,佛于三十二歲在菩提樹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

什么是魔?煩惱魔、死魔、五陰魔、天魔,這些在前面說過了。

“得甘露滅覺道成”,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還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許才可以得定。

如果連這甘露都沒有,嘴里干干的,甚至發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說了。

《維摩詰經》這里所講的甘露,不是這種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滅之道,也就是得涅盤之道,才叫做證得甘露。

得甘露滅,是滅掉一切煩惱一切生死,就是覺道成。

“意無心意無受行”,佛學中的心、意、識,是三樣不同的東西。

想是心,譬如你出門時腦子里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

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門時放一文錢在口袋里,你沒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紋錢元,這叫意。

識,是心理狀態。在本經中,意也包括了識。真開悟的人無心地無意識,但不是變成白癡,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開發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識到達了緣起性空。

意識狀態不是心意識,醫館可實驗的。比如人到了絕對昏迷或剛剛死亡一剎那,你碰他一下,他還是會有反應,這是感覺,是受陰境界。

又如斬斷蚯蚓,兩截都會動,它的意識狀態消散了,動的余力是受陰境界的感覺本能。

信仰是生命的動力,生命的本能,永遠在動。行陰靜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們靜坐時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識短暫的清靜,也可以短暫忘卻了生理上的感覺,但是你的血液還在循環流動,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陰還在,不是真正的定。

所以,證得菩提道果的人,沒有心意識,也沒有受,也沒有行。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佛用妙法度眾生,真正開悟了,只受這一生果報,從此不再退墮,恒常在涅盤清凈中。因此,贊嘆佛法廣大廣博,浩如大海無量無邊。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你可不要輕視外道,外道都很講究做功夫,都真實吃素,都戒飲酒,他們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稱佛弟子的還要徹底。

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薩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說一受不退。

“毀譽不動如須彌,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對世間的詆毀或是稱譽全不動心,像須彌山一樣不動搖。對于善人和惡人,佛教徒和外道,均能夠平等地以慈悲心對待。心理和行為、起心和動念,都是平等如虛空一樣,無不包容,是人中之寶,誰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蓋,于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干闥婆等及夜叉”,這個寶蓋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東西?

如果照佛經直接講,就是神通所變化的。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話故事,而是個事實。

我們要好好從實證的立場來研究一下,這個世界是一個寶蓋,我們的身體也是個蓋,卻是個壞蓋,但也可以轉成寶蓋。我們現在是在佛的寶蓋之內,但也是在自己業力的蓋覆之內,被遮住了。你人坐在這里,心可以去到外層空間,但是身子動不了,被蓋住了。要轉化這業力之蓋,就要有真正的修證功夫。

我們每人今天將奉獻給佛,在這小小的蓋子中,現出了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問題要參考,不能聽過就過去了。

我們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我們仍然在寶蓋中,卻找不到它。現在借用神通的情節說明,我們此心與寶積所奉獻的寶蓋是同一功能。在這蓋中,一切天人龍神,天龍八部等所住的宮殿,都在其中顯現。

無錯,請訪問

手機請訪問: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