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大明第一國舅小說>大明第一國舅最新章節列表 >大明第一國舅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大明第一國舅-第96章 我給皇帝理族譜
更新時間:2025-02-25  作者: 黑胖的老鼠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歷史頻道 | 兩宋元明 | 黑胖的老鼠 | 明智屋小說 | 大明第一國舅 | 黑胖的老鼠 | 大明第一國舅 
正文如下:
第96章我給皇帝理族譜

wenxuem推薦各位書友閱讀:大明第一國舅第96章我給皇帝理族譜(女生文學wenxuem)

有些人發跡了,喜歡給自己找個厲害的祖宗,似乎這樣就可以使得自己的出身更加顯赫。

而給皇帝找個厲害的祖宗,那也是增加神圣性等等。

比如說現在很多文官都希望朱元璋能認朱熹為祖宗,因為這是程朱理學的奠基人。

在去年科舉之制就定下以朱熹等‘傳注為宗’的制度,只是這些在很多人看來還不夠。

南宋時期的朱熹被認為是偽學魁首,在元朝時候成為主流,而現在很多人想要更進一步。

一旦朱元璋認了朱熹為祖宗,那么對于很多人來說,這門學說就無可撼動,以后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將朱熹抬進孔廟、爭取列入十二哲。

李貞顯得非常憤怒,說道,“陛下家世,無人比我清楚。陛下祖上為佃戶、淘金戶,從句容遷至盱眙,再遷鳳陽。”

馬尋也跟著說道,“我馬氏一族祖上本是兗州府人,金人南下,我祖上南遷至歸德府宿州。”

李貞更為憤怒,“帝后宗族宗脈一向清晰,豈有牽強附會、尋他人為祖宗的道理?”

“就是如此!”馬尋也火力全開,對著宋濂和魏觀就噴了起來,“自家祖宗不認,尋個國姓的為祖宗,這是什么道理?”

宋濂滿頭大汗慌忙解釋,“恩親侯、國舅,下官等并無此意。只是尋根溯源,找到些許線索。”

“線索,有什么線索?”李貞更為憤怒,“我早年得仁祖淳皇帝準許,迎娶隴西長公主為妻,我豈能不知陛下宗族族譜!”

朱元璋是真心親近他的二姐,大明開國的時候追封為孝親公主,今年該封為隴西長公主。

也就是今年李文忠回鄉祭奠母親,費了好大力氣才找到朱元璋大姐和大姐夫破敗的棺槨。

朱元璋礙于臉面,才追封長姐為太原長公主、封長王七一為駙馬都尉,改葬盱眙縣太平鄉。

朱元璋連堂兄弟都能追封為王,可見對于這個親大姐、大姐夫有多恨了。

宋濂和魏觀等人現在都沒辦法開口了,因為李貞和馬尋火力全開,看這趨勢是誰敢再提起皇帝、皇后的家世等,這兩個外戚就要動手了。

這也沒辦法啊,皇帝同伴的親戚就李貞一個,還是六十多歲的老頭,誰敢和他在一些事情上爭論呢。

皇后這邊同輩的也就是這么個弟弟,還小了十多歲,誰要是惹了他,皇后就要先著急。

最重要的是這兩個是真的了解帝后的家世,想要找祖宗的話,他們要是不認可,誰來說都不行。

朱標這時候就是穩坐釣魚臺了,不發表任何的意見,好像是什么主張都沒有一般。

等到宋濂和魏觀等人落荒而逃,朱標才笑著開口,“這些事情還得是姑父和舅舅來才行,這些人就沒安好心。”

李貞余怒未消的說道,“殿下,這些人這么做也太過了,哪能隨便認個祖宗!”

“誰讓咱們現在是帝王家,有些事情就得讓幾步。”朱標有些嘲諷一般的說道,“認個好祖宗,百官心悅誠服、百姓覺得天經地義。”

怕李貞不懂,朱標解釋說道,“這些人現在這么做,無非就是想要立個顯學。現在雖說都是儒家子弟,只是還有很多學派。”

李貞大概理解了,“都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看好些學派也有學說。”

“都是儒家不假,只是儒家的先賢太多。”朱標就笑著說道,“這些人都是程朱學派,生怕朝廷像兩宋將這程朱定為偽學。”

馬尋也跟著諷刺說道,“這倒也是,朱熹要是成了皇家祖宗,誰敢再說這是偽學?”

朱標這才開口說道,“這些人想要先說服我,再讓我去說服爹。宋師雖然與我有授業之恩,只是他到底是讀書人、到底是浙東人。”

知道李貞和馬尋對這些不太了解,朱標解釋說道,“宋師看似理念包含著性理、治術和事功等內容,與先秦的孔孟之道更為接近,不過本質是以程朱為宗,兼取周敦頤等。”

在李貞和馬尋點頭的時候,朱標繼續說道,“這學說是程顥與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

耐心的朱標進一步解釋,“在前元時多有將儒教定為儒宗,這些士人主要集中于徽州、福建、江西、浙東等文風鼎盛魚米富庶之地。這些人,都是程朱。”

馬尋一下子理解了,“全都是南方人,我記得朱熹也是南方人,是徽州府婺源人。”

朱標抓住機會就夸獎馬尋,“舅舅不愧是飽讀詩書,朱夫子祖籍是婺源人,在福建尤溪出生,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

李貞也一下子反應過來了,“這說了一圈,全都是朝堂上的這些文官所在的地方!”

“這些人現在也急,中書省又回了淮西人手里。”朱標笑著說道,“這一個個的都以為曾傳授我經義,就想讓我出頭。”

朱標這就屬于沒被儒家學說教歪的儲君,心里想著的是江山社稷。

而有些被儒家學說教歪的,想的是恢復周禮、以儒家學說治天下,連宮殿的名字都要符合周禮。

說的就是朱允炆,那就是被教歪的典型,與一幫理想主義的儒生不考慮實際情況開始治國。

李貞就氣鼓鼓的說道,“殿下,這些人要是再來找你,你就召臣。臣好好和這些人說道說道,他們怎么不給自己胡亂找個祖宗!”

馬尋忍不住吐槽說道,“說不定早就找好了祖宗,認了學派、有了傳承淵源,他們就是正經的儒家子弟了。”

雖然馬尋的話有些憤世嫉俗、有點以偏概全,不過這也確實是一些士人的做法。

朱標就笑著說道,“這些事情爹和我也不好多說,有些事情還是姑父和舅舅出面就好。”

馬尋挺身而出、責無旁貸,“太子放心就是,這些事情也用不著恩親侯出面。下回再有人以這些事情麻煩殿下,我來和他們聊一聊。”

李貞則不太認可的說道,“這不行,這些事情得我來。陛下家世我更清楚,他們誰還敢和我來論這些!”

朱標連忙開口說道,“姑父、舅舅,這些事情不管是您二位誰來都好說。”

想給朱元璋找個祖宗,這事情朱標不認可,他不希望那些浙東人在這件事情上做什么,更不希望這些人夾雜著一些政治意圖。

而朱元璋對此更是反感了,他就是淮西布衣出身,這一點他也從不掩飾。

李貞和馬尋也都不愿意看到這些事情,那也是因為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和他們息息相關啊。真的要是認了什么祖宗,他們都跟著受影響。

好不容易才將家世、家譜給續完整,這個時候再讓那些讀書人去引經據典、攀附延伸,自家族譜到時候都要跟著被修改很多。

朱標笑盈盈的問道,“姑父、舅舅,您二位來文華殿有何事?”

李貞拍了拍腦門,“差點給正事忘了,陛下令臣和國舅來尋殿下,商討給諸位皇子冊封親王的事情。除了王爵封號之外,封王儀式也要殿下來定奪。”

朱標就笑著抱怨,“姑父,您說這事情哪能是我來做。明明就是父皇該做的事情,他推到了我身上,我怎么去和弟弟們說,這事情難一碗水端平。”

馬尋忍不住看向朱標,一碗水端平?

李貞則有些執拗的說道,“這些事情本就該是殿下來定奪,即使是陛下要來定下此事,也該問問殿下的意見才對。”

朱標也明白這是正事,就說道,“姑父、舅舅,這一次封諸王,還得是您二位主禮。”

李貞就問道,“殿下,這些事情該是以禮部來做吧?”

“姑父德高望重,又是宗親。”朱標親熱的說道,“現在弟弟們封王,自然也就是姑父和舅舅來主禮,這也是弟弟們的福分和體面。”

李貞一想也有道理,就說道,“那老臣就不推卻,只是國舅到底是皇次子殿下幾人親舅。主禮還是國舅,臣為輔就行。”

馬尋急忙說道,“這么說就讓我為難了,我到底是外家。恩親侯德高望重、宗族親戚之長,我豈能越過恩親侯。”

朱標也說道,“姑父,我是這么想的。請封諸王是舅舅提的,冊立諸王就由姑父來主禮。”

看到李貞和馬尋也不再反對,朱標就笑著說道,“那這事就算是定下來了,明天讓禮部官員去為您二位說一下冊立親王之禮。”

馬尋和李貞自然也沒有意見,他們也都清楚有些事情,確實適合他們出面來做。

這也是朱元璋、朱標非常開心的事情,李貞和馬尋的身份,天生的就適合在一些特殊場合出面,沒人能挑出來理。

不管是出于朝廷禮節,還是民風民俗,這兩個外戚就是首選。

諸王冊立的事情就這么定下來了,一點難度都沒有。

不管是李貞還是馬尋,他們只需要負責主持一下就好,具體的操辦自然是有禮部等衙門去做。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