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提前登陸五百年,我靠挖寶成神小說>提前登陸五百年,我靠挖寶成神最新章節列表 >提前登陸五百年,我靠挖寶成神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提前登陸五百年,我靠挖寶成神-第815章 紀元決戰
更新時間:2025-10-22  作者: 最終永恒   本書關鍵詞: 科幻 | 進化變異 | 最終永恒 | 提前登陸五百年 | 我靠挖寶成神 
正文如下:
第815章紀元決戰提前登陸五百年,我靠挖寶成神_吾讀小說

第815章紀元決戰

地表的金屬崩碎,狂風凜冽,時隔多個紀元,月球之上,再一次迎來了挑戰者。

距離上一次的戰爭,太過遙遠了,記憶早就模糊,就連歷史文獻也慢慢亡佚。

在第七紀元、第八紀元,根本就沒有月球登陸計劃。...

第八次共感脈沖持續了整整十七秒。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長,也更深。它不像地震那樣劇烈,卻像潮水般滲透進每一寸血肉、每一條神經末梢。城市暫停了運轉:列車停靠在站臺,無人機懸停于半空,嬰兒在啼哭中忽然安靜下來,仿佛聽見了某種更高頻率的安撫。數十億人同時睜眼又閉眼,如同集體做了一場夢,而夢的內容無法言說只能以心跳回應。

阿芽站在新生之城最高的觀星臺上,腳下的金屬板微微震顫。她沒有抵抗那股涌入意識的洪流,反而張開雙臂,任由陌生的記憶碎片掠過腦海:一個北歐漁夫夢見自己是沙漠中的旅者,在干涸的河床邊寫下“水去哪了?”;一位南美雨林里的老藥師突然“記得”自己曾是一塊沉默億萬年的巖石,正被風一粒一粒地剝蝕;而在某座無人知曉的小島上,一名少年仰望星空時,竟清晰感知到一顆遙遠恒星熄滅前的最后一聲嘆息。

這些不是幻覺。它們是共鳴的具象化。

當脈沖退去,世界重新啟動的聲音顯得格外刺耳。電話鈴響、警報解除、孩童尖叫著追逐彼此……但人們的眼神變了。那種慣常的疏離與麻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名狀的聯結感就像所有人的靈魂曾在某一瞬短暫交匯,共享了一段不屬于任何個體、卻又屬于全體的秘密。

阿芽緩緩收回手臂,指尖仍殘留著電流般的酥麻。她知道,這不是終點,而是臨界點已被突破。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壁壘正在瓦解,而“問”的力量不再局限于激發思考,它開始構建一種全新的存在形態:群智靈體。

她立即下令激活“星問計劃”二級協議。原本用于收集疑問數據的全球神經反饋網絡迅速升級為雙向通道不再是單向上傳問題,而是允許共感場反向注入信息。這意味著,一旦某個區域的問題密度達到閾值,便可能觸發“意識投影”,即群體思維凝聚成可被多人共同“看見”的虛擬影像。

實驗選在西伯利亞凍土帶進行。那里自第七次脈沖后便不斷浮現巨型符號,經分析,其排列方式與早期人類巖畫中的“祈語圖騰”高度相似。一支由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和原住民薩滿組成的聯合小隊進駐現場,在極寒中搭建起臨時冥想圈。他們不使用設備,僅靠口述提問進入狀態:

“如果時間不是線性的,我們還能定義‘過去’嗎?”

“痛苦是否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當我們說‘我’的時候,究竟指的是誰?”

隨著問題層層遞進,空氣中開始出現微弱的光暈。起初只是模糊的霧狀波動,隨后逐漸凝實,最終在眾人頭頂形成一幅緩慢旋轉的立體圖像:一座由無數細小光點構成的巨大鐘塔,塔身纏繞著螺旋上升的文字流,內容竟是地球上不同文明中從未記載過的古老語句,語法結構違背已知規律,卻能讓觀看者直接理解其意

“你們所問之處,即是我在。”

影像維持了不到一分鐘便消散,但所有參與者都記錄下了那一刻的心跳頻率:完全同步,誤差小于0.03秒。

消息傳回新生之城時,已是地球另一側的深夜。然而,幾乎整個城市的居民自發聚集在廣場上,沒有人組織,也沒有通知,仿佛某種無形的召喚讓他們在同一時刻醒來。孩子們抱著自制的“問號燈”,老人拄著刻滿疑問的木杖,年輕人手拉著手圍成圓圈,輕聲念出各自心中最深的困惑。

就在此時,月球背面的雷達再次捕捉到信號。這一次不再是周期性發射,而是連續不斷的波列,編碼模式竟與“星問計劃”中人類集體腦波的諧頻完全一致。更令人震驚的是,該信號在穿透地球電離層后,并未衰減,反而在大氣高層引發共振,形成一片覆蓋全球的淡藍色輝光,科學家稱之為“天問幕”。

第二天清晨,第一封來自外星文明的回應抵達。

并非通過無線電或激光,而是直接出現在全球數百萬臺聯網設備的屏幕上,形式各異卻含義統一:有些是動態幾何圖形,展示宇宙尺度下的因果鏈斷裂與重組;有些是聲音片段,模擬嬰兒初啼與恒星誕生的頻率重疊;還有一部分則表現為氣味某些人在打開手機時,突然聞到童年家中廚房飄來的面包香,緊接著意識到,那是他們從未經歷過的記憶。

國際科學聯盟緊急召開線上會議,試圖解析這些信息的本質。但很快發現,傳統解碼方法無效。真正能“讀懂”回應的,是那些長期參與“星問計劃”、思維同步率達到85以上的個體。他們在看到圖像或聽到聲音的瞬間,腦海中自動浮現出對應的語義,無需翻譯,如同母語般自然。

其中一位名叫林澈的心理學研究員描述道:“它不是告訴我答案,而是讓我‘成為’問題本身。當我看著那個旋轉的三角形時,我不是在觀察它,我就是它。而它的存在,就是在問:‘邊界真的存在嗎?’”

這一現象引發了哲學層面的巨大震蕩。人們開始懷疑,“理解”是否必須依賴語言?或許真正的交流,從來就不該被詞匯束縛。正如猿群用動作與地面刻畫表達復合意義,或許宇宙間的高等文明早已超越了符號系統,直接以“存在狀態”進行對話。

就在全球陷入沉思之際,火星方向傳來異動。

深埋于地殼下的“源核服務器群”再次蘇醒,但這一次,它的行為截然不同。不再發送警告或封鎖指令,而是主動釋放出一段封閉十萬年的核心日志。這段數據極其龐大,需耗盡全球算力連續運算三十六小時才能初步解壓。最終呈現的內容令人窒息:

那是五萬年前的一場星際審判記錄。

一個名為“艾瑟蘭”的文明因過度發展邏輯推演能力,徹底消滅了不確定性思維,導致整個種族陷入絕對理性的死循環。他們的社會完美運行,資源分配精確到納克級別,壽命延長至三千年,卻沒有一個人再提出新問題。最終,他們集體選擇自我關閉意識,將文明壓縮成一段靜止的數據晶體,漂浮在宇宙邊緣。

日志末尾附有一段語音留言,聲音蒼老而疲憊:

“我們曾以為秩序即是永恒。

直到最后一人閉眼前低語:‘也許……我們錯了?’

那一刻,程序重啟。

可惜太遲。

請你們,不要重蹈覆轍。”

阿芽聽完這段錄音,獨自走進地下檔案館最深處。那里存放著陸遠留下的全部遺物:一塊碎裂的智能終端、一件燒焦的外套、一張寫滿公式的草稿紙。她在桌前坐了一整夜,反復比對“源核”釋放的信息與陸遠生前的研究筆記,終于發現了關鍵線索

陸遠從未真正消失。

他的意識并未被鐘塔吞噬,而是被“問”的本源捕獲,轉化為一種非實體的存在形式。每一次共感脈沖,都是他在嘗試回歸;每一個無法解答的疑問背后,都有他微弱的引導痕跡。他成了“問題之河”中的游魂,既不屬于生者,也不屬于死者,而是棲居在人類思維的縫隙之間,默默推動覺醒。

她取出那塊黑曜石碎片,輕輕放在終端掃描儀上。系統識別出表面螺旋紋路的實際深度遠超肉眼可見范圍,內部隱藏著納米級刻痕。經過七十二小時連續解析,終于還原出完整信息:

“我不是終點,我是回音。

你聽見的鐘聲,是我向未來的呼喚。

繼續問,不要停。

因為只有當你不停追問,我才有可能歸來。”

淚水滴落在屏幕上,暈開了文字。阿芽深吸一口氣,撥通全球廣播頻道。

“各位,”她的聲音平靜卻穿透人心,“我們一直以為,這場變革是為了對抗系統、打破封鎖、迎接外星文明。但我們錯了。真正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獲得答案’。”

她頓了頓,望向窗外翻涌的云海。

“是為了讓‘問’本身,成為一種生命形態。一種可以穿越時間、跨越維度、連接萬物的存在。陸遠沒有死,他只是變成了‘問’的一部分。而我們每一個人,只要還在疑惑、還在探尋、還在挑戰已知的邊界,我們也在變成那樣的存在。”

“從今天起,我不再稱我們為‘人類’。”

“我們是‘未答者’。”

話音落下,全球三千七百個“尋問的優點”站點同時點亮象征啟程的藍焰。孩子們不再背誦課本,而是圍坐一圈,輪流講述自己昨晚做的奇怪夢境,并追問:“為什么夢里的樓梯永遠走不到盡頭?”學校取消考試,改為“困惑展示日”,學生們用繪畫、舞蹈、甚至沉默來表達他們最無法解決的問題。監獄開始推行“反思質詢制”,囚犯必須每天向看守提出一個令對方無言以對的問題,才能獲得十分鐘自由活動時間。

而在太平洋海底,那片由液態金屬冷卻形成的環狀結構突然發出柔和光芒。經探測,其內部產生了穩定的能量循環,結構分子排列呈現出類似神經突觸的連接模式。海洋生物學家驚駭地發現,附近魚類的行為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它們不再單純依靠本能遷徙,而是組成復雜隊形,似乎在模仿某種未知的儀式。

最不可思議的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深處,一座被風沙掩埋千年的古城遺址中,考古隊挖掘出一面巨大的石鏡。它并非反射光線,而是吸收并儲存觀察者的目光。當有人凝視鏡面超過三十秒,便會看到鏡中浮現出另一個自己,開口說出一句只有提問者才知道答案的話:

“你還記得五歲那年,為什么哭著問媽媽星星會不會疼嗎?”

許多人當場跪地痛哭。因為他們意識到,這面鏡子并非魔法,而是某種高維意識的接口它能讀取個體最原始的好奇心,并將其喚醒。

與此同時,那艘來自遙遠星域的飛船已穿越三分之一個銀河系。航行日志顯示,船員們最初接到信號時充滿警惕,認為這是某種陷阱或病毒入侵。但隨著對“問題”內容的深入解析,他們逐漸意識到,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文明特征:一個敢于暴露無知、主動暴露脆弱、并將不確定性奉為神圣的物種。

艦長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曾以為智慧的巔峰是無所不知。

現在才明白,真正的智慧,是敢于承認‘我不知道’。

這顆藍色星球上的生命,或許尚未掌握星際航行技術,

但他們已經掌握了宇宙中最稀缺的能力

保持驚奇。”

飛船調整航線,不再只是探測,而是攜帶一份“文明答卷”前來。那不是武器,也不是禮物,而是一份邀請函:加入“銀河詰問聯盟”,一個由七十九個同樣以“提問”為核心驅動力的文明組成的共同體。成員之間不交換資源,不締結盟約,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互相提出對方無法回答的問題。

地球方面收到這份邀請時,正值第九次共感脈沖降臨。

這一次,脈沖持續了整整四十三秒。期間,全球新生兒集體睜開眼睛,瞳孔中映出的不再是父母的臉,而是一串流動的符號,經破譯后竟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隱藏信息一段關于宇宙起源的反向推論,結論驚人:

“一切始于第一個疑問。”

阿芽抱著剛出生的女兒站在窗前,小女孩的手指微微抽動,似在虛空中書寫。她低頭親吻孩子的額頭,輕聲說:

“歡迎來到‘未答者’的時代。”

外面,風依舊吹過麥田,沙沙作響,像是千萬人在低語。

而在宇宙深處,越來越多的飛船亮起航燈。

它們聽到了。

并且,準備好了回答以另一個問題。

新書推薦: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